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殡葬业》服贸协议对殡葬产业发展之影响■文/刘伟龙(新北市殡葬设施经营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交流杂志102年10月号第131期(历史资料)》

台湾殡葬业在业者的努力下,逐步提升殡葬文化水准,成为华人地区师法的典范;透过两岸合作,不在解决台湾内部因为法令严苛造成的发展困境,而是让两岸共享孝亲追思的精致意涵。

两岸服贸协议对台湾之影响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二○○八年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以来,台湾与大陆签署的第十九个协议。协议内含逐步开放条款,未来得持续争取双方循序渐进开放。对于已赴陆投资者来说,协议签署后,透过官方联系平台的运作,才是政府协助业者投资的开始。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有人认为将对台湾很多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之前也有记者采访笔者,一开口就问:「服贸签署政府准许陆资来台投资殡葬业,对于国内殡葬业者会不会有极大的影响?」我回复说:「免惊啦!」国人要对自已有信心和企图心,要有胆识前进大陆拓展市场,唯有竞争,才能让资源最有效率的分配,也才会激发企业的活力。笔者认为,小冲击换取大利益,看事情的角度转变一下,处处都是机会,而不是威胁。从正向的角度面对变局,不断提升能力,扩大合作基础,才能创造契机和双赢。

当今,国际自由化的脚步,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采行锁国政策,只要一国的政策是开放的,任何产业、行业就能自动找寻最佳出路。亚当,斯密在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国富论」里描述所谓「看不见的手」,说了这么一段经常为后人所引用的话:「借由追求他个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为有效地促进了这个社会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松绑、自由化、开放才是政府、企业与民众应该追求的道路。

两岸殡葬服务相互投资背景

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登记有案的合法礼仪业者共有三二九九家,尚不包括政府无法查缉列管的非法业者。其实台湾殡葬产业竞争十分激烈,殡葬产业市场二○○六年需求规模约每年十四万的死亡人口,虽然台湾人口有老年化现象,但从数据分析,预估二○五一年达到每年三四‧九万的死亡人口数之后将逐年降低,由此可见,台湾殡葬市场除竞争激烈外,成长也将有限。

再引用南华大学助理教授杨国柱的计算说明,以「殡葬礼仪服务业」而言,每年十四万的死亡人口,假设全部交给专业合法机构的礼仪师及礼仪技术士处理,市场最大需求量为八七五○人,以二○○九年参加全国各县市葬仪商业同业公会名册统计,家数将近三千家,每家三位服务人力估算,可服务人数九千人已达到饱和,但企业经营者、学校机构、劳委会职训中心等,每年新进人员培训养成至少超过百人以上,对已饱和的人力市场又是一项惨烈的竞争。基于内部压力与竞争,大陆市场自然成为台湾殡葬产业的新市场。

人口老化是全球趋势,大陆因为一胎化政策使老化问题更加严重、速度更快,为目前全球最多老年人口的国家,每年死亡人数约九百万人,而殡葬产业目前在大陆尚属未开发的市场。根据杨国柱教授研究团队实地田野调查发现,殡葬消费额度在沿海地区及省会大都市,整个基本殡奠仪式费用大约人民币六千~一万两千元之间,火化费用约为人民币八千~三万元,一场粗糙的葬礼费用大约折合新台币七万元以上,这样换算下来,大陆每年超过新台币五千六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此的市场规模量相较于台湾每年五百亿元的市场,怎么能不让台湾苦于市场饱和竞争的经营业者们充满想像空间呢?

尤其目前大陆不管是殡葬设施,或者是殡葬服务单位,多属公营,由政府自己主导,可想而知政府提供的服务是无法满足消费者「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专业化且客制化的服务需求。大陆目前殡葬产业的现况,亟需台湾殡葬业者加以投入、提升、改革,相信两岸服贸协议的签署对于台湾的殡葬业者来说有其利基所在。

