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走出去的优势与风险◎文/曾复生(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顾问)《交流杂志103年2月号第13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大陆企业近年来积极「走出去」,例如「中国国家电网」已成功收购澳洲的能源企业,而大陆电子商务业者京东、阿里巴巴,以及汽车业者吉利等,更将眼光瞄准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以及非洲国家在内的海外市场,展现「中国公司」(China Inc.)加速国际化脚步的规划布局。根据汤森路透社公布资料显示,二○一三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超过二‧三兆美元,大陆公司参与并购交易总金额达二六一九亿美元,年增率高达二四‧四%,创下历史新高,并挤下日本成为亚洲并购霸主。日前,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中亚和东南亚之行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构想,也为「中国公司」走出去,指出新的发展领域。
不过,大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快速并购扩张,已经引起美国政府与西方跨国企业的注意与担忧。《华尔街日报》指出,二○一二年在美国实施并购的外资企业中,受到美国政府进行安全审查最多的,正是「中国公司」。因此,大陆外交部长王毅强调,美「中」关系未来发展的重点包括,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解决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以及「中」资赴美发展受限等问题。同时,大陆企业在第三世界,例如伊朗、利比亚、南苏丹、北韩、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投资,虽然有助于取得原物料与能源,但是也可能受到当地政局动荡变化,而遭受庞大金额损失,甚至整个投资血本无归,并导致陆企工作人员命丧海外。此外,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民众虽欢迎「中」资进驻,但是莫斯科当局对于远东地区开发,越来越依赖「中国公司」,已经心存疑虑。
中国企业走出去策略
二○一一年五月四日,美中情局外围机构「亚洲协会」(The Asia Society)与华府智库「威尔森国际学者研究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联合发表一份题为「Maximizing Benefits from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的研究报告;在此之前,二○一一年三月下旬,美国华府重要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发表一份题为「Inside China, Inc: China Development Bank's Cross-Border Energy Deals」的研究报告,这两份文件详述中共当局如何运用「中国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为策略工具,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贷款换资源」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大陆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能源与原物料供应,能够不虞匮乏;同时,在「中」资企业扩展海外版图时提供所需资金,以有利「中」资的策略性布局行动。
二○○九至二○一○年间,与中国人民银行同属国务院部委级的「中国开发银行」,分别与巴西、厄瓜多、俄罗斯、土库曼,以及委内瑞拉等国,进行「以贷款换资源」的能源及原物料合作开发计划,总计贷出金额高达六百五十亿美元。这项计划由大陆国务院主导,运用大陆的跨国性国有能源公司及矿产公司,到国际市场展开并购或合作开发计划,并由中国开发银行提供贷款融资服务。美国的战略规划圈主流意见认为,中共当局运用政府、国有企业,以及国有策略投资银行所组成的「中国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资、并购,以及合作开发资源的行动,将会快速增长,到二○二○年的海外投资总额将达到二兆美元;同时,大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亚等地区的投资扩展快速,不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提升了中共在当地的影响力。此外,美国政府应减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注,并将注意力放在中共有计划地扶持「中国公司」策略,以及其将带给美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威胁。
北京当局运用「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并购行动,积极在世界各地区建立稳定能源及原物料供应来源,并开拓海外市场,除为了因应资源需求面增加的客观现实,同时也兼顾三项战略性因素的考量,包括:
