《编辑手记》改革与创新《交流杂志102年2月号第12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新年新气象。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跨年倒数声中,送走了二○一二,迎来了二○一三。即便争议不少、挑战不断,二○一二年已随著跨年烟火,逐渐消失淡去,而新的一年,就像元旦的曙光,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二○一二年底,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推举习近平为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时也当选中央军委会主席,顺利完成党权与军权的平稳交接。
这位新产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近日动作频频。抓贪腐、改文风、倡朴实、展亲民,种种被形容为「有感」的新作风,向外界传达出「改革」的讯号。
事实上,胡锦涛交给习近平的,是一个内有资源严重分配不均、经济发展遇瓶颈,外有东海与南海领土争议、美国重返亚洲压力的「危局」。内政问题千头万绪,外部挑战也不遑多让,旧有的思维与模式早已不足以因应,改革似乎是必然。
与大陆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合作紧密的台湾,自然不能忽视大陆未来可能的转变。本期特别以「中共十八大:转型的挑战」为题,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与对台政策等方面,探讨大陆目前所面临的转型压力。中共新的领导班子如何在严峻的情势下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又将如何影响北京的对台政策?这些都是本期观察的重点。
今年初,北京少见的零下十五度严寒,似乎在提醒北京这位新领袖,前方的道路崎岖,改革的道路难行。日益频繁的群体性事件背后,反映出大陆党国体制的僵化。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中寻求突破,考验著中共领导人的智慧与魄力。
本期的另一个重点,是「创新」。改革需要魄力,创新则需要人才。不论是数位出版产业、动漫产业还是影视产业,本期作者都不约而同地直指,「人才」才是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核心。
台湾自由的空气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已孕育出充满无限创意的下一代。在台湾,点子信手拈来,惊喜到处都有。就如同本期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李应平主任所说,与香港相比,台湾的优势在「原创」。但是。如果要将创意产业化,还须将「创意转为专业」,带入市场机制。
相较于台湾的原创力,大陆的优势在于土地、资金与广大的市场,而香港的强项则在国际网络的连结与大陆市场的掌握度。台港优势互补,联手进军大陆市场固然是一种发展文创产业的途径,但如果要让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可长可久,政策的鼓励与制度的保障仍不可少。
本期特别邀请到政大法律暨智财所冯震宇教授,为两岸的文创政策与法规把脉。冯教授指出,解决文创业者融资的问题、运用ECFA平台突破大陆市场准入的限制,以及强化两岸对智财权的保护,是政府扶植台湾文创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改革离不开创新的思维,创新离不开改革的决心。从台湾到大陆,从政府到民间,「改革」的氛围正在成形,「创新」的渴望正被唤醒。新的一年,改变的力量,波澜壮阔。我们必须自问,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