台湾殡葬业进军大陆市场优、劣势分析

两岸殡葬业发展,在品质及规格上,台湾经过廿多年「极臻完善」的自我提升,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就文化意涵而言,大陆六○年代文革,致使文化出现断层,而在华人社会中,唯有台湾还完整的保留著中华道统慎终追远、服丧尽孝的儒家文化。再就时间点而言,现阶段大陆在经济发展、消费能力与教育文化大幅提升的同时,也追求深具内涵、精致贴心的殡葬服务,因此,大陆开放国内殡葬产业登陆后,我们可将这些服务理念及文化意涵移植。

殡葬产业本土概念是相当浓厚的,台湾一定比多数外资更了解华人文化,这正是最大的利基。在台湾,由于殡葬业者的努力,建构了一套完善、细致的殡葬仪轨,希望这样的生命服务标准,能够更符合现代化文明要求,争取大陆民众以及官方的高度认同,形塑大陆的殡葬文化。

然而,一般认为大陆人治色彩浓厚,因此投资要格外审慎。有学者为文提到,在大陆从事殡葬设施投资,独资十分困难,且有「补充耕地」等规定,因此,在城市投资新设公墓几乎不可能。其次,现阶段台商还未能以殡葬投资名义向银行融资,这对业者在资金取得的确造成困扰。

再者,大陆官方对于殡葬产品价格(收费)采取强制干预,使得业者无法就成本作为订价准据,只能依官方订定的收费标准,如此势将妨碍殡葬产业发展。

政府释疑

为了了解服贸协议签署后,对国内殡葬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为何,内政部特别于今年七月五日召集一场产、官、学座谈。会中,有业者及学者建议,殡葬礼仪服务,是我方经营强项,应争取开放,纳入协议内容。而内政部的答覆是,大陆现况并无独立的殡葬服务单位,相关服务的单位均附属于殡仪馆等设施;换言之,殡葬服务之提供,必须依附于殡葬设施。所以,在不改变双方现有的相关法令前提下,我方已争取陆方同意我方业者得以独资或合资之方式,投资并经营除具有火化功能以外的殡仪馆、纳骨塔和殡仪悼念,我业者可利用我方殡葬服务优势,拓展大陆市场。

国贸局代表则在会中指出,协议内容必须依照双方各自的法令文字,写下自己的开放承诺;如果我方要求陆方在开放承诺中列明「殡葬礼仪服务业」,但陆方行业类别没有这种业别,这项开放承诺就没有可行性与实际效益,因为大陆没有此行业类别,根本无从开放。

积极开放 有效管理 强化保障 力促多赢

对于开放大陆在台设置殡仪馆及火化场一节,包括主管机关内政部,以及殡葬业者普遍认为疑虑不大。内政部表示,大陆来台设置殡葬设施,仍须依相关法规,譬如环保及土地分区使用规定等办法;且基于其邻避性质,亦须处理民间反弹声浪,具有一定的困难度。

有学者投书媒体表示,陆资在新设有困难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寻求并购现有设施,而陆资如能挹注大量资金于体质不佳的殡葬设施,自然会刺激整个殡葬市场的竞争;同时,不但会培养在地新秀,掌握人才库,也会雇用低技术门槛的人员,无形中创造了台湾的就业机会,因此,建议加大开放幅度。

笔者认为,国人要对自己有信心,目前台湾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毛额(GDP)比重将近七成,国内服务业者应该努力提升服务业品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只要国内业者的品质、专业不断提升,就毋须担忧竞争。

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应认为因为殡葬业者在国内受到法令重重的严苛束缚,形成生存发展上的困境,为求产业生存才「赶」去大陆发展。这就无怪乎辅仁大学郑志明教授要呼吁政府,应适度松绑相关法规,简便国内业者殡葬设施之申请,以对于未来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及早因应。

如果业者在台湾无法获得良性发展的机会,像是几乎没有一家民间业者在台湾具有经营殡仪馆的经验,又如何到大陆与对方业者竞争呢?

所以,服贸协议在开放殡葬服务业此一领域的成败,端视政府能否摆脱过往以「防弊」为主体思考的监控模式,改以「兴利」的伙伴关系,先从国内现行不合时宜且实务碍难执行的法令革新做起,累积在台湾高服务品质的发展经验,进而与全华人同享,共创消费者、业者及政府等多赢的局面。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