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港文创交流新契机■文/李应平(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交流杂志102年2月号第12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去年入秋,台港之间,闹热滚滚,先有为期两个月的「二○一二台湾月」,举起满地开花的大旗,带著台湾的有机生活市集、独立音乐、独立书店、新电影、新艺术,和香港在地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台湾生活对话。其后,「香港周二○一二」也首度跃上台湾舞台,包括香港话剧团、香港中乐团、进念二十面体、香港艺穗会等重量级的团体,密集搬演。

十一月中,陆委会副主委林祖嘉莅临,亲访首次在香港演出的台湾品牌「果陀剧场」,并全程观看金仕杰与卜学亮主演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十一月底,文化部部长龙应台访港,从香港刻正推动的大型文化建设、民间自发的有机艺术聚落、设计到艺术交易产业等,进行深度了解及实地交流,并以「我的香港,我的台湾」发表演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台湾焦点」。

「香港设计营商周」十二月压阵,展开为期六天的「设计营商周二○一二」,邀得数百位国际设计师,超过十万人参加。其中「设计及创新科技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厂商,台湾则有十家参展。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罗智成董事邀请近二十余位台湾设计师,来港领奖及观摩;而台湾变形虫设计协会则有台、港设计界专家、设计系所师生一行,前来出席「二○一二台港创意论坛」。台湾设计师陈俊良更以「妙法自然─亚洲文创跨界创作展」获得二○一二年香港「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陈俊良本人亲自赴港领奖。

多年深耕后,台港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起步,文创的概念正是新一波趋势的转捩点。

台湾优势在原创

近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困局中,各国吹起了文创风,尤以亚洲国家为最。日本的生活艺术化、韩国的K—POP、泰国的电影、大陆的大型园区与全面企业化等,全力发展文创产业的台湾与香港亦不在话下。

一九九○年代,文化产业的概念在台湾逐渐形成,文化界经过不断辩证,在原创性、艺术性、社会性与市场性之间争论不下。一九九七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成立「创意产业筹备小组」,随后并择定十三个创意产业类别,成为全世界参据的指标。台湾经过了十多年的讨论,终于也在二○一○年七月完成《文创法》立法,并概分为十五加一项,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及表演艺术产业、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产品设计产业、视觉传达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数位内容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产业等。

香港的「创意产业」概念则起于一九九○年代末。二○○三年,香港政府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进行「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十一个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古董与工艺品、设计、数位娱乐、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软体与电子计算及电视与电台。 十年间,亚洲政治局势互有消长,大陆的崛起产生了磁吸效应,牵动了全球经济市场的移动。如何透过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以及建立文创市场的独特性,为自己奠定稳固的基础,是各国努力的目标,台湾也在此寻找优势。

面对盘整许久的文创产业市场,台湾与香港是否可能携手共创双赢的文化与产业优势?是否能让这一波趋势成为港台竞合的长浪?

长期往来台港两地的香港设计中心副主席刘小康,精准的分析台港各自的优势条件。他指出,「台湾因为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原创力,在台湾,各种意想不到的点子随处可拾。」而刘小康眼中的香港则是以国际网络连结与大陆市场的掌握度为强项,尤其是将「创意转为专业」带入市场机制。 这样的现象,在亟需市场支持的设计产业尤其明显。

台北争取世界设计之都 香港期待原创坊

「设计」可谓文创产业中跨领域的领头羊,透过设计,不仅可以让产品加值,而设计本身也是创意的最佳代言。因此,台港两地政府无不在设计环境的营造上使力。在台湾,有台北市政府积极争取「世界设计之都」,从区域到巷弄,突出城市设计风貌。松山文创园区与华山文创园区,成为台北两大文创重镇。这两年最热门的国际设计大展,二○一二年更创下了百万人次的观展潮。

香港的设计产业焦点则在预计于明年完工开幕,以历史建物「已婚警察官舍」再利用的「原创坊PMQ」。「PMQ」位于香港中环自成一格的荷李活道,活化再利用后,将成为占地一万八千平方米,结合文创设计与商场的空间,并将提供约一百三十间专为设计师而设的创意工作室,预期会成为香港未来设计产业的发展核心。

长期以来,台港设计产业交流频繁,香港设计产业进入大陆经年,累积了丰富的网络与资源;台湾设计产业则屡屡获得国际大奖,展现丰沛的创造力。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以及港台经济文化协进会于去年举办的台港论坛,则以设计产业为题,进行多方位研讨,将分阶段加强台港之间设计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台湾北中南演艺中心与香港西九的竞合

表演艺术产业在接下来的几年,也会颇有看头。

从陆军营区变身为文化核心的高雄卫武营,五十六公顷的空间,除了规划商业区与都会公园外,还有占地三公顷的国际级音乐厅、戏剧院和中型剧场等。台中有大歌剧院,台北则有台北艺术中心、台北戏剧中心,这些专业的演艺中心都将于二○一四年与二○一五年陆续完工。

已经进行十年的香港西九文化区发展计划,则是在去年十二月抵定首个地标「戏曲中心」的设计方案。填海造地四十公顷的西九文化特区,以大型文化园区及商场共构为概念,是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开发计划,其中包括了大型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中型剧场等十七个核心文化设施。预计二○二○年完成艺文场馆与专业设施。

可预期,大量演艺场馆的兴建,将创造大量的内容需求,不仅可以刺激在地艺术创作的能量,未来也有机会促使台港成为国际大型展演活动邀请时的策略伙伴,创造利基。

台湾趣味在慢活 香港不只是购物

根据观光协会统计,二○一二年,前往台湾旅游的香港人数突破一百万人次,为十年新高,而香港人对于台湾城市的多重样貌以及慢活文化,都产生高度的兴趣与推崇。因此,背包客人数激增,旅游范围扩及全台,包括台湾西部与花东,都不乏香港游客的足迹。除了山水海景,live house、独立书店、特色民宿、巷弄文化、微型文创等,无一不收入香港人的旅游锦囊里。

而台湾到香港旅游的人数虽然与日俱增,但是,旅游动机大多还是拘泥在购物和美食的刻板印象中。事实上,除了中环、金钟、铜锣湾、旺角、尖沙嘴,香港近年诸多古迹与历史建物再利用的文化景点、令人赞叹的湿地公园、可以安步当车的天后、有异国风情的西湾河,还有指定为无形文化遗产、绝对不能错过的中秋舞火龙等,都充满了独特的香港文化风情。

文化,让一个地方值得一去再去,而从文化旅游衍生出来的文创商机,更是潜力无穷!从细微处体会人生,正是文化为产品带来的加值效益,也是文创产业的基本精神。

文创产业市场在国际

回溯二○一二年,台港文化交流的亮点莫过于诚品书店终于在香港落地。在寸土寸金、人声鼎沸的铜锣湾,诚品高高的盘踞在希慎广场的八到十楼,这里或许没有台湾敦南诚品的悠闲,信义诚品的宽阔,但是,丰富的书种和多元的文创商品,展现出诚品一贯的自我风格。诚品,正是香港人看台湾文创产业的指标。

台港之间文创产业的交流与互动,范围渐大渐深,已是趋势,未来携手合作,策略结盟的机会更可期待。但是,台港文创产业的平台嫁接,总还欠缺一个触媒,使得双方的实质合作进展有限。

这个触媒是什么?借用文化部龙应台部长的妙喻,她说,香港就像一个多头插座,当我们以为台港已经接轨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个通往国际化的电源被忽略了。如何让台湾更国际化?让台湾借由台港文创交流与大市场接轨?恐怕是台湾发展文创产业下一步要思考的重点。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