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辜汪会谈」到「二○一三两会」 大陆涉台人事变化之观察■文/周继祥(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交流杂志102年4月号第128期(历史资料)》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政府顺应民意,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隔绝了将近四十年的两岸藩篱从此打破。随著双方人民往来的逐步展开,因交流而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为了处理这些攸关人民权益的问题,我方成立海基会,对岸几经考虑拖延了将近一年,始成立海协会作为海基会的对口单位。两会的成立和运作,建构起两岸由公权力授权的联系、对话和协商的管道。但是当时两岸的互信十分薄弱,借由九二共识的「一中(各表)」,终于达成一九九三年四月的「辜汪会谈」,奠定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基石。光阴荏苒,辜汪会谈迄今正好满二十个年头,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能不缅怀辜、汪两老,并感念当时为两岸和平做出贡献的相关人士之付出。

本文以时间的长镜头,观察二十年来大陆涉台人事的变化,分析其脉络,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俾有助于维护、增进未来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政治体制决定较长任期

两岸政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台湾实行民主政治、大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共当局一贯强调: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宪法和党章都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因此,自辜汪会谈以来,大陆的涉台人事,包括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国台办和中台办的成员,基本上是随著五年召开一次的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而更动。由于一党长期执政,且没有政党轮替的问题,故久于其任成为大陆涉台人事上的一大特色。例如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江泽民在位十三年、其后的胡锦涛十年,副组长钱其琛九年(1993-2002)、贾庆林十年(2002-2012),至于国台办主任王兆国在任六年(1990-1996)、陈云林十二年(1996-2008)、王毅四年(2008-2012)。

久于其任的利弊得失

大陆涉台官员大都久于其任,有好处也有坏处:

有利的部分

一、人脉的累积:就以才刚转任外交部长的王毅为例,他在卸任国台办主任前特别提到,任内最感珍惜的是结交了一大批台湾各界朋友,包括一些立场观点和大陆很不一样、分岐的朋友。

二、政策的把握:固然中共对台政策有其逻辑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贯性,但因涉台人事安定,也使得政策的执行大体平顺,不容易出现突兀的改变。

三、知名度的提升:在一个位子坐久了,成为媒体上的老面孔,自然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助于增加台湾民众对自己的熟悉度。

四、智能的锻炼:目前大陆对台系统局级干部,大多经历「辜汪会谈」以来二十年的千锤百炼,个人智识和能力久经考验,故能胜任愉快。

不利的部分

二十余年前大陆海协会成立后,台湾学者很快就发现,虽然形式上两会都是民间团体,但从各自的人事安排看来,海基会是「以民代官」,除了少数几位干部是从政府部门转任,大多数员工是经由不同管道招募而来;海协会则是「以官扮民」,其工作人员大都由国台办官员兼任,几乎就是同一套人马。这两种模式虽各有其长短,但从久于其任的角度看,「以民代官」,民始终是民,无法转任为官,故出路有限,易形成一滩死水。「以官扮民」则官还是官,在官僚体系中若游刃有余,甚至可以跨足不同部会,可有较多的出路。惟随著主官异动,容易形成拉帮结派,并因为成员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有分歧的价值观、情感,甚至利益。

红与专

从一九九三年的「辜汪会谈」,经二○○八年的「江陈会谈」,到二○一三年可能的「林陈会谈」,其间主谈人的更替,反映大陆对台谈判队伍的由红到专。汪道涵会长退而不休,与闻涉台事务,甚至担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成员,凭藉的是「红」—身为「国师」(江总书记的老师)。陈云林会长自黑龙江副省长调职国台办,考虑的是「既红又专」,他以宋平人马的派系背景及在边境贸易的卓越成效,而历任国台办副主任、主任,并打败潜在的竞争者,接任海协会长,凭藉的是「专」。陈德铭离开公职而掌海协,绝对和他在苏州市委书记、陕西省长、商务部长任内推动两岸经贸的优异表现脱离不了关系,换言之,是基于「专」。自汪道涵(红)→陈云林(既红又专)→陈德铭(专),似可发现大陆涉台人士布局的规律。

出身学问大

王毅和张志军两位前后任国台办主任都是由外交部转任,是否表示「大陆要在外交战略和对台战略交互运作?」或「北京以外交战略处理敏感涉台事务?」抑或「大陆把涉外事务与两岸关系结合?」要回答上述问题之前,不妨先检视辜汪会谈前后,大陆的涉台人事。

首先,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海协会成立之前),由外交部长升任副总理的吴学谦(兼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出面会见海基会副董事长陈长文一行。其次,一九九三年六月,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接任。由于早在辜汪会谈前后,外交部长出身的吴、钱两人,即曾经先后皆担任对台小组副组长,可知外交系统在早期大陆对台工作中即已居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继吴、钱两人之后,以外交系统代表之身分进入对台小组担任秘书长的,先后有由外交系统升任国务委员的唐家璇、戴秉国。二○一三年两会后,外交部长杨洁箎将接替戴担任国务委员(兼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秘书长),而王毅继任外交部长,似也表明,十九大以后,外交系统仍将位居对台领导小组的枢纽。从而可作如下定论:中共早在成立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之初,即已兼顾外交和对台工作的相关性。若说二○一三两会后涉台人士之安排,突显了大陆将涉外事务和两岸关系加以连结,似乎是说得迟了点。值得一提的是,参考政治局委员的分工,王沪宁也有可能进入对台小组,分管涉台事务。

王毅「高升」外交部

「国台办主任王毅转任外交部长」,的确是二○一三年两会对台人事调整最大的亮点。自二○○八年六月到任以来,王毅和台湾各界互动密切,和他接触过的人士,都肯定其态度诚恳、处事圆融。在他之前的两任外交部长李肇星、杨洁篪,都是曾任驻美大使的「知美派」,由他这个「知日派」接替,可知此举必有新意。然而,大陆的外交部上头,还有总书记领导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在负责指挥调度,岂会因外交部长的人选,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同王毅在十八大召开前,总结十六大以来十年的对台工作时所言,「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对台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言下之意即功劳是党中央的、是大家的,不可能由某一个人独揽。

从盛传做得太好必须留任国台办,王毅最终还是转任外交部长。虽然外交部是资源盛丰的天下第一部,但职务总还是「正部级」,何况顶头上司还有个曾任外交部长的国务委员,故不好说是「升任」。足堪告慰的是,倘若未来五年王毅在外交部工作平顺,则十九大后循杨洁箎模式,还有高升国务委员的机会,故王毅「仕途看好」。

路是人走出来的

大陆涉台人士的新布局,无疑是台湾方面关注两会种种的重中之重。固然新一届党政领导核心在两会闭幕式中,皆已公开保证,将会履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承诺,但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同样的对台大政方针,于不同的阶段、在不同人带领下,还是有可能有不同的步伐。因此,对于张志军接掌国台办,陈德铭可能担任海协会长,台湾媒体高度关切,纷纷猜测未来彼等处理对台工作策略是否更有技巧、手段是否更加细腻。例如,已有媒体记者忧虑,由熟悉两岸、了解全球外贸形势的陈德铭接掌海协会后,两岸谈判与接触会不会形成不对等?

三月中旬,正好发生了「大陆外交部向日方抗议我驻日沈斯淳代表于311震灾两周年纪念仪式上台献花」以及「中共外交部要求教廷和台湾断交」两件事,可见政府的「活路外交」政策,仍充满挑战。当下对岸涉台人事已定,下一阶段的两岸互动即将展开,加油!海陆两会。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