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陆经济新动力?◎文/魏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去(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共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时间表,并对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此一以「市场化、自由化」为主轴,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立,以及经济发展策略调整的改革方案,一方面有国内社会经济急遽变迁,必须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以维系经济永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应国际政经格局的变化对大陆所带来的挑战,而必须进行发展策略的调整。在《决定》所提出以服务业对外开放为主,而寻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诸多政策和措施,对未来大陆经济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具有深切的意涵。
一九九○年代以来国际经贸发展趋势
一九九○年代中期以来,随著WTO的成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但是由于WTO多边谈判延宕,世界各国一方面积极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健全经济体制,以面对开放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整合,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以提升经济竞争力,以致形成各类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自由贸易区,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对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冲击。
国际经贸的另一发展趋势,则是随著社会变迁、产业转型,服务业重要性逐渐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二○一○年服务业生产占全球GDP产值的平均水平为七○%,其中高所得国家为七四‧五%,中等所得国家为五四‧五%,低所得国家为四九‧三%。二○一二年台湾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七二‧二三%,而大陆只占四四‧六%。从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看来,随著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型经济社会形成过程中,服务业中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目前西方已开发国家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七○%左右。
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准基本上是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差异、贸易模式变化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四个面向,而经济发展阶段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国际分工产业链上,凭藉其在后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所累积的服务业竞争优势,已开发国家把持现代化服务产业链高端,制约开发中国家只能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低端。换言之,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最主要靠的是技术进步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进而占据国际分工产业链的高端,以致不论商品贸易抑或是服务贸易,均存在国际分工不均衡状态,并且是长期以来贸易协商和谈判关注的重要议题,这是世界各国均需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贸新形势对大陆经济的挑战
过去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进展有限,惟一九九七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亚洲意识提升,亚洲各国开始积极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特别是二○○八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更增强亚洲国家期望推动经济合作的要求。再加上近年来美国推动「轴心转向亚洲」(pivot to Asia),带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发展,以致形成东协与其他国家数个「10+1」自由贸易区,包括东协和中、日、韩「10+3」自由贸易区、中日韩FTA,以及近年来广受瞩目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发展。在此一发展趋势下,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呈现出区域内各种FTA交叉重叠,经济整合的政治目的明显,大国间的主导之争加剧,而经济合作以功能性为主,制度性合作发展缓慢的现象。
在经济层面上,TPP作为自由贸易协定可以给美国带来扩展贸易的利益,但是美国加入TPP绝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这将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重新战略布局的重要步骤。其战略意图主要有三:
一 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贸易合作机制,继续引领制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新标准。
二 积极配合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作为其重返亚太的重要手段。
三 制衡大陆在东亚地区逐步增强的影响力。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自二○一一年被提出后,正式谈判已经开启,预计二○一五年底完成全部谈判。RCEP的发展有其主客观的背景,亦即:
一 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方兴未艾,而成员国间地缘关系和经济互补性,是推动RCEP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欧美已开发国家低迷的经济迫使RCEP各经济体加强合作。
三 RCEP主要经济体受到TPP扩充的刺激。
在服务业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只有五五‧三二%,远低于已开发国家的平均水准,同时大陆的服务贸易更长期存在著逆差。然而,更重要的是,服务业的相对落后,正制约大陆的经济发展。
以金融业为例,大陆金融业并未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利率高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中,约有六○%集中于中长期贷款和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此外,传统银行之外所谓「影子银行」为这些投资项目提供支持,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经济效率较低的基础设施及房地产领域。基于此,金融体制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涵
面对著国际经贸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压力,近年来大陆已积极调整其经济发展策略,并已充分反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决定》中有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
第一,加强服务贸易发展,主要是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第二,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第三,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强调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第四,全方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置,是大陆因应全球经贸发展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构思。其基本特征是国家行为、境内关外、高度自由(货物进出口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将推动其成为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集聚生产要素、参与经济全球分工与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依大陆目前的规划,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要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划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制化的经济环境,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大陆的积极作用。
新外贸体制的政策意涵及其影响
中共有关建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发展策略,在于积极推进区域经济整合,以及藉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开放促进大陆经济体制改革。
近年来国际经贸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整合正朝向更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协议发展,并将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的格局。其中,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对亚太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美国与欧盟的泛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的发展亦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是,TPP和TTIP均被赋予构建「可持续的二十一世纪贸易框架」的重任,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产品、农产品、纺织品、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与市场准入有关的内容还涉及原产地规则、技术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海关程序、竞争政策、智慧财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透明度、劳工、环境等领域。
为加速亚太区域经济整合,大陆将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洽签自由贸易协议,并在亚太区域经济整合中扮演更为积极和主动的角色。尤其将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发展。
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上,基本上是以金融领域的改革为主,并将《决定》中所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落实到金融领域,主要包括二个范畴的改革,一是准入开放,包括对民营经济开放、对外开放,而其重点是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新规则,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改革。二是透过资金价格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面临全球朝向以服务贸易为主流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大陆试图借此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大陆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透过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的动能,维系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两岸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相当的互补性,基本上,大陆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业占大陆服务业进出口比重达七○%以上,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特许、计算机及资讯、邮电通讯等新兴服务业的贸易额和比重均较低;相对的,台湾在现代服务业项目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将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