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我是歌手》引爆的台湾文创思维◎文/蔡诗萍(知名作家)《交流杂志102年12月号第132期(历史资料)》

两岸之间的互动,从过去的冷战对峙,到如今的绵密交往,这一长串历史中,毫无疑问的,已创下太多具里程碑意义的「特殊日子」。

但,二○一三年四月十二日这一晚,则对台湾的流行音乐界,或台湾的影视圈,激荡出一个忧喜交杂的复杂情绪。一切的开端,都因为国内一家电视新闻媒体,违反规定也违反常态的,于连续的新闻时段中,不断插播,最后几乎是全程转播了大陆湖南卫视台的歌唱竞赛节目《我是歌手》,为该新闻台创下了高收视率,并成为隔日被高度议论的话题。

两岸歌手同台较劲 掀起话题

那一晚的决赛,台湾歌手林志炫、杨宗纬在相当被看好下,屈居亚军、季军,输给了大陆歌手羽泉。成绩揭晓后,两岸网友免不了一阵论战,双方各为其歌手的表现优劣在网路上唇枪舌战、激烈争辩,高分贝往来程度,一点也不输歌手们在舞台上的较劲。

对参与《我是歌手》的歌手们,由于他们都是已出过唱片,有过演艺经验与成绩的著名歌手,因而成绩的排名顺序,固然是「面子」之争,但另一方面,投身这场长达近三个月的马拉松式歌唱竞赛(从一月十八日起,直到四月十二日总决赛),这些歌手们的实质收获,也相当可观。对于夺冠的羽泉,自然是再度拉抬他的声势,享誉全大陆,乃至华人世界;即便名次在他之后的众位歌手,包括台湾歌手,也因为《我是歌手》的高收视率、高话题性,分别获得厂商的代言、广告等青睐,亦在商演上增添了更多的邀约机会。

由于那一晚台湾这家电视媒体的「闯关」,导致当晚稍后其他电视新闻媒体纷纷跟进,连带的,第二天日报的大幅报导,《我是歌手》引起了台湾社会大众的关注、讨论。湖南卫视的大手笔制作,俨然成为两岸最成功的歌唱节目推动者,成为影视娱乐业的文创推手代言人!

大陆流行音乐的崛起

电视歌唱节目的红遍两岸,当然不是华人地区特有现象。若把时间往前推,当无线广播兴起之后,广播里的歌唱节目或歌唱竞技,无论中西,早已有之,台湾有不少资深歌手,早期皆出身于广播公司主办的歌唱比赛,即为一例。等到电视媒体兴起,歌唱节目更是挟媒体声光娱乐之效,蔚为综艺节目的主流。但歌唱综艺节目,通常是职业歌手的禁脔,一般爱唱歌的民众,很难有机会登堂入室。台湾过去风行多年的《五灯奖》、《六灯奖》素人歌唱竞赛,填补了一般爱唱歌的民众赢得观众瞩目、唱片公司注意的管道,可是其聚光灯效果,仍旧难与职业歌手相比较。所以严格的讲,素人歌手要平地窜起,仍要等到电视台愿意把「素人歌唱竞技」,当成娱乐事业来经营后,才算真正开始。

而这一切,又不能不从东北亚的韩国看起。

自从韩国政府把文创事业当成产业来推动后,韩国的演艺人员、演唱团体,便一波波冲向亚洲、迎向世界。而大规模的素人演艺竞赛,便是挖掘人才的源源不绝管道。大陆这一阵子红遍华人社会的《我是歌手》,毫不避讳的,标榜是以庞大资金,买下韩国MBC的同名节目,完整的在湖南卫视复制。在此之前,大陆已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高收率,但直到《我是歌手》出现,才算彻底创造出「大陆能,而其他华人社会不能(包括台湾在内)」的领先局面!

台港优势 面临考验

香港在上世纪七○、八○年代,流行音乐的产业发展非常具影响力,连台湾都风靡四大天王、香港歌手等名号。台湾自己亦不遑多让,八○、九○乃至二十一世纪初,台湾歌手的好声音传遍亚洲,风靡大陆。只是随著大陆市场的崛起,西方资金的大量挹注大陆市场,台湾、香港的流行音乐人才,以及电视制作人才纷纷跨海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些台港人才人生的第二春,见证了大陆流行音乐与电视节目的崛起。

我因为工作关系,近年来曾连续四、五年,参加大陆流行音乐的颁奖典礼。打一开始还是台湾歌手受欢迎,大陆歌手虽素质不错,但流行要素仍不太稳定;可是近期一两年,我却深深忧虑起台湾若再不努力,「华人流行音乐王国」这一招牌,即便暂时不被大陆取代,但要独享恐怕亦不太容易了。而稍稍可以解闷的是,这些闪亮崛起的大陆男女明星歌手,其实背后有不少都有台湾或香港的制作班底在撑腰。然而,再过几年呢?我们还能这么骄傲的说吗?

