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辜汪会谈」20周年座谈会实录■整理/编辑部《交流杂志102年6月号第129期(历史资料)》

高孔廉(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很高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与各位先进一起回顾二十年前的今天于新加坡举行的「辜汪会谈」,探讨其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深刻意涵,以及对两岸往来互动的划时代意义。

协议执行 成果丰硕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与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两位德高望重的两会领导人,秉持「对等协商、互惠双赢」的精神,为两岸签署了开创新局的四项协议,包括:「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以及「辜汪会谈共同协议」。这四项协议不仅为两岸人民权益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建立了两会制度化联系管道,更对增进两岸间的了解、促进制度化的交流,以及解决因交流所衍生的问题、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等,具有积极性的助益。这些协议经过二十年来的执行与落实,可说是成果丰硕。

回顾「辜汪会谈」的意义,我归纳为四点:分别为「搁置争议,务实协商」、「建立对等、尊严的协商模式」、「开创两岸制度化协商」与「迈向对话、和平稳定的里程碑」。

接著,请在场的五位与谈人,就「辜汪会谈」的历史意义及重要性提出他们的看法。

邱进益(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九二谅解」较贴切

回顾这段历史,我对「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有点意见,因为讲「共识」,好像两岸的意见已经一致了,也引起民进党质疑「没有九二共识」或「没有共识的九二共识」。假如用「九二谅解」这个名词,各方应该比较可以接受。当初两岸就是达成一个谅解,「九二谅解」应较贴切。

一九九二年,国统会研究委员会研议如何因应迟早要面对的「一个中国」问题,同年八月一日完成有关「一个中国涵义」的决议文,该文件由马英九先生、丘宏达先生、沈君山先生等国统会研究委员共同创作,仿照美中上海公报「各说各话」的模式提出三段论述。第一段提出对岸对于一中的认知,第二段则是我方的认知,第三段表述现在尚未统一,未来追求的是一个自由、民主、均富、人权的中国。

一般认为,「辜汪会谈」是在香港会谈就「一个中国」作出妥协才能举行。事实上,国统会在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完成的「一个中国的涵义」决议文更为关键。该决议提出后,同年八月四日汪道涵先生才发出邀请,希望与辜振甫先生见面,当初中共觉得这个涵义的内容,已经有台阶可下,因为该涵义中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

两岸为对等政治实体

两岸对等是争取来的,我们自称是台湾当局,称对方是大陆当局、北京当局,以中性定位得到对方承认。当时争取对方承认我们是政治实体时,唐树备还说:「如果不承认你是政治实体,如何跟你谈?但是你说对等政治实体,我不能承认!」我说:「双方不但地位平等,任何方式都要对等,才能突显我方存在」。再者,「辜汪会谈」时,我方说服对方将「会晤」改成「会谈」,对方表明会谈后要共同发表「新闻稿」,我方认为这么高层次的对谈,用「新闻稿」如何具有法律拘束性?所以才有「四个协议」;另外,我方坚持会谈中采用长桌会谈形式、双方代表团整队进场等,顾及任何国际谈判场合都没有的细节,皆是为了不愿意被国内反对党认为我方被矮化,并对外维持两个互不隶属政治实体的对等地位。

辜汪开启两岸谈判、和平时代

会谈成功举行后,两岸间的会谈与协商有了模式可以依循,包含谈判的形式、如何举行预备会议、谈判团队人选、签署文件如何发表等。也可以说,目前两岸间所有谈判协商的框架格局都是由「辜汪会谈」开始,非常具有开创性。

「辜汪会谈」所代表的是两岸之间为了和平相处,各自释出极大程度包容与善意。虽然在这二十年间,两岸情势并非一帆风顺,领导高层更历经多次变动,但均无碍两岸关系前进的方向,显示「辜汪会谈」所代表的精神,是两岸所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相互理解与包容是两岸之间不变的相处原则,唯有顺著这个方向走,两岸关系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苏起(台北论坛基金会董事长)

两岸关系发展「搁置、沟通、互信」,三者缺一不可

「辜汪会谈」精妙处在于,双方愿意「搁置争议、求同存异」。除大环境外,双方愿意「搁置争议」,进行足够的「沟通」,从「沟通」中产生一定程度的「互信」。搁置、沟通、互信三者缺一不可。

近期公开的美中建交文件显示,邓小平在建交最后一周,把对台军售问题搁置,美中建交就建成。一九七一年发生保钓事件,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亦是因大陆将钓鱼台问题搁置,才得以建交。现今大陆不愿搁置,就吵起来。同理,最近台日渔业问题,双方三缺一,有「沟通」、有「互信」,但不愿搁置主权争议,故迟迟没有协议,一旦环境转变,彼此愿意搁置主权争议,《台日渔业协议》即成。

