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经济示范区推动台湾转骨工程◎文/林安妮(经济日报记者)《交流杂志102年12月号第13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之前要在台湾操作多国拆并柜,必须靠别人传输,每一次传输都要付费、要花时间等待,成本太高,几乎是做一票,赔一票。」沛荣国际总经理吴进发提起过去几年曾经在台湾试作多国拆并柜业务,忍不住皱起眉头。不过,提起最近行政院才刚通过︽关税法︾修正,待立法院三读通过后,将授予海运承揽业者法定传输舱单功能,他相当期待,「这意味著,以后承揽业者承作多国拆并柜业务,就不须假手他人了。」
多国拆并柜是自由经济示范区智慧运筹项下重要亮点,主要是准许业者可将不同来源的货柜,经拆、并后再转口。目前我国法令仅同意船公司、报关行等可以传输舱单,但实务上,船公司主力是运输,多偏好「整柜进、整柜出」,较无意愿投入细致的拆并柜业务,反倒是有意承作的承揽业,多年来无法直接承作。
多国拆并柜准许业者可将不同来源国的货柜,拆、并后,再整柜运往同一目的地,过程中可提高货柜附加价值。举例来说,未来业者可将大陆的笔、日本的铅笔盒,拼成同一货柜再销往欧美,由此可为海外货主创造利润,承揽业者也做大市场,还能让港口运量上升,可说一举三得。
吴进发说,多国拆并柜在星、港行之有年,在台湾却是新鲜事,这项利多的确有助业者重启商机,若是业务做起来了,还能提高港口运量。他也提及,多国拆并柜能否做得好,仅有法规修正还不够,环境配套也必须跟得上,举凡港区内的实体设备、收费标准,乃至于船班、船期够不够多、够不够密。此外,政府还必须持续做法规松绑、减少审批,才能协助业者做大生意。
示范区上路 协助业者做大生意
自由经济示范区在今年八月中上路,第一阶段示范区是以包括高雄港、台北港在内的「六海一空」自贸港区作为起点,加速自由化。担纲总设计师的经建会预期,自贸港区可在「前店后厂」委外加工及多国拆并柜两大业务拉动下率先回春,预估示范区上路两年,港区进驻厂商家数,可由目前的一百一十家提升至两百家,区内贸易额也将由二○一二年的五○一九亿元,倍增至一兆元。目前交通部也正加紧在高雄港筹设多国拆并柜专区,盼明年六月上路。
高雄港过去曾长期位居全球货柜吞吐量第三大港,仅次香港、新加坡。高雄的成就,如今被上海、深圳、釜山等后起之秀超越。不少高雄港船东回忆,「以前高雄港还很忙时,有意停泊的船只,都得从外海『排队』,不是随便就能进来,但是现在生意清淡,高雄港是『随时欢迎你』。」高雄港实际上也是台湾经济的一个缩影,与跨国对手相比,跑得太慢、进步得不够多,就准备坐冷板凳。
近期与高雄港比邻的南星计画区正加速动起来,准备纳入高雄港腹地,作为产业投资用地,目前已吸引不少厂商前来问津。台湾港务公司董事长萧丁训表示,示范区上路后,过去仅能小范围与专案实施的前店后厂委外加工模式可望常态化。
他举港区内的好好物流为例,「前店」好好物流自海外进口钻油平台组件,委托加工给「后厂」的中钢机械组装钻油平台,之后再运回港区出口,「在这一连串过程,港区事业、国内零组件厂、制造商、港口、运输业者,都一体受惠,附加价值也上来了。」他预期,以后好好物流的成功案例,会愈来愈多。
示范产业 梳理未来道路
示范区初期选定的四大示范产业,除了智慧运筹,还有国际医疗、农业加值与产业合作等创新经济活动。每一示范产业,均提前上演台湾十年内才可能走到的自由化道路,也为当下台湾的产业,梳理出一条未来可行的示范道路。
举例来说,国际医疗在通过示范区特别法、进入第二阶段后,可望试行医疗机构「公司化」,同时聘请二○%外籍医事人员,协助医疗产业迅速扩大;农业加值强调在两岸间搬有运无,提高台湾农技商品化与创造附加价值能力;产业合作也将开放与其他国家区对区的先行先试产业合作试点,可望为台湾制造业创造新利基。
「台湾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民间的活力与弹性。」桃园敏盛医院国际医疗部执行长陈保仁表示,政府多点松绑、少点管制,民间企业自然能找出活路与商机来。敏盛医院早在十年前,就开始针对外籍人士推出国际医疗服务,从早期的「国际医疗科」,再到今日的国际医疗部,业务遍及近年颇夯的陆客观光健诊,以及较具「国际医疗」意涵的医疗手术与跨国代训。后两者含金量较高,也被敏盛视为是带动国际医疗业务成长的金鸡母。
陈保仁分析,亚洲发展国际医疗较优的几个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特色,包括定位清楚、由国家作庄及产业思维。举例来说,韩国发展国际医疗,只挑「整型」大饼吃,韩国政府还倾全力透过文创、韩剧向亚洲促销。他认为,台湾要发展国际医疗,政府也必须亲自下场引东风,协助业者做大饼块。
为了做大台湾的国际医疗品牌,近期卫福部将在台北松山、桃园、台中清泉岗、高雄小港等国际旅客进出便利的机场,设置国际医疗服务中心,专门行销台湾整体医疗形象,同时提供已预定来台民众的咨询服务工作。未来卫福部也会主动出击,争取大咖业者来台申设国际医疗专区。
卫福部次长林奏延表示,国际医疗专区不是只有盖医院,卫福部盼以「健康城」概念来推动,以医院为主,再搭配其他健康休闲、生物科技、药品、医材等产业一同进驻。
示范区不怕竞争 迈向自由经济岛
马总统日前在国庆演说中提及,最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挂牌启动,我们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台湾的开放速度还要加快,自由化范围也要扩大,让台湾加速迈向「自由经济岛」。马总统指示加速推进示范区,主要著眼于在这波国际经贸自由化浪潮中,台湾一旦错过转骨契机,未来经济发展就难摆脱「三低」,即生产力低、产品附加价值低、所得福利也很低。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日前率团来台,他的团员惊奇的发现:不管是去香港、新加坡,还是到台湾,都会碰上当地人自动对号入座,认为「上海自贸区是冲著我们而来。」事实上,自十月上海自贸区上路以来,不少国人就在问,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与上海自贸区相较,谁比较有赢面?
王战说,当年上海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其实是感受到台湾推动亚太营运中心的压力;而近期南韩加速与大陆洽谈自由贸易协定(FTA),速度超越了中日韩三国FTA,也是因为南韩看到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有不少独家优惠而心急。由此不难想见,近期这波国际竞争与区域经济整合之战,是如此急急如律令。
王战强调,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是冲著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而来,「大陆面对内部改革及区域经济整合压力都来不及了,并未想过让自贸区压倒自经区。」他也提及,自贸区与自经区,未来可在航运、金融找寻合作空间。
经建会主委管中闵表示,示范区为台湾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如果区内做得好,就可扩散到区外实施,做不好,也学到教训。」更重要的是,示范区的主动开放与松绑,有助台湾因应区域经济整合趋势,为日后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创造条件。
成功的改革植基于勇于挑战传统的信念,也是一种勇于超越现状的态度。面对上海自贸区展现大开大阖、后发先至的企图心,台湾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也正摆出「从A到A+」的气势,要做出一亩自由化、国际化与前瞻性的试验田。而这亩试验田在验证能够发达生产力后,还能向外复制、扩散,让台湾在未来十年脱胎换骨,走向自由经济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