湖南卫视经营歌唱节目,从素人为主的《超级女声》,演进到以成名歌手为主角的《我是歌手》,起步并不算早,期间也并不算长,算算不过是二○○六年前后的事,可是却充分掌握了「后发先至」的优势,一方面不断的调整型态,出奇制胜,另方面则参照国外的素人实境竞赛节目,修正演出的型态,因而能迭创佳绩,成功的「吸睛」,当然更是成功的「吸金」!单从湖南卫视不惧人言可畏(批评其抄袭),不怕资金损耗(花费高额权利金、制作费),从韩国引进《我是歌手》的全盘制作模式,这种大手笔模式,就足以震慑港台一贯自信,甚至自满的电视圈、流行音乐界了!

实力须有资金与市场支持

我之所以说,对台湾的流行音乐及台湾的电视媒体,二○一三年四月十二日是一个特殊意义的日子,理由就在此。因为不仅仅是港台的音乐、电视等人才,自此将更倾斜的滑向大陆市场,「楚材晋用」;甚且,港台一向自傲的流行音乐软实力,无论软硬体环境,恐怕将受到更大的挤压,不是退回更为保守的「本土市场」,就是替大陆流行音乐扮演代工角色。

流行音乐一旦以「产业的角度」来检视,「市场规模」无疑是决定其机制转移的关键因素。我们试著回想一下,上世纪八○、九○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红遍华人社会,国外几家跨国唱片公司纷纷跨海来台,收购了国内知名的唱片公司,他们的市场盘算为何?他们不可能只在乎台湾这么小的市场。他们看重的,是跨过台湾海峡的对岸市场,那个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兴起的流行音乐市场,但在闭锁、隔离了几十年后,是听著港台流行音乐逐步摸著石头过河的一个未开发的庞大潜力市场。

二○一二年,台湾滚石唱片以庆祝成立三十年为名,在大陆举办滚石歌手合体的演唱会,所到之处,风靡各大城市的歌友,充分证明了,台湾流行音乐确曾以它的完整发展的成熟型态,征服过广大的大陆市场。我们若再以《我是歌手》里,先后亮相过的台湾知名歌手齐秦、辛晓琪、彭佳慧、林志炫、杨宗纬、萧敬腾为例,不难看出台湾歌手的实力,是有明星风采与演唱实力的。 但是,我们若只是停在这样的自豪与自满上,台湾的流行音乐必然面临极大的困境。毕竟,当大陆急起直追,而庞大的资金又随时可以挹注时,意味著人才与软硬体设备都将逐资金而移动。资本不一定能带来好东西,但没有资本、欠缺市场规模化,却注定连好东西都难以为继。台湾社会各界之所以对《我是歌手》有著这样的感叹,只因为「湖南卫视能」,而台湾电视已经不能了!

融合在地文化与流行趋势 跨足大陆

面对著大陆歌唱节目敢花钱、大制作、挺卡司的大气魄,港台的影视文化需要加把劲。当然,大陆地区花大钱制作的文创娱乐,就算畅销,也不保证一定能席卷台湾,这几年大陆电影来台的经验确实如此。但是,也不容小觑形势的发展,大陆电视剧来台的成绩比电影好很多,而大陆流行音乐则逐渐有蚕食的迹象。毕竟,世界是动态变化的,文化是跟著时代演进的,大陆引进港台优秀的音乐制作人打造大陆歌手后,他们的味道会更接近港台口味,赢得台湾人口碑,只是时间问题。

台湾的流行音乐界、电视娱乐节目,迎接挑战,当然可以只著眼国内市场,做本土文创娱乐事业的老大。但稍有雄心者,则不妨藉著大陆歌唱节目的红到台湾,当作再一次运筹思维的契机:文创事业一定有一部分是「很在地的文化」,唯有身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才能领会其中之美。这部分,政府要扶持、要协助有心人去推动,去行销外人来亲近我们的在地文化。然而,文创事业一定还有更大一部分,是跟著市场走,尤其在华人社会,是跟著华人的流行趋势走,这一大部分,台湾的文化界要针对我们自信的领域,诸如流行音乐,勇敢的踏足大陆,以大陆广大土地为腹地,以大陆市场为市场。

唯有勇敢挑战疆界的人,才有机会看到新疆土,不是吗?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