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物流业》两岸低温物流合作 开创台湾产业新市场■文/陈慧娟(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副组长)《交流杂志102年10月号第131期(历史资料)》

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改变,现行我国GDP中,大约只有三○%来自制造业,剩下七○%都由服务业贡献。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服务业竞争力,今年年初,行政院「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宣布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之「三业四化」政策,作为国内产业转型之动力。其中,物流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被列为经济部商业司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之重点。

物流服务业科技化的意义,在于结合ICT(资通讯科技)发展物流应用服务,提供更便利的新消费型态,进一步创造新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并以物流创新模式与系统技术,协助物流业者改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品质。而推动物流服务业国际化之目标,在于突破台湾内需市场的限制,发挥我国专业物流业者的物流辐射能力,协助其争取国际化服务市场。

针对上述物流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的诉求,推动两岸低温物流(亦称冷链物流)产业合作已成为这两年新兴课题,并已如火如荼地扩展。低温物流服务业是大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大陆虽具强大的消费潜力,并为世界食品生产大国,但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二○○八年的统计,其食品冷链流通率却不足二○%,且断链状况频繁,导致因商品失温而损失金额每年高达三千亿元。大陆方面正提供大量资源广邀国际大厂进驻,台湾在此方面具有坚强技术能量与人才,可借此机会透过杠杆操作,进行布局。

两岸低温物流合作

二十多年前,台湾的低温物流开始萌芽发展,至今台湾的低温物流市场规模已趋平稳,低温食品之冷链使用率已达八○~九○%之全球水平,且在系统管理与科技应用上发展完备,具备小而美之服务经验。两岸低温物流产业合作,源起于二○一一年两岸成立ECFA「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低温物流」成为双方主要合作试点项目之一,在选定天津、厦门两城市为两岸低温物流试点合作的示范城市后,台湾方面即由经济部扮演后勤支援与合作推手的角色,并委由工业技术研究院担任前台执行者的角色。

台湾物流厂商多属中小企业,要西进大陆广大市场,经常面临人力、规模、资金等问题,难以恒久持续。为了协助国内业者突破单兵奋斗的瓶颈,经济部商业司于二○一一年十一月四日责成工研院领军,带领台湾业者成立「两岸低温物流技术与服务联盟」,并以⑴发展产业群聚合作模式,争取商机与获利;⑵制定两岸低温物流运作标准,建立认证机制;⑶研发低温物流技术,培育专才,布局智财;⑷健全两岸低温物流平等互惠之产业发展环境等作为运作策略,透过集结团队来参与两岸试点计划。目前加入联盟的业者已超过一百六十家,逐步从市场面、营运面、技术面切入,进行洽谈并引导商机媒合。

两岸低温物流合作之策略与作法

除了国内产业能量的整合,两岸间对于合作的讨论亦未曾懈怠。历经多次的讨论,两岸逐步订出未来低温物流的合作发展策略,短中期先结合我国过去二十多年在低温物流上所累积的软实力(台湾精神、关键智财与技术、运筹人才与系统、管理品质),善用大陆环境优势(市场、资源、土地、资金、低成本生产),共同提升与布局大陆低温物流市场,创造安全、质优、高效、稳定之物流服务。经不断的应用实施与复制扩散,待规模与实力成熟,长期即朝建立具国际竞争力之低温服务品牌推进,并透过品牌的延伸与规模的厚植,减少全球布局成本,两岸携手转战全球市场。

依据前述策略,两岸召集单位(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物联物流规划院)与试点城市(天津、厦门)催生二类合作发展模式与二项合作试点型态,合作发展模式包括⑴建立两岸低温通道⑵建立城市物流枢纽;合作试点型态包括⑴企业试点⑵综合场域试点,以此合作模式与型态为基础,整合在地规范与解决方案,促成低温物流产业高值进化。

合作发展模式

1.建立两岸低温通道:发展低温长途保鲜技术,设计两岸港区对接模式,共同调度运输资源与掌握货品集散机会;并运用ECFA优势,推进便捷绿色通道,创造两岸商品流通机会。

2.建立城市物流枢纽:运用管理与科技,建立城市智慧型物流网络节点;提升城市与城际物流效能,活化城市商流,掌握城市商机;两岸共同制定食品、物流相关标准与认证,保障消费安全。

合作试点型态

1.企业试点:引导两岸企业进行由点至线之产业链模式与技术建置,整合生产、加工/加值、储存、运输、销售等各层面的低温物流作业活动,创造产业链整合提升之效果。

2.综合场域试点:以一集中区域之方式,扩大两岸合作试点之范畴与力度,协助两岸企业合作布局,例如建立具有多元化、规模化、效率化、品质化的专业园区,促成群聚效应,成功达到线至面的优势。

两岸低温物流合作已获具体进展

自二○一二年起至今,两岸企业或组织共签署三十一项合作契约(十八项意向书、五项协议、八项合约),包括二十八项企业试点(天津二十项、厦门八项)、两项综合场域试点(天津宁河县、天津东疆港)与一项两岸联盟合作,并已促成两岸三十家以上之企业参与,正式启动合作二十案,投资与采购(规划、建置)费用约新台币十四‧六亿元。不论从企业供需媒合的角度或两岸总体合作的思维来看,两岸低温物流合作皆已建立一定默契。

