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昆山模式」—昆山对台经贸发展轨迹■文/李孟洲(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交流杂志102年6月号第12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从二十几年前开始,江苏省昆山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众多台商的经营实力充分结合,迄今开创了成果耀眼的经贸奇迹。多年来昆山对台经贸的机制和建构,被外界统称为「昆山模式」。
昆山模式的特色,主要在于「与时俱进」。昆山市历任首长一直能以审时度势的思维,为该市寻求最佳的对台经贸方针,并随环境推移而作机动调整。昆山因而成为对台经贸的「长青树」,历久不衰。
新获准设对台产业合作试验区
昆山新近的与时俱进事例,是今年二月获大陆中央政府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试验重点在于产业技术合作与金融业务交流,这两方面都将「先行先试」各项在两岸具有新意的业务项目或经营模式。
其中,金融业务特别受到各界瞩目,因两岸金融今年才刚开始制度化交流(货币清算机制正式启动),而昆山得以先行一步,试办两岸金融领域的新种业务,例如两岸间的个人户人民币往来业务、两岸间的企业户人民币借贷等。昆山借此占到两岸金融发展新局的「制高点」,颇有助于延续该市对台经贸的优势地位。
其实,在这之前,昆山早已做了对台经贸的「转轨」工作,也就是在原本以台商制造业担纲的基础上,转而加大力度发展台商服务业,及强化当地的两岸商贸机能。最有代表性的指标,是二○一○年该市在花桥镇设立了两岸商贸合作示范区,其设定的发展目标,是要使该区成为台湾商品交易中心、两岸会展中心、台商营运总部及研发中心、台商文创新事业基地等。
这个商贸合作区,是今年新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两区的「并轨」运作,也许会使昆山发展成「串联两岸经贸与大陆内销市场」的枢纽之一。这样的定位,会是大陆发展「世界市场」新潮流下的亮点。
台商转进昆山的故事
回顾过去二十几年,昆山从一个不起眼的农业县份,发展成大陆对台经贸首屈一指的重镇,其实不是类似「点石成金」的神奇故事,而是主事者善于掌握市场契机的结果。譬如,当初昆山之所以和两岸经贸主流挂上钩,原因就是当时昆山和近邻上海市的发展落差,被当时昆山的主政者巧妙地运用了。 昆山老台商记得,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有些台商想要投资上海,却在那个「十里洋场」里被洋商投资潮所淹没,不但气势不如洋商,而且感觉当时上海市官员也没特别照顾他们,所以心里有些挫折感。昆山市知道了这样的情况,眼明手快派出不少人员,到上海去分头对台商进行「感情游说」,说昆山经济虽还远远不如上海,但台商如果转去昆山投资,成本非常低廉,且市政府将热情相待,充分配合台商需求。
先是几家台商抱著试试看的心里,转到昆山去投资,发现该市官员果如所说,服务很周到,白天陪台商跑项目,晚上还接台商电话,受理相关问题,而且,不会在台商资金到位后就换一张脸孔。这样的作风,很快成为一个口碑,传遍了台商圈。于是,台商一家接一家进驻。
不出几年,昆山就成了大陆数一数二的台商群聚区,并且有了「小台北」的称号。而昆山台商也早已体会到,当地的社交氛围比较活泼,官员来到台商聚会场合,比较不会「训话」,还会和台商打成一片,一起上台「飙歌」、搏感情。这是昆山吸住台商的原因之一。
电子业带动台资高潮 严格说来,台商投资昆山的高潮,始于一九九○年代中期。当时昆山及时掌握了欧美日电子大厂投资长三角的热潮,而拉到台商成群结队进驻该市,布建电子产业链。由于当时欧美日电子厂商的主厂设在上海较多,昆山的台商电子厂主要生产零组件,来和上海的欧美日主厂配套,因而成了上海电子产业的后援基地。
紧接著,台资电子代工组装厂掀起大陆投资热潮,而昆山挟著零组件产业优势,成为多家代工组装大厂的投资基地,因此也建立了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从原材料、零组件到最终产品的生产,通通包揽了。所以,有人把昆山称为电子业的「一次买足中心」,意思是在昆山一地之内,可以买到电子产业的上中下游全部产品。其中,台资厂商扮演了「支柱」的角色。
台商内外销并重优势
当然,昆山已形成的台资产业体系,并不只电子业而已,应该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大部份类项,都已有台商投资经营,包括农业产品、机械设备、家用物品、商贸物流服务等。目前昆山台商家数约五千家,总投资额两百多亿美元,规模相当可观,且产业门类相对齐全,堪称为台湾产业体系的缩影。
昆山这个台商「产业集群」,多年来有过多次的经营导向调整。最早是吸收南方分流而来的加工出口型台商,以及有意到长三角市场投石问路的台资企业。接下来则是依托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发展出完整的产销体系,其中电子品的产销是主轴。如今,昆山又顺著大陆市场的新潮流,正在积极打造台商的「服务经济」。
