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期待一个精彩的甲午年《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北京京西宾馆外,寒风凛冽刺骨。人员进进出出,似乎嗅出有些不寻常。只是,当时任谁都没有意识到,砖墙内的一场闭门会议,改变了两岸人民未来三十多年的命运。
对大陆人民来说,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大陆从此积极融入世界,部分人民的收入因此「翻两番」;对台湾人民而言,大陆向世界开放,给了台湾过剩的资金一条出路,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台商前往大陆投资布局,两岸产业链从此有了连结,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只是,三十六年后的今天,这条看似笔直的改革大道,却越走越弯曲、越走越辛苦。改革,面临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本期焦点「解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路径图」,深入剖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历史的转捩点上,选择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往何处。是走向集权?还是决定放权?是更多的管制?还是更加的开放?
经过专家学者精彩的解读,我们发现无法以非黑即白的思维看待这场会议。
根据中共发布的种种措施,我们拼凑出来的图像是:大陆政治体制虽走向集权,经济体制却进一步向市场放权;虽看似在社会上放松管制、在司法上加强人权保障,却仍脱离不了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大框架。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当大陆内部高举改革大旗,大陆的对外也是风风火火。过去「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随著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自信的提升,开始在部分地区「有所作为」。透过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大陆向周边国家宣示其在东亚地区不容忽视的角色;借由政府、国有企业、国有策略投资银行组成的「中国公司」(China Inc.)在海外并购扩张,大陆「以贷款换资源」,成为提升大陆海外影响力的另类外交手段。
「甲午」二字在许多华人的心里,是羞辱与伤痛的代名词。一百二十前,甲午战败,台湾割让日本;五十年后,《开罗宣言》明文记载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作为二○一四甲午年开春第一期,本期《交流》杂志特别邀请政大历史系刘维开教授,借由纪念《开罗宣言》七十周年,以丰富的史料,向读者说明二战后台湾的主权归属。
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可以用爱来抚平;两岸对立的历史,可以靠理解而一致。从民间发起关怀抗战老兵行动,到将国民党老兵纳入社保,大陆上下正在重新评价国共内战。一旦两岸的史观趋于一致,台海的冲突便难以再起。
两岸看得到的军事战争或许已不复见,但看不见的商业战争,却早已悄悄在网路上开打。两岸网购兴起,便利的支付环境成为刺激消费的关键,趋势专家詹宏志对各式网路支付工具的精彩解说,更增添未来购物型态的无限想像。
自重者人恒重之。齐柏林的「看见台湾」纪录片,与其说是让世界看见台湾,不如说是让台湾清楚的看见自己。唯有尊重与接纳这块土地,才能赢得他国的尊重。台湾人民对这块土地的关爱,从「看见台湾」的票房,我们已经得到了解答。
台湾的包容大度,在金马50上一览无遗。走过一百二十年的悲情,今日的台湾,早已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一样的甲午,两样的心情,撕掉「甲午」伤痛的印记,让今年的甲午,成为台湾展翅上腾的代名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