在目前企业试点项目中,已涵盖物流供需媒合与商流贸易媒合,物流供需媒合包括合作规划与建置冷库、合作规划与建置物流服务系统、合作分工两岸物流服务、合作运营管理等,商流贸易媒合则包括合作采购台湾商品、合作双边贸易代理等。除企业对企业合作外,为扩大两岸合作范畴以收总体成效,两岸著手推进港区综合试点与园区综合场域试点。港区部分已与天津东疆港管委会取得共识,以东疆保税港区作为ECFA项下促进两岸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先试区,合作推动「商检报关程序透明化」,并已于七月份成功试行三柜水果之正常贸易通关,二十四小时内放行,跨出成功第一步。园区部分已与天津初步共识,规划从宁河县潘庄工业区著手(仍待进一步确认机会性),从合作建置低温食品加工物流园区开始,分阶段推进各项发展工作。

服贸协议与物流业

检视以往台湾业者西进大陆经验,国内物流业者多缺乏商权支撑,若各自西进,单打独斗,不仅缺乏谈判能力,在经营上也易面临困境。观察目前国内在大陆发展的物流业成功案例,如依附大陆医药商流的禾颉物流、介入承揽储运业务的好好物流、与水产通路合作的嘉丰低温物流,以及合资布局华东的统昶行销,均是借由建立合作的关系后得以成功运作。而目前讨论沸沸扬扬的「两岸服贸协议」,即是以此为目的,要求陆方为台湾企业开放更大的经营空间。 服贸协议中,与物流服务业相关的,除已逐步开放的运输业外,就属仓储服务业较为业者所讨论。依财政部与经济部统计资料,台湾仓储服务业营业额与家数这几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根据商业发展研究院二○一二年的资料,国内仓储业者有七○%资本额在一千万元以下,但整体产业营业额五成集中于三%的业者。这显示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台湾的发展空间有限,也期利用此次签署服贸协议的机会,同步创造国外市场商机与促进国内市场活络。

我国仓储技术与经营能力一向优于大陆,加上系统技术与服务模式随著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应可持续维持此一优势。透过两岸企业交流切磋发现,以同样规模之低温仓储空间,所创造之营收效益,台湾业者几乎是大陆业者的十~二十倍!足见台湾仓储业者之专业能力,已将仓储设施结合物流多样化服务,将业务型态发挥到极致。

少数企业担心服贸协议签署,台湾企业恐受大型陆资控制及失去参与国际供应链之服务机会。对此,经济部商业司强调,我方开放陆方投资限以合资形式设立据点,大陆服务提供者总持股比例须低于五○%,不得具有控制力;陆资欲实现一条龙服务之运作模式,业者必须能够掌控供应链各个环节之营运实权,包括供货、销售、运输、承揽、仓储、通关等,只要有一环节未能取得主导权,便无法取得一条龙垄断地位。同时,在市场自由机制下,贸易买卖双方会考量彼此有利之成本与品质要求,选择适合的国际贸易条件与物流合作伙伴;因此,在现今陆资比例受限及国内物流企业仍保有专业优势下,陆方物流企业欲仅借由抢进国内仓储服务市场,取得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机会,可说微乎其微。相反的,与陆资合作,可间接链结两岸人脉网络,有助于本土仓储业者拓展新客户,带来货源,并达到供应链重整之目的,降低产业物流成本。

低温物流带动两岸新蓝海

两岸低温物流产业合作,将掌握服贸协议之契机,协助台湾物流服务业者,进一步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应用资通讯技术建置专业物流作业机能、资讯加值服务能量与跨国运筹管理机制,以强化跨境经营管理与服务,减少贸易自由化之冲击。在建立优质的台湾模式与成功经验后,再移植同样的经营模式快速进入大陆市场,创造物流相关产业蓝海商机,兼利台商产业群聚。政府亦可扮演领头羊角色,召集国内商物流与软硬体业者同往发展,透过ECFA两岸经合会机制,提供两岸低温物流服务业者必要的协助,包括在ECFA架构下解决两岸流通/物流的运作瓶颈,包括运输许可、通关/检验/检疫、标准、法规等议题,并协助成立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争取大陆土地、税则等相关优惠,并透过协商管道,排除不合理的法规或产业限制。相信对两岸产业链之物流整合与两岸商品之快速流通,都是一大助益。

以物流活化商流

观察全世界的低温物流市场,尚未发现有足够主导力的业者,加上低温物流所需之技术门槛也比一般物流高,若国内业者可借由掌握两岸合作的机会与模式,以大陆低温物流市场为目标,透过G2G合作框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台湾竞争优势,进而促进台湾产业出口,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与商机,一方面亦可作为未来建立大型国际物流服务公司的契机,催生国内高科技系统整合与服务业者。此外,物流产业的辐射效益大,布建后的物流碁磐能够很快延伸且复制到各省市,快速扩大产业规模,以物流活化商流,抢占物流网络,并扮演协助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关键角色,俾利于掌握商流利益,未来更可辐射惠及广大的传统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然而,目前台商西进大陆仍具障碍与风险,仍有待政府与企业合力拟定解决方案与配套措施,方能最有效的掌握市场与创造物流利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