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和平交流,共同发展—纪念「辜汪会谈」20周年■文/黄靖(新加坡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交流杂志102年6月号第129期(历史资料)》

二十年前,汪道涵与辜振甫二位先哲在新加坡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谈。其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为两岸的和平交流奠定了基础。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确立,意味著大陆不仅认可了「中华民国」的实际存在,而且在两岸交流中拥有对等的谈判地位。正如马英九总统在纪念辜汪会谈二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九二共识奠定了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现实基础。

辜汪会谈以来,台海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两岸经历了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濒临战争边缘的台海危机,发展到今天的两岸和平交流、共同发展的局面,期间两岸双方、中美台三边关系以至整个亚太战略格局难以逆转的变化,令人感叹,更值得深思 。

二十年来两岸局势的根本转变

大陆的台海政策,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期间,始终以「统一」为中心。从毛泽东「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主张,直到江泽民「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努力,皆收效甚微。随著「新台湾人」的成长并登上台湾政治舞台,大陆因积极「促统」而对台湾政局的干预企图,反而增强了「台湾认同」的主题意识,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台独」的气焰。

自胡锦涛执政以来,严峻的现实使大陆方面逐渐认识到,台湾议题的解决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长久的努力。其前提是两岸在充分交流基础上,达成和平互信,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认识下,大陆对台政策的轴心由「统一」转变为「防独」。其结果,是对台政策取向由「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转变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积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景」的务实政策。在两岸统一问题上不急躁,不压迫,不激进,不强求。在保持柔软身段的同时,积极发展两岸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切实解决两岸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积极进行与台湾民间团体和各党派间的全方位协商与交流。种种努力,导致了今天两岸共同争取和平双赢的局面。

而台湾方面的变化更加引人瞩目。自一九九九年李登辉提出两岸国与国间的特殊关系论调以来,两岸关系急转直下,由协商转为分离以至对抗。台海关系持续紧张的结果,不仅伤害了两岸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危及了美国在反恐期间维护美中关系稳定、确保亚太和平的大战略,从而导致了台美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出现了二○○六—二○○八年间美中合力、共同遏制「台独」的前所未有的局面。「急独」的结果,是台湾在近十年中,政治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紊乱纷争,社会族群不断被撕裂,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国际事务中被日益边缘化。

马英九先生二○○八年当选总统以来,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维持和平现状,以九二共识为两岸交流的基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平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尽管「统」仍然是政治愿景的选项之一,但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高压线。而「独」则渐渐成为政治毒药,即便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也不得不有所收敛。这样的转变,其教训和意义都是十分深刻的。

两岸共同主导台海局势

与此同时,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则是亚太的战略大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自一九四九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始终拥有极大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台湾不但是美国掌控美中台三边关系的抓手,也是美国左右大陆发展,甚至是整个亚太战略格局的一个重要著力点。在这样的局势下,美国实际上主导和操控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然而,九一一以来,一方面随著美国战略重点的转移,台海在美国战略利益中的绝对值下降。另一方面,陈水扁政府严重误判战略大局,完全没有意识到由于经济和反恐的双重需要,美国在整个战略需求上更加倚重大陆的支持与合作。陈水扁政府时期的两岸政策,成为美中之间名副其实的「麻烦制造者」。

随著二○○八年马英九总统的当选,两岸局势趋于稳定,但美国却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反恐久拖不决的双重陷阱。随著大陆经济力量提升,在整个世界、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形成了美中政治经济双中心的局面。一方面,美国继续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优势,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体系依然是亚太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另一方面,大陆成为整个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大陆的经济发展对亚太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亚太各国普遍采取了安全问题上倾向美国、经济发展上抓住大陆的双重政策取向,在美中之间「两面下注(hedging)」,拒绝选边站。与此同时,美中实力差距迅速缩小,美中之间实力对比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美中相互之间也在「两面下注」,在金融、环保、能源、伊核、朝核、南海、东海等所有重大议题上讨价还价,根据自己的需求作出利益交换,维持战略均衡。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对台海关系的掌控能力迅速下降,已经没有能力与意愿像过去那样主导和操控两岸关系。二○○九年以来,大陆更是将「台湾问题」列为其「核心利益」之一,这意味著大陆不会也不允许在台海议题上与他人讨价还价。尽管美国对台海局势仍有相当的影响力,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控权已经划时代地转移到两岸政府手中。这一现实,为今后的台海两岸的和平发展与交流奠定了积极的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马英九总统在纪念辜汪会谈二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不推动两国论、不推动一边一国、不推动台湾独立」的「新三不」政策。毕竟,只要将「台独」的发展倾向完全切断,两岸今后的发展前途光明。

