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紧发条 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加速前进◎文/李淳(中华经济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执行长)《交流杂志102年12月号第13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对外贸易是台湾及亚太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以我国衡量贸易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GDP)关系的「贸易依存度」指数为例,近年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都超过一○○%,意味著国际贸易环境的逆顺变化,也会很明显的反应在国内经济的好坏上。同时随著亚太地区产业链的紧密结合,资金的跨国流动也趋于普遍,降低投资障碍对吸引外资来台以及协助我国业者布局亚太,亦至为关键。
区域整合与贸易自由化
不过国际贸易及投资从来不是一个无障碍环境。虽然世贸组织(WTO)各种机制,已经显著的降低了全球贸易障碍,但限制还是很多。例如印度的平均关税接近二一%,而越南、印尼、泰国等东南亚主要国家,也都有超过一○%的关税。至于其他投资及人才流动等限制,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障碍,对于各国经济发展都造成不利的影响,遂成为国际经贸及投资自由化关注的重点。WTO在二○○一年开始「杜哈回合」的自由化谈判,以期扩大消除这些障碍,但经过十一年的努力后,至今都无法完成。因此主要贸易国家都不耐久候,纷纷转向透过双边及区域自由化协定,推动区域经济整合(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透过区域及双边之自由化协定,建立区域经济整合的主要功能,在于参与的成员国彼此承诺大幅解除关税及投资的限制、简化检验检疫流程、强化法规调和及透明度、加强对智财权的保护,而且这样的优惠,仅有参与国家的货品及业者才能享有。换言之,参加的国家除了可以独享这些利益,提升竞争力外,更重要的是借由法规松绑及调和,非但可以促使彼此间在投资、产业合作的互动,更可以促使本国体制更加健全。
然而区域经济整合这种只优惠成员国的歧视性本质,对于未参加的国家而言,除竞争力受影响外,还可能面对贸易及投资的移转效果,亦即不但原本要来的外人投资转向到区域整合的伙伴国家,也可能因此加速本国资金外移到加入区域整合的其他国家。面对双重的不利,更进一步促使受影响的国家有强烈的诱因争取加入。
区域整合大型化与集团化的趋势
目前全球已有三五四个自由化协定,而亚太地区更是全球洽签热点。新加坡、韩国、日本及大陆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都已经完成超过二位数的协定。近年来区域整合更开始出现大型化与集团化的趋势。例如我国积极争取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之规模,除了美、澳、纽、星、马、汶、越、智、秘、加、墨等十一国外,日本亦于今(二○一三)年七月正式加入,使得TPP已涵盖接近三分之二的APEC经济体,占世界生产总额的四○%。
于此同时,以东协加六为核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除东协十国外,另外再加上中、日、韩、纽、澳及印度,成为有十六个成员国的大型区域经济整合机制,使之成为涵盖三十亿人口(全球总人口四五%)、GDP一七.二三兆美元(占全球GDP三分之一)之另一个大型区域经济整合机制。RCEP成员已于二○一三年五月于汶莱展开首回合谈判,并于九月在澳洲举行第二轮谈判。值得注意的是,TPP与RCEP成员国有高度的重叠性。
区域经济整合朝大型化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各国个别签署的自由化协定中,包含了如货品原产地及服务业者认定、智财权调和,乃至于法规接轨等许多不同义务,在每个协定内容都不尽相同的情形下,若是不加以整合,这些纠缠在一起的规定,反而会增加业者的进出口及投资的成本。而透过如TPP与RCEP等大型区域整合机制,将这些规则加以统合后,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各国业者的成本,更使得区域整合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自由化协定会对未参与的国家造成移转及排挤的效果,但是参与协定的伙伴,又未必都是本国产业最有兴趣出口或吸引投资的对象,因此透过大型化、集团化的架构,便可借由扩大参与国家,给予产业更宽广的选择空间,避免陷入被迫选择「次佳」(second best)对象的困境。但在此趋势下,未能加入的国家受到的排挤效果也会更严重。
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持续加温
在过去一年中,亚太地区之区域经济整合持续加温。美国所主导之TPP在日本加入后,已成为十二个国家参与之区域性协定。美国虽然期望二○一三年底完成,但以目前之进度观察,达成此一目标有相当的挑战,较合理之签署时间应为二○一四年下半年,同时于二○一五年底完成各成员国之国内批准程序而生效最为可能。至于以东协加六为基础之RCEP,亦将签署目标订于二○一五年,完成各国批准程序而生效之时间可能为二○一六年。
除了TPP与RCEP二大亚太经济整合支柱外,其他亚太国家之经济整合发展亦有加速的趋势。其中对我国影响较为直接的「中、日、韩」三国FTA,于二○一三年三月展开第一回合谈判后,七月又于大陆上海举行第二轮谈判,并将陆续举行商品、服务、竞争、总则领域的工作小组会议,以及智慧财产权、电子商务领域专家会议。更令人关注的是「中、韩」双边FTA之进展。受到两岸ECFA及后续服务贸易及货品贸易协议发展之威胁,韩国有意加速中韩FTA之洽签。因此韩国总统朴槿惠于二○一三年六月访问北京时,便呼吁加速中韩FTA谈判,而七月便举行了第一阶段第六轮谈判,双方就「基本方针」基本达成协议,同意将竞争、透明度、TBT协定、SPS、电子商务、环境、产业合作、农水产合作和政府采购等九个领域列入FTA的对象。