「搁置」是关键大原则,后面才有务实协商。接著还有两件事,一是「沟通」,二是「互信」,有「沟通」还要有「互信」,例如美中在冷战时期有华沙会谈,双边有「沟通」,三不五时碰面,但有「沟通」没「互信」,更没有「搁置争议」。两岸关系能否正向发展,焦点在于后续「沟通」是否顺畅,「互信」是否足够。

沟通多比沟通少好,层级高比层级低好,没有「沟通」绝对不好,两岸过去有四十年间完全没有「沟通」,比华沙会谈还糟。「辜汪会谈」为什么愿意「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关键除了彼此大环境的因素外,也在于双方有足够的「沟通」│包括公开管道与密使。美中关系趋正常化前,美中外交官在国际酒会碰面,左手拿酒杯,右手插口袋,互不理睬。直到一九六八年一次国际会议上,大陆外交官主动走到美国外交官面前寒暄,从此沟通桥梁便搭起。「辜汪会谈」前,也有密使沟通,沟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互信,彼此才愿意「搁置争议」。作为学者,「沟通」一直是我看待两岸、台美、美中关系的一些诀窍,谁派特使、密使等,从「沟通」端倪中了解双边关系温凉。

两岸应加强沟通,累积互信

此外,「互信」也可从各种迹象来看,双方间的「沟通」有无变好、变坏等,最后的「搁置争议」是政治协议,要由最高层级决定,但沟通管道是在一般层级进行。马总统透过连战先生、吴伯雄先生和萧万长先生,在博鳌论坛、国共论坛及海峡经贸论坛等有限的替代性管道沟通,建立「互信」,非常重要。

美国总统欧巴马第一任期内,与胡锦涛见面十次,小布希两任期(八年)和胡锦涛见面二十次,前国务卿希拉蕊四年访问一百个国家,德国外长二年访问一百一十多个国家,美国平均每月有一位部长级官员赴大陆访问。相较于美国和大陆的沟通管道畅通频繁,台湾应把握每个和大陆沟通的管道,包括各种论坛及政治人物的会面。

现任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作风强势,常委七人中四人出身「知青」,预料两岸关系将会有很大转变。两岸关系或许不用重启炉灶,但需重视新领导人特质,台湾须在政治、政策面作好准备,重新建立沟通管道,发挥实质效用,不能让两岸关系虚化或软化。

大陆刚完成领导换届,两岸关系势必有新发展,台湾必须小心应对,重新建立沟通管道,不能以拖待变。对台湾而言,情势已时不我予,不能只停留在经济是否让利的老问题上打转。至于何时启动两岸政治谈判,我认为台湾内部没有达成共识,时机尚未成熟。

包宗和(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建立两岸对等关系 走向良性发展

「辜汪会谈」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两岸实质对等关系,透过此平台,让两岸关系从过去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发展,为两岸的稳定和平奠定基础。即使后来两岸曾中断对话,仍能借此基础,恢复制度化协商的机制。

「辜汪会谈」时,双方搁置政治性议题,就实际问题的功能性来谈,「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形态在当时已隐然成形。当年台海还延续冷战氛围,任何错误判断,都会造成双方冲突,因「辜汪会谈」建立的基础,有助减少错误判断,也使两岸关系二十年来维持稳定发展。

另外,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过去两岸就邦交国竞相挖角,在没有对话机制的情况下,造成「零和」局面。但两岸建立沟通平台后,政府采取「外交休兵」,国际关系平静,双方在国际上互动较易考量到对两岸关系的影响,使得近几年两岸较少受外在因素伤害彼此情感,是一种实质上的发展与进步。

现在,两岸政府组织及人事架构互通,涉外事务的大陆官员较可充分了解台湾心理,避免误判,相信两岸关系将趋于正面。虽然未来还有一段路要走,但现在已打下相当好的基础。

黄靖(新加坡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

「辜汪会谈」时,我刚完成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一九九三年以大陆留学生身分,应台湾「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之邀访台,从此台湾成为我研究重点之一。对大陆来说,「辜汪会谈」既是最大的「得」,也是最大的「失」。

辜汪会谈的「得」与「失」

「得」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得以确立,而「失」在于,大陆不得不接受「中华民国」作为对等谈判代表。「辜汪会谈」中,我方的立场就是「你(大陆)是国际间公认的合法政权,若要对谈,当然我(中华民国)也必须对等是合法的政权」,而这个「面子上互不承认,里子其实是互不否认」的共识,翻转成了台湾二○年后的今日。

我在美国智库工作时,发现从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Bill Clinton、George W. Bush到Barack Obama等历任总统,美国实际在两岸会谈上,坚持两点:一是大陆必须接受台湾作为一个political entity(政治实体),因为美国的战略目的,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以延续到第二个重点,必须接受台湾的equal footing(对等地位)。

