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中共周边外交战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辩证思维◎文/赵春山(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一九七八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大陆改革开放的巨轮后,经济体制改革就成为历次中共三中全会的象征。由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主导,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内涵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制度等全方位领域的体制改革。为什么习近平上台后不久,就提出如此广泛的改革方案?一般认为,其近、中程的目标,是为了处理西方政治学者所谓的发展危机,其中包含了「认同」、「合法性」、「参与」、「资源分配」、「政令贯彻」,以及避免最后可能出现的「整合」危机。其实,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说法,在大陆「下层经济基础」改变后,中共也必须在「上层建筑」方面,采取一些相互呼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在远程目标方面,改革是为了实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深切理解,要完成这个目标,不能仅依赖西方学者所谓的「硬实力」(hard power),还必须充实「软实力」(soft power),意即在物资文明建设之外,也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软实力」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制度建设,声称「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外交为全方位改革服务

外交是内政的延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外交战略,就是为上述的总体国家战略目标服务。中共当前外交工作的重点,仍延续二○○四年胡锦涛执政时提出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二○○九年七月中旬,胡在一项中共驻外使节会中,针对上述外交布局作了新的阐述,认为「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外交工作,重点是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

习近平上台后,中共对于世界总体形势的评估,基本上没有作出重大改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潮流。因此,尽管大陆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中共仍将继续「韬光养晦」的策略,以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面对地区形势的变化,中共会在外交战略上进行重点部署,会在某些特定方面,积极「有所作为」。

谈到「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关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认为,不能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作「非此即彼」的理解。刘江永从中国《易经》「太极」当中的阴阳关系,强调「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两者密不可分,既对立又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以相互转换。根据刘江永的说法,「韬光养晦不等于丧失原则,无所作为,一味忍让,任人欺负;有所作为不等于脱离实际,为所欲为,背离科学精神,而要谦虚谨慎,善于合作」。

以周边地区为外交战略重点

大陆外交部长王毅曾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视为中共「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由此可见,周边将是中共未来外交战略的重点,周边地区对中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安全利益的考量,也和中共的其他外交战略布局有关。二○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曾在北京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为今后五至十年的周边外交工作确定战略目标。习近平在会中表示,周边形势的变化,已「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论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大陆学者李向阳教授认为,中共实施周边战略正面临下列挑战:其一,区域内外的大国都在调整其亚洲战略;其二,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正在打破周边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其三,「中」日对抗关系走向持久化。

因应上述的挑战,中共新领导阶层采取的对策,仍是「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法,源自于中共传统「既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原则。毛泽东说过,「开展斗争是硬,硬不硬到破裂统一战线;实行团结是软,但软不软到丧失自己立场。」中共实施周边外交战略,不会以牺牲本身的核心利益为代价;但为了营造一个有利改革的外部环境,中共也不会扮演「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因此,中共虽不断以展现军力来从事「舰砲外交」,与此同时,也强调参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希望借此提升其对外形象。

在对美关系方面,习近平上台后,面对欧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政策,不断强调要积极建立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暗示大陆的「和平崛起」,不会挑战美国超强地位。相反地,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积极合作寻求双方更多的共同利益,让双边关系更健全地发展。大陆战略学者阎学通曾分析指出,如果中共与美国形成对抗关系,将会威胁到北京本身的战略安全利益,其中包括:第一,将导致美日同盟的强化,美国会以日本来平衡中共在亚洲的大国作用,而中共因此失去利用美日矛盾的可能;第二,会造成美国加强对「台独」、「藏独」等「中国分裂势力」的支持,从而加剧中共维持「国家统一」的困难;第三,会被其他国家用来增加他们在与中共解决矛盾时讨价还价的筹码。例如,在南沙问题上,美国的支持会提升那些与中共有利益冲突国家的强硬立场,使矛盾更加复杂。

东海防空识别区 外交大于军事意义

中共对日本的策略亦复如此。双方的矛盾主要是钓鱼台主权争议、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以及区域安全问题。这些矛盾因为日本安倍首相的右翼政策而白热化。对于中共而言,日本意图经由制定新「防卫计划大纲」和修改宪法来扩张军备,是一项充满敌意的行动。尽管如此,北京也不会轻启战端。因此,中共划「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举动,外交的意义显然大于军事的意义。中共意图在日本重整军备和美日强化同盟体系之前,采取「先制行动」。中共的目的不是打破现状,而是强调任何现状的建立,都必须考虑中共的角色。

最后,为了避免区域内形成围堵中共的同盟体系,北京除了争取美日以外其他大国的支持,也积极参与区域内各种多边外交活动。在大国关系方面,由于「中」俄存在特殊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近平特别把莫斯科作为上任后首次出访的对象,目的就是稳固对俄特殊关系。与此同时,中共也积极寻求对印度和澳洲等大国关系的突破。在区域多边外交舞台方面,中共已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协地区论坛」(ARF)、「东协加三」、「上海合作组织」(SCO),以及朝核六方会谈等多边经济与安全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今后中共多边外交的重点是,积极参与由东协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以及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

台湾的因应之道

评估中共周边外交战略的成效,端视中共能否有效处理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中共虽强调和平崛起,不寻求霸权,但其所作所为,可能会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并冲击既有现状。不可否认,中共实施外交战略的结果,己引起周边国家对区域安全情势的忧虑,有些国家正被迫思考如何调整与中共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美日等传统与中共存在利益冲突的大国,却不会因中共的战略而误判形势,不会贸然升高与中共的冲突。例如,美国虽不承认中共的划区行动,但认为中共此举并无急迫的威胁性,故建议美国民航公司应向大陆通报飞行计划;而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虽然「中」日敌对关系升高,但双方经济关系却出现多项升温指标。例如,二○一三年前往日本旅游的大陆观光客倍增,日本对大陆出口大幅增加,日本企业在大陆销售业绩回升,大陆企业更寻求日本零件以提升本身产品品质。
 
面对中共外交战略对周边形势可能产生的变化,台湾应从两岸和解与活路外交相辅相成的关系,思考因应之道。当东海情势日趋紧张之际,马总统提出「东海和平倡议」,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发展」,就是一项务实的政策。换言之,符合台湾利益的最佳外交途径应是:避免介入地区内的大国利益冲突,但积极参与地区内的各种合作机制。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