在其他与亚太地区经济整合之发展上,今年四月,香港与东协共同宣布将展开「香港─东协」FTA之谈判,并预定在两年内完成,而欧盟与日本、马来西亚之FTA亦已进入收尾阶段。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态,则是美国及欧盟于二○一三年二月宣布,启动名为「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TTIP)的美、欧双边自由化协定,并已于七月启动首轮谈判,讨论可能涵盖之领域、程序及基本规则。原本预定于十月中举行之第二次谈判,虽因美国政府预算僵局而延后,亦已于今年十一月中重启。以上之国家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其彼此加速经济整合的步骤,自然会对我国造成影响,而形成我国必须积极融入的压力。
除了亚太地区外,另一个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国际性经济整合机制,则为包含我国在内之二十三个WTO会员,于日内瓦展开之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 TISA)。TISA已于二○一三年启动谈判,目前共有二十三个WTO会员参与,除我国外尚有澳洲、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大黎加、欧盟、香港、冰岛、以色列、日本、墨西哥、纽西兰、智利、挪威、秘鲁、韩国、瑞士、土耳其、美国、巴基斯坦、巴拿马、巴拉圭以及列支敦斯登。
依据TISA成员于二○一三年一月之共识,二○一三年计举行五个回合谈判。其中第一回合谈判于三月十八日展开,第二回合至第五回合谈判分别于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二日间、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间、九月十六至二十日间,以及十一月四日至八日间举行。另一个更值得注意的发展,则是大陆于今年九月正式宣布寻求加入TISA谈判。对此,美国对大陆之加入表示欢迎,但也期望大陆应有高度自由化的准备。
TISA对我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目前参与成员国中,包含了美国、澳洲、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纽西兰、智利、秘鲁、韩国等TPP之主要成员,亦包含欧盟这个我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因此未来若能顺利完成洽签,非但对于我国加入TPP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提升与欧盟建立经济自由化关系之推动。
对我国之政策意涵
国际贸易及持续吸引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国际经贸环境变化迅速,除TPP及RCEP等大型区域经济整合机制进展迅速外,日、韩甚至大陆等主要竞争对手,亦积极洽签自由化协定,投入区域经济整合。在此之际,推动经贸自由化对台湾而言已经没有参加与否的选项,而是速度快慢的问题。为了取得公平的市场进入机会,确保台湾在全球供应链的地位,以及持续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入区域经济整合已经是一条非可不走的道路。
然而区域整合并非免费的午餐,在享有他国优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作出同样程度的自由化承诺。因此我国必须针对现行关税保护较高、竞争力较低且转型升级较慢之国内产业,加速其重新定位及升级之推动,同时逐步减除保护伞。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法规制度的检讨与革新,健全整体投资环境,才能把握住加入区域整合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这些改革都有时间上的急迫性。虽然按照政府宣示的时间表,台湾预定在二○二○年才会准备好加入TPP,但由前述的发展可知,TPP与RCEP二大主要自由化机制,都可能在二○一六年前后开放第二轮的新成员加入。因此在准备时间上,我国必须加快脚步,以待机会之窗的出现。而在准备工作之内容上,除持续调整体制,以因应未来谈判面对之可能挑战外,更需要从现在开始,针对取得美国支持的TPP「入场券」议题推动改革。
观察日本取得TPP「入场券」的经验,美国于二○一一年十一月对日本提出了三项所谓「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之优先议题,包含日本限制美国牛肉进口之措施、美国汽车输入日本市场之障碍、拘束日本邮政(Japan Post)销售保险商品规则以及建立快递业竞争规则等,要求日本需先予以解决后,方能换取美国支持。对此,日本均已予以回应,包含于二○一三年二月一日放宽美国牛肉进口限制,允许牛龄三十个月以下之美国牛肉输入、将美国汽车输入日本之配额由每种车型两千辆增加至五千辆,以及承诺在拟定国内保险业公平竞争法前,将不再核准「日本邮政」销售任何新型癌症险或其他医疗保险等保险产品。
参考此一经验,我国自由化的工作,必须立即从美国关切的信心建立措施开始,更需加速凝聚社会对于两岸经贸互动方向之共识,因为两岸经贸互动不是单纯两岸双边的问题,在RCEP、TISA,甚至未来的TPP等大陆已经或即将加入的自由化架构下,台湾还是必须处理对大陆开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