克服三个根本挑战,保持两岸关系春意盎然

辜振甫先哲当年曾有「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的期待与感叹。辜汪会谈二十年后的今天,两岸和平交流、共同发展,可以告慰辜汪二位先哲:寒心岁月已去,春意今朝盎然。

然而,两岸关系仍然面临著三个根本性的挑战。首先,两岸必须保持各自政治上的稳定与经济上的持续发展。大陆正处于高危险的社会转型期。一旦出现经济发展停滞、政治局势动荡,必然影响台湾。在民族情绪高涨的今天,大陆如果出现不成熟的「民主」躁动以至所谓「茉莉花革命」,也绝非台湾的福音!反之,如果台湾出现经济下滑或政局动荡,受害的也绝不仅仅是台湾。一个乱象纷呈的台湾,必将引发各种外部力量企图进行干预,同时也为大陆的「鹰派」力量提供了行动的政策依据。其结果,受害的不仅仅是两岸,而且必将祸及整个亚太的安全与发展。

其次,两岸必须理性地把握好民族/民粹情绪的躁动,决不允许在两岸关系中操弄民族与族群情绪。大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发源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欺凌。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榨下,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空前强化。因此,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十分强调民族主义在国家独立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正是由于西方列强欺压激发了大陆的民族主义,因此其中也包含了强烈的悲情甚至仇恨。近年来大陆的巨大进步,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民族骄傲和自豪。如果健康地发展下去,这样的正面情绪应该最终克服民族情绪中淤积的悲情,使民族主义变得包容大气,形成泱泱大国之风。现在正好是两种情绪互相冲撞的时期。大陆长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不忘过去,但导致两种情绪的冲撞更加猛烈,助长了悲愤的激进情绪。如果任其发展,这种情绪会淹没理性。大陆今天的所谓「愤青」现象,便是明证。台湾议题涉及大陆核心利益。因此,要时刻警惕别有用心者煽动民族情绪,利用「早日完成民族统一大业」煽情,捞取政治资本。

台湾也面临著同样的挑战。李登辉、陈水扁两任政府,都将两岸问题延伸到内部政治,挑动情感性的「台湾主体」意识;陈水扁执政期间,更是将「悲情」牌打到极限。尽管催出了选票,但代价是民粹泛滥,社会与族群的双重分裂。随著大选的再次来临,难免有人为一己之私,再次祭出民粹旗帜,挑起狭隘族群意识,以求得逞。

显然,防止激进的民族与民粹情绪绑架两岸关系,是台海两岸的共同责任。否则,不仅会葬送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整个亚太的和平与发展也将涉入险境。

再次,两岸必须秉持理想,严防急躁冒进。毕竟,两岸关系的走向,最终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独立,一个是统一,所谓「现状」只不过是一个不得已的动态平衡。随著《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两岸的经济整合已经是不可扭转的趋势,最终形成一个互利双赢的「一中」经济合作架构势在必行。但决不能因此而急迫推动「政治协议」,更不能因台海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而强求「政治认同」。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持续发展下去,必将对两岸关系起到正面积极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无非是为了两个根本目标而努力:过得好,过得自由。如果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岸的和平与发展,使两岸人民过得越来越好,双方的政治感受和交流的空间也必定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宽松。这种相互的正面情绪,自然会促进两岸的政治互信与交流,为台海两岸的发展开启和平与交融的新愿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