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台商因应策略■文/耿曙(上海财经大学公管系副教授)、林瑞华(上海财经大学公管系助理教授)《交流杂志102年2月号第12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大陆启动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余年,期间缔造出让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尤其邓小平「九二南巡」后,大陆的发展模式更加确立,以廉价的劳力和土地为凭藉,引入短缺的资金技术,开始大量制造出口。此类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外向型发展」,将大陆经济带上高峰,创造出林毅夫等所谓的「中国奇迹」。
出口导向已成过去
然而,二○○○年中期以后,一方面国际环境丕变,代工出口获利极其微薄;另方面,过往经济增长倚赖的「廉价劳工」与「沿海土地」正逐渐耗竭,导致生产成本迅速攀升。对此,大陆不得不大幅调整原先的「外资—出口引导」政策。面对这样一个经济结构转折的年代,无论大陆台商或者两岸经贸政策,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劳力、土地两大发展限制
大陆面临的经济窘状中,「劳力短缺」是大陆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被称为「路易斯拐点」)。由于大陆农村所能释放的劳动力并非取之不尽,随著过去三十年民工前仆后继离开农村,「人口红利」终有用罊之日。再加上年轻一代都是一胎化政策的产物,对于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的要求均高于此前的世代。
基于上述两项原因,廉价劳力将不复存在,这从各省逐年调高的基本工资可见端倪。根据今(二○一三)年刚公布的数据,去年有二十三个省市上调基本工资,多数调幅逾一○%,部分甚至在二○%以上,其中以深圳每月一五○○元人民币(下同)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的一四七○元和上海的一四五○元。此次十八大更宣示要在二○二○年前让城乡居民收入再「翻一番」,显见工资快速调涨已势不可挡。
再就「土地资源」来说,过去大陆政府为求发展,招商引资之际任凭厂商予取予求,且相应的基础建设配套,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注),一应俱全,这对动辄需要大量土地的制造业台商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土地资源最特别的地方,在其不可再生、供给有限,因此随著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土地早已寸土寸金,地价在十年内平均涨幅达到四~五倍。
政策调整:扩大内需与促城镇化
对此,大陆当局的经济调整策略主要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扩大内需」,第二是「促城镇化」,前者在解决国际市场持续疲软的消费力,后者则藉政策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以解决发展、贫富不均等问题。近来,后者成为推动前者的主力,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已多次强调,要将城镇化做为拉动大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二○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甫闭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将城镇化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估算只要城镇化每年保持一个百分点的成长,到二○三○年即可带动人民币三十到四十兆元的投资。
不仅如此,「城镇化」政策更想解决的,是改革开放后日益深化的沿海、内地与城市、农村发展不均问题,希望借此衔接区域间的发展鸿沟、重构产业布局、缩小贫富差距。其具体做法为一方面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推动内陆地区让利于企业,以优惠的地价、劳动力、税收来招商引资,俾利于吸引沿海释出的产业,最终以渐进方式达到产业转移。
台商因应策略:土地、产业网络是关键
大陆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台商而言,无疑是一大冲击。台湾产业处于全球生产链的半边陲地带,本即高度依赖廉价的生产要素,而随著台湾的土地、劳力、环保等成本在一九八○年代中后期迅速攀升,以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无力负荷,只能转往成本相对低廉的大陆。但正如所述,大陆以往的比较优势已经逐渐耗尽,特别是台商最早进入的珠三角一带,非但劳动、土地价格飙涨,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使得整体环境不利加工出口产业。面临此攸关存续的经营困境,台商如何因应?是关厂、转型、升级抑或再迁移?根据作者近年来对珠三角台商的调查,发现「土地」与「网络」乃决定台商转型与布局的关键。
台商是走是留:症结在土地所有
「土地」乃台商考量设厂或搬迁的重要考量因素,因其为所有投资的第一笔重大开支。对于早期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来说,土地取得并不难,然而近年来沿海地价大幅增长,以东莞市南城区在二○一二年的一起土地拍卖为例,其最终地价为一平米二六一○到三三六六元人民币,相较二○一○年的第一期一平米一一○○元,两年内就涨了将近三倍。而根据大陆学者研究,土地价格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因为土地成本攀升,导致房价、物价相应提高,而为了让生活在当地的人们能够负担高涨的生活支出,地方政府势必要调整工资。由此可见,前节所述的工资调涨,可能并非劳动力真的不足,而是土地稀缺所致。那么,当前大陆台商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关键正在于「土地」。
在此情况下,沿海地方政府与台商进入了新一回合的博弈,前者当然希望在当前市场机制下促进产业转型,因此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政策;相对于此,后者则考量是否继续留在当地,或者另觅他处。根据我们的调查,台商去留的主因,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土地,以及土地可能带来的效益。
由于土地既不可再生、又不断增值,那些已购地的台商当然极力把握,力求在原投资地进行转型升级,一方面是看好续留当地的前景,另一方面可减低其他成本的冲击。虽然转型升级有其难度,但因为拥有土地这个日益珍贵的「壳」,台商大可放心把资本投入其他领域。与其相较,未有土地的台商就必须多方考量:一则能否负荷急遽上的地价及工资,二则衡量转型升级的可能效益。一般而言,加工制造的利润几已见底,些微风吹草动就冲击巨大,台商未必能够负担。再者,转型升级需先行投资,且后果是好是坏又难预期,多数台商未必能承受此种风险,因此,他们的考量便倾向搬迁或关厂。由此可知,「土地」决定了台商的去留。
台商何处发展:关键在产业网络
至于往哪里搬迁,则主要取决于台商的「产业网络」。台商的规模不同于韩商或欧美大厂,主要以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主,专注生产单一或少数零件,因而必须镶嵌在整个分工网络中。如此,各厂不但能够在技术和产品上各有专攻,且长期合作所建立出来的「信任」关系,既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成为他们集体应付风险的基础。也就是说,产业网络是台商生存的最大优势所在。
过去,当企业在台湾面临生存困境时,集体搬迁为整个产业部门开创一条生路,如今困境再临,必须转型时,他们的行动也必须一致。因此,除了少数极大型的台商企业(如富士康或宝成),珠三角的台商正酝酿集体搬迁,迁移方向则视哪里可以提供较高的政策优惠,毕竟传统产业的生存脱离不了产业链。像虎门的一家台资企业,本已在广西批了一片土地,但跟其他网络成员还没谈好,决定暂缓搬迁,因为整体产业链不配套的话,运输成本反而增加,可见台商动向的选择,还得看整体产业网络的走向。
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台商调整
综合本文所述,无论是国际经营环境抑或大陆经济结构的转变,均对台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台商未来将何去何从?由于「危机」同时意味著「危险」与「机会」,危机的到来也是台商审视自身的最佳时机。长远来看,倚赖低价生产要素或优惠政策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并非台商生存的最佳策略。台商必须借此危机,反思自身优势,一举做出转型或升级的决定。尤其配合经营伙伴,打个漂亮的集体战,重新占据有利的利基,逐步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如此,企业的发展才可长可久。
注:「七通一平」指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九通一平」指通市政道路、通雨水、通污水、通自然水、通天然气、通电力、通电信、通热力、通有线电视管线,以及土地地貌自然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