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设两机构 体制集权◎文/李英明(中华科技大学副校长)《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两个机构,牵动大陆政治权力格局,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目前,各方关注的焦点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共为何要成立这两个机构;其二,两机构的政治位阶、作用及对未来大陆政局及政经形势的影响为何;其三,两机构各自的组合方式和型态,以及两机构之间的可能关系为何。

重建最高领导人权威

关于第一个焦点,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上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当然与重建中共中央特别是最高领导人的权威有关。随著邓小平时代的结束,大陆强人政治的格局也随之终结。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可以普通党员的身分,南巡扭转导引改革的方向,非常具象地显示强人的政治权威;当江泽民成为总书记,大陆第三代集体领导形成时,邓小平就担心强人政治权威逐渐弱化的可能性,因此要求建立集体领导的核心,稳住上层领导权威。但强人政治的权威必然随著强人的过世而消失,上层领导权威随著权力世代的交替,出现不断弱化的现象,在胡温主政的后半期,包括薄熙来在内的地方诸侯,可以公然高举与中央路线不同的大旗,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韦伯告诉我们,权威主要有三种:魅力型、传统型及法理型。政治强人所拥有的是魅力型的权威,后强人时代的政治人物所能拥有的,基本上是法理型的权威,亦即必须依循法规制度来确立权威。面对后强人时代领导权不断弱化的现实,大陆中央领导层,特别是最高领导人,只能通过成立机构或设计制度,重建中央的权威,再造强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首要的著眼点,就是重建强势中央及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当然,强势中央及领导权威的再造,并不表示大陆会重回强人政治的时代,强人政治格局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些条件不会重复出现。

调整改革模式

在另一方面,上述两机构的成立,也与大陆改革模式的改变调整有关。基于大陆特殊的历史条件,三十多年前,大陆选择不同于前苏联震荡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模式,采取所谓摸著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刻意绕过计划体制的干扰,先从农村及试点特区,创造市场,然后逐步将市场养大,施压计划体制领域,迫使其改革。改革模式的发展过程,是以梯度方式,由东南沿海、沿江沿边,逐步由南而北,由农村到城市,往内陆渗透。这种改革模式的推展,让大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二○○○年以来,获得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成长,并且让大陆在二○一○年以来,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渐进式改革模式在不断释放正面能量的同时,也产生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不少以权谋利的平台,滋生许多贪腐行为。而且,由于这种改革模式是倾斜式、重点式、不平衡式的改革,从而造成区域及不同领域经济发展及利益分配的差距及不公。再加上,为了争取地方对改革的支持,中央必须不断以不同方式向地方放权,加速中央权威的弱化。

尽管,这种改革模式迄今仍有其余威(如上海自贸区仍以试点方式进行),但也走到必须被调整的瓶颈关卡了。大陆改革开放已历三十多年,衍生出来的形形色色利益主体间的竞合与矛盾,远非既有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所能应付的局面。因此,近几年来,大陆有关调整改革模式的声音,不断以不同方式出现,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实算是正式宣告,启动调整改革模式工程的开始。

大陆希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将改革模式往平衡模式方向调整,希望能化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城乡差距及贫富差距所衍生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与矛盾。这种平衡模式的操作,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靠著拉拢地方来进行,必须透过通盘宏观综合治理的施作,才能克竟其功,而这必须以再造强势中央及重建领导人权威为基础。

国安委 避免党政双太阳

尽管,大陆将薄熙来案定位成贪腐刑事案件,但该案的形成发展对大陆高层政治发展方向造成冲击。薄熙来不只可以高举与中央不同的大旗,还可以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挑战中央甚至领导人的领导权威,从而也冲击大陆维稳的基础。薄案的教训显示,如果地方诸侯能连结政法系统,将有可能牵动大陆的政治稳定格局。「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主要在保证中央(特别是最高领导人)可以确实掌握一切维安维稳的力量,并借以面对所有的挑战。

依照大陆宪法的规定,大陆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主席虽是国家元首,但人大通过的法案,国家主席没有批驳的权力,只能签署公布,而且,国家主席也没有实际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手中。大陆迄今仍然是以党领政,党的总书记握有党权,但在政府系统却担任属于虚位性质的国家元首,不具有实质的行政权。如果党领导政的格局能持续稳定运作,那么党的总书记可以通过「党领导政」的机制,影响国务院及总理,发挥其对行政权的影响力;但如果在特别情况下,以党领政的机制失效,大陆就有可能出现党总书记拥有党权,而国务院总理拥有政府行政权,两者之间互为平行,或有可能互相扞格的党政双太阳的局面,对于中共来讲,这可能是其政治运作的重大隐忧。「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可以确保让党的最高领导人,除了可以直接调动军事政法系统外,还可以调动相关的政府行政系统,从而克服党总书记「党权实,行政权虚」的结构性弱点。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中,「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被放在「社会治理」部分,以降低其敏感度。综合相关讯息显示,该委员会的组织位阶与属性,应该可从以下几点去理解:其一,它既不会被放在国务院行政系统,也不会只被放在党的系统;其二,它不会只是协调机构,而是具有决策权的机构;其三,它虽然不是实际执行机构,但却是可以监督执行的机构;其四,它应该是由大陆最高领导人主持,直接向最高领导人负责的机构;它是在党及政府行政系统之外,又可涵盖党及政府相关治安、国防、外交、安全及策略设计系统在内的综合治理与决策的机构;其五,它虽然不会是像一般部委的建制,但应该会有常务执行的系统建置;因此,它虽然不是一般的实体单位,但也不是虚质的单位;其六,用大陆的术语说,它既不是党的机构,也不是政的机构,而是国家机构。

为了让「国家安全委员会」能稳定展开运作,并降低将来的运作变数,大陆有可能为此机构订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法」,使其具有合法正当性。而且,中共应该是想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杠杆,让最高领导人不只拥有党权、军权及政法权,还可以拥有实质的政府行政权。该委员会组成成员,除了国家主席外,还可能包括人大委员长、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国防、外交、公安、政法、外交及经济部门首长。因此,有人认为,将来该委员会有可能成为由最高领导人直接领导的「内朝廷」,而国务院则成为「外朝廷」。此外,也有人担心,该委员会有可能不受约束,导致权力的过度膨胀。该委员会的成立,就如上述,无非就是中共想重建强势中央及最高领导人的权威,但重建强势中央,并不等于就是再现强人政治,大陆强人政治的历史条件已然不在,不太可能重现强人政治。

深化改革小组 重构顶层设计

至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除了与大陆改革模式转换及重建强势中央有关外,还与大陆最高领导层开始想重构政治经济顶层设计有关。改革模式的转换,涉及顶层设计的重构,这种重构工程如果缺少强势中央支撑,除了很难成事外,更有可能反过来冲击与稀释中央及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如果从重建强势中央的角度来看,这个小组应该也是直接由最高领导人领导(目前已证实由习近平担任组长),并由国务院总理负责执行,既不是党的机构,也不是政的机构,而是国家的机构。

尽管早在江泽民时期,就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想法,但却在此时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成立,这两个机构间应该具有有机的关系:其一,此阶段大陆的改革已不能只限于经济范畴,还会包括政治社会等多元意涵,并且影响大陆政治经济及社会安全及安定;其二,如果要深化改革,除了要有强势中央领导外,更须稳定的内外环境支撑,这就促使这两个机构必须形成有机的联系。

上述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反映大陆政治发展阶段的变迁,以及高层政治格局的变化,它反过来会影响大陆的政经发展形势,甚至也会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们必须严肃以对。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