(一)防范全球性资源供给的突然中断,造成能源及原物料短缺危机和价格快速窜升,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涨,甚至经济活动停顿的重创;(二)防范大陆的经济发展进程,受到中东局势变动,或者受到中亚、拉美,或非洲政局不稳的冲击;(三)防范大陆的资源供应来源,受到美国的控制。由于美国在中东、拉美,以及南中国海地区,均拥有军事性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在全球重要的能源运输线上,部署强大的海空军,因此,中共方面必须分散资源供应来源,以避免被美国牵制与挟持。此外,「中国公司」走出去策略希望能够加速掌握先进技术优势,并建立国际市场的主导力量,以巩固大陆经济发展基础。
美国对「中」资态度复杂
大陆商务部发布《二○一二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指出,大陆二○一二年对外投资金额达八七八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美中情局外围机构亚洲协会(Asia Society)认为,如果大陆遵循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截至二○二○年,大陆在全世界的直接投资(FDI),将会超过二兆美元,其中有可观的部分会流入美国。日前大陆最大肉类加工国有企业双汇集团,以七十一亿美元并购美国最大肉品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案,已获得美国财政部外国在美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公司」跨国并购指标性案例。
不过,近年来大陆国有企业前往美国投资或并购的案例多半不顺利,包括中海油、华为、三一集团等,都曾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投资并购案,也数度让美国与大陆的经贸摩擦陷入紧张局面。由此显示美国政府对「中」资的顾虑,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大陆的GDP可能会在十年内超过美国,并直接冲击美国的优越感与商业规范;其次,大陆不是美国的盟友,而大陆军事现代化的战略意图仍不明确;第三,大陆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深,让企业可能为政治动机服务;第四,大陆继续对伊朗及北韩输出敏感技术,威胁美国安全;最后,根据联邦调查局表明,大陆对美国有高度间谍威胁行为。
然而,大陆拥有高达三‧五兆美元的外汇实力,已购买一‧六兆美元的美债和美国上市公司股票,而美国经济体对创造就业机会的需求,将无法再抗拒「中」资企业来美投资并购的经济外溢效果,确实让华府对「中」资既期待又顾虑。不过,如果美国能够维持健康财政结构,并提升GDP增长能量,那么「中国公司」在美投资并购,将会促进美国的消费力、就业水准与政府税收。
两位西班牙记者在「中国悄悄占领全世界」的调查报导指出,「中国公司」占领全球所采取的行动,包括:源源不绝的现金供给、左右大局的外交手段、大批勤劳的企业家、占绝对优势的「中国制造」产品,在国家资本主义推波助澜之下,导致他国愈来愈难跟「中」资企业竞争。
基本上,大陆许多国有企业都已走上国际化,例如大陆跨国通讯公司「中国移动」,在全球一四○个国家拥有据点,员工超过八万五千人,在股权方面,美国投资者握有百分之二十的股权。虽然「中国移动」可借此得到美国的相关技术,但美国也可透过大陆「中国移动」跨国企业,打进其他国家的通讯市场;同时,大陆方面亦开始运用直接投资美国公司,甚至取得经营权的方式,进一步保障技术来源,并直接挑战美国政府的技术出口管制措施。此外,根据世界智慧财产权组织《二○一三年世界智慧财产权指标》报告,二○一二年大陆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二七‧八%,超过美国的二三‧一%,位居世界第一,显示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已成为大陆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并为「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添加竞争力。
风险与考验
大陆为维持其经济持续成长,势必要能够确保其能源及原物料的供应源稳定,并积极开拓「中国创造」产品的国际市场,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技术,以保持领先优势。目前,大陆跨国企业的发展策略,已经朝向国际投资并购与合作开发的轨道迈进,其中的重要措施包括:
(一)运用世贸组织(WTO)架构,促进大陆的经贸体系,与世界经贸市场规范接轨;(二)有效发挥经贸与金融实力,逐渐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展现区域性的影响力;(三)透过对区域政经影响力,积极在重点地区,厚植能源和原物料的稳定供应来源;(四)运用跨国并购策略培养技术、人才与市场;(五)发挥经济规模优势,从价格接受者转变为价格制定者。
整体而言,北京当局运用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策略投资银行所组成的「中国公司」(China Inc.),在全世界各地的投资、并购,以及合作开发资源行动,将会快速增长。目前,大陆许多高端产业例如食品、汽车等,多被外资品牌主导,陆企品牌的实力仍难与外资抗衡。因此「中」资企业「大买全球」行动,将有助拓展市场合作,并创造双赢局面。
不过,「中国公司」执行走出去策略,仍然面临多重的风险与考验,也需记取日本在一九八○年代,海外投资鼎盛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当时日本人购买纽约洛克菲勒大厦时,正是日元大幅升值,外汇存底丰厚之际,但是最后却「让交易在眼泪中结束」。目前,「中国公司」在美国等地区,正展开积极的投资并购行动,是否重蹈日本覆辙,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