其中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多年来昆山台资群体的经营导向,无论怎么调整,总是不失「内外销并重」的属性。当地台商的产品去路,内销与外销大致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如此「两条腿走路」的样态,比较容易抵挡国际经济危机。特别是二○○八年以后,美国金融海啸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发生,导致国际市场低迷,并使大陆某些高度倚赖出口的城市受伤惨重,但昆山受到冲击的程度明显较轻,当地台商因此而倒闭停业的家数也相对较少,因为昆山台商原有的内销业务基础较强,可以抵销部分的出口损失。
上海的拉拔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昆山台商经营与对台经贸的绩效相对良好,功劳不能完全归给昆山市的领导层,另外也应表彰上海市及整个长三角对昆山的拉拔作用。因为,很多昆山台商所生产的零组件或中间材料,是供给上海及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宁波等长三角城市的厂商。至于昆山台商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也以上海、长三角为主要市场。
尤其上海对昆山发展的贡献,更值得强调。一方面,上海和昆山地域相连的地利之变,使很多台商顺理成章地,在两地间建立「前店后厂」的经营布局,即在上海开店,在昆山设厂,两地互相配套。
而上海因素对昆山特别具有关键作用的项目,是科技。上海原本就是大陆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地方,这方面的实力,对近邻昆山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甚大。因而多年来,昆山台商总是惯于在上海培养自家技术人员,或聘用上海的陆籍技术人才。另方面,昆山台商在上海科研风气的影响下,也一向比较愿意投资于研发创新。据了解,目前昆山台资企业在当地设有研发部门的家数比例,在全大陆各城市的台商群体中,是位列前矛。
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关于这方面,去年昆山市政府订定了一项「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的具体办法,其中有很多举措,是要协助台商加速进行科技创新,其具体作法,诸如引导创业投资及风险投资机构扩大投资台商、补助台资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新科技新产品开发项目、奖励台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台资企业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等。
该办法中有项举措对台资企业的鼓励特别大,就是要将符合质量标准的台商产品或服务,纳入当地政府的采购平台,并对其采取「同等情况下优先采购」的优惠。如此以政府采购订单来诱导台商积极从事转型升级,称得上是高明的办法。
而说到昆山台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另有必要提到大陆清华大学的台湾研究所。该所早已在昆山设立常驻办事机构,经常性担负昆山经济发展的智库角色。该所并设有台资企业研究中心,著重研究昆山台商的经营及发展形势,并针对台商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如此与名牌大学的密切结合,已增加了昆山市乃至昆山台商的研发创新动能。
长保对台经贸优势之道
总的看来,昆山对台经贸及当地台商投资的发展「模式」,现有成果实是相对强固。这是主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但这套模式未来能否「可大可久」,关键在于昆山市能否持续把台资厂商当成「战略伙伴」。果能如此,则台资厂商将会一如既往地,注入昆山最好的技术、管理方法及资源,为昆山增添「永续发展」的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昆山市应积极为台商提供最好的商机,全力保障台商的合法权益。后者譬如,应全力避免强行拆迁台商厂房,或全力协处台商智慧财产权被侵夺案件等。台商权益受损或被忽视的事件,在昆山也时有所闻,未来应尽量把发生率降到最低,才能使台商在昆山长期安居乐业,而昆山对台经贸的优势地位,也能可长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