昔时「统」字为高压线,现今转为「独」

接下来发生大小两方面变化。小方面变化是「辜汪会谈」后,台海局势急转直下,李登辉、陈水扁把统独问题变成台湾政治的重中之重,「统」就变成高压线,挨著必死无疑。现今两岸关系已改善许多,过去李登辉、陈水扁总统时期,「统一」是不可碰触的议题,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形势已经发生逆转,「独立」反而成为不可碰触的议题。「辜汪会谈」功不可没,这个转变要珍惜。

就大陆而言,用江泽民的话来说,是「早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到胡锦涛时转变成非常理性切实的口号:「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争取和平解决统一的愿景」,争取「愿景」而已。

美「中」关系基础改变 促成会谈事实

大方面变化是更大的战略意义,美中关系一直是大陆外交的重中之重。习近平上台后,提出要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从近期发展看,美国提出重返亚太,引起了东海、南海之争,表面上看风云激烈,但实际上是「干打雷不下雨」。大陆的对外政策一点都不软,步步为营,包括对台湾、日本皆是如此。原因在于,美中关系的基础发生根本转变,也就是说,二○○九年以来,一方面大陆在快速发展,一方面美国受到一连串打击,美中实力变化,已不可逆转。 因为新型的大国关系正在发展,美中关系的基础发生根本性改变,在双方实力消长下,过去美国与大陆的关系,主要是维护和发展美中之间的「共同利益」,如今变成在对等条件下的「利益交换」。显示两岸问题的决定权将逐步回到大陆与台湾手中,也让当初辜汪会谈的理想成为现实。大陆从二○○九年开始持续强调,「台湾是大陆的核心利益」,意味著,以前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态度,从阻断、控制,到操纵两岸交流,但如果台湾变成大陆的核心利益,便不允许做利益交换。

辜汪会谈奠定的基础:美国操控两岸关系能力越来越小

不久前我去日本演讲,发现日本其实举国陷入无比的沮丧,一来因为与大陆对立,取胜机会小,二来则是,日本竟成为中美利益交换的筹码,而过去扮演筹码的应当是台湾。因为《台日渔业协议》,台湾拿到渔权、也拿到渔政权,台湾赴钓鱼台海域捕鱼,大陆渔船也要进去,亚太战略均衡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从理想变成现实,两岸已把两岸主导权抓在自己手中。

从美国对台海两岸介入的力度方法方式来看,现在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两岸关系最终解决的主导权,现在真正回到两岸手中。美国以强权大国的姿态,操控能力越来越差、越小,只能做观望者,这是辜汪会谈奠定的基础。

王铭义(中国时报主任记者)

坐下谈即最大价值

长期采访观察两岸谈判,我用谈判情境比较角度来分析,二十年前的环境今非昔比,马总统还有三年任期,习近平则是未来十年统治权的第一年。从外部国际环境来看,亚太局势改变、美中台关系比重调整、美中台大三角下的小三角关系等,政经形势改变成为两岸当局重大谈判、交流的考量。而两岸个别经验,例如早期两航货机谈判,也是一再摸索、碰触,突显核心问题,如主权、相互定位等,这些问题二十年来没改变,甚至愈加复杂。

中共近来从外交系统取才,布局在两岸谈判队伍人才库,使得两岸事务中不单单有传统两岸人才,还包含涉外问题专家,如区域安全、参与国际组织等,将两岸问题拉上更高层次。

一九九八年辜振甫先生见了江泽民后,我采访辜先生,他转述当时于会见中向江泽民讲了一段话:「今后两岸关系,应务实面对中华民国存在的现实」,那时江泽民只有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辜汪会谈」所建立的管道:「只要坐下来谈,就是最大价值」。

高孔廉(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四个方向

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有四个方向,首先是两岸关系定位问题。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双方要拿出智慧来做事。目前两岸谈判桌上,某种程度上已经做到「互不否认治权」,二十年前辜汪会谈谈判桌上清一色海基会与海协会人员,到今天两会协商的谈判桌上,我方次长级以下官员都是挂职衔上桌谈判。

第二是加入国际组织议题。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袖会议上向大陆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到台湾加入国际民航组织问题,胡锦涛当时回应将认真研究。台湾国际空间问题未来如何发展,会相当程度影响两岸关系进展。

第三是两岸政治议题。两岸政治议题有高、低不同层次,高阶的政治议题谈判时机尚未成熟,低阶政治议题现已经有所碰触,两岸处理政治议题应「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循序渐进、顺其自然」。过去两岸协商确立「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原则,但实际上「经中有政、易中有难」。举例来说,陆客中转问题,陆方关切的是落地后持有什么证件,这就是政治议题。其他两岸协议也有类似情况,这类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很难往上走。

最后一个方向是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现在两岸互设办事处,在旅游方面已经有「台旅会」与「海旅会」;在经贸团体方面,已经有「外贸协会」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将来若再加上海基、海协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建立两岸第一时间联系管道,必定可以提供两岸人民与企业更完善的服务,可避免误判,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