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一半还是鲜克有终-论两岸事务负责人南京之会●文/杨开煌(铭传大学教授兼两岸研究中心主任)《交流杂志103年4月号第13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王张会」之后,从台北到北京,从两岸到国际,从官方到民间,几乎是一面倒地肯定。马总统于今(二○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出席外交部、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共同主办的东亚和平与安全国际研讨会时表示:「两个星期前,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和中共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进行历史性的会晤,这是两岸隔海分治六十五年来,双方高层首长第一次正式会谈,而且双方以官衔相称,可以说是两岸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根据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肯定「王张会」的成就。
毫无疑问,「王张会」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而言,确确实实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不论在象征意义或实质意义上,都是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然行动的重要性和行动结果的肯定性不是同一件事。西方的谚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中国人则警惕我们说「靡不有始,鲜克有终」,两句话看似相反,其实值得深究。
西谚:「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方面可以说,西方人比较乐于鼓励他人,其实中文也有「万事起头难」的说法,而中国人比较重于警惕,不可以松懈;另一句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警惕大家必须坚持,切忌半途而废。然而,更进一层看,这些话也代表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做事的逻辑不同,西方人重在行动前必须有周密的计划,有各种状况的预案、备案,所以在行动之前,必须花许多行动前的准备,因而一旦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反之,中国人重在原则的坚持,行动前的预案比较粗略,有时是边做边看,例如邓小平的「摸著石子过河」,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是观之,「王张会」的未来性如何,其实以当前的两岸关系观之,仍有许多待双方共同努力与突破之处。
同「会」不同表述
「王张会」本身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建立在前无先例的基础上,然而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转折点」,端赖此次「王张会」的成果、执行的成效,以及后续的两岸关系发展状况而定。
从「王张会」的成果来看,我们综合双方对外说法,并进一步对比双方的用字遣词,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
第一,在设置陆委会与大陆国台办的联系沟通机制方面,这是双方都同意的事,也是「王张会」最重要的成果。大陆方面认为这是为了「增进了解,增强互信;建立机制,确定互访」;而陆委会强调的是「给予双方相关人员入出境往来及通关便利」,以及让张志军访台「实地体验台湾的多元社会」。这说明了双方在认知上,重点各有不同:大陆看重的是借以增强双方同属「一中」的互信,陆委会则著重联系沟通机制,以及邀访张志军的目的,这些都突显两岸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第二,在台湾最关心的议题方面,「王张会」的结论,在人道探视权上,陆委会的说法是「双方也同意进一步积极研议可行方案」,大陆使用「务实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尽早实现互设」;而台生在陆的医保问题上,陆委会的说法是「陆方承诺将具体落实对台湾学生的医疗照顾」,但大陆的讲法是「妥善解决在对方高校及研究院所就读的学生的医保等待遇问题」。
第三,在其他议题的描述上比较相近的部分,其实都是以「务实探讨,继续协商」、「坦诚地交换意见与沟通」来描述。通常在官方的公告中使用「协商」或「坦诚沟通」,尤其是「坦诚沟通」,代表的真正意涵是双方仍有歧见。
第四,双方较为相近的是在「驻点记者的生活便利」、「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及科技交流等议题」,大陆方面的描述是「进一步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采取务实措施,为驻点记者生活提供便利」。
第五,对于两岸事务负责人会面之后的结论,大陆方面说:「我们希望双方认真积极落实会面成果,发挥好新建立的两部门联系沟通机制作用,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努力。」陆委会说:「两岸分治六十五年,许多问题无法在一次的访问里面全部解决,但却是一个开始。这次访问行程圆满、顺利,达到增进双方了解的目标,并彰显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未来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制度化发展,以促进台海的永续和平与稳定。」
双方表述不同,当然是各有考量。然大陆并未否认陆委会所说「王张会」是「彰显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的说法,可见双方彼此尊重。但在双方仍有差异的情况下,未来每一步都需要很艰难的协商,特别在政治议题上,纵使达成某些协议,也必须小心翼翼,避免双方因为基本立场的差异,而产生解释与执行上的偏差,从而损及双方已建立的政治互信。
「王张会」的未来考量
「王张会」的未来不仅在于双方对当前两岸政治现实解读上仍有差距,也来自其他难以一时克服的差异:
第一是由于两岸政府对两岸关系最终目的的不同,仍难免有政治猜疑,以致「王张会」的前景尚待考验。因为两岸在「政治现实」的解读落差,使台北在两岸关系中具有高度的不安全感,故台北经营和平的两岸关系,目的是为了追求较大的国际空间,以便营造更有力的保障,而台北所谓的「安全」,应该就是马总统的「不统、不独、不武」。然而,北京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愿景是两岸和平统一,所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初级阶段。对于这些差距,北京与台北彼此也都心知肚明,因此,也就使得双方之间,许多简单的事复杂化,一般事务政治化。
第二是由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带来政策不稳定。众所周知大陆的政体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唯一执政党的政体,而共产党的领导人是透过培养、考验、评选,一级一级地晋升,进入接班序列之后,还会有一任时间(一般约五年)的见习训练。这在政策延续性来看,好处显而易见,北京的政策突变比较少,稳定性比较高,政策效果也容易积累。反之,台北的政权是定期选举制度,因此政党轮替不无可能,即使政党不换,执政者也必然更动,因此,新手新政、新人新政是常态,政策延续性较有变数,所以才会发生「九二共识」有无之争。因此,在台北的主要政党在两岸关系上没有一致性较高的政治共识或交集前,「王张会」的前景仍受诸多内部因素影响。
第三是当事人与代理人的权责与分工,宜层次分明,才能避免出现制度性龃龉。原本两岸两会的设计是当年中华民国政府依一个中国原则,在三不政策(中华民国政府与北京政权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思惟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便宜之策,其后还将之定位为唯一授权处理两岸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议题的两岸中介团体,从而展开两岸之间曲曲折折地谈判历程,自二○○八年五月马英九总统上任之后,两岸两会才真正展现原初设计的功能。
按当时的两岸关系,此次「王张会」的战术性目标应该是为了开创两岸关系政治接触的范例,如果此一假设为「真」,则此次「王张会」,除了「设置陆委会与大陆国台办的联系沟通机制」外,其他议题在层次上,并无需处理两岸事务的负责人去谈。海基会副董事长张显耀说「王张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两会的协商机制未来不但不会被弱化,还会扮演更重要功能。大陆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也强调,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虽然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但是并不会取代两会商谈和签署协议的功能。如果双方一致认为如此,则未来「王张会」的议题应是两岸往深水区的一种试探与探索,在这个新形势下,陆委会与海基会如何发挥统合的力量,让「海基会」处理两岸民间交流衍生的问题,「陆委会」因应未来两岸政治关系的开展,将是一大挑战。
重新设计 因应挑战
两岸关系不断朝正面发展,是绝大部分两岸朝野的心声,因此「王张会」的发展是大家都期待的方向。然而台海关系不是纯粹的两岸关系,涉及许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以至常常令人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无奈,以及「半路也会杀出程咬金」的紧急事变。除非主事者信心坚定,意志坚决,加上周延的应变设计,「王张会」才不致成为一场两岸关系的烟火秀。「王张会」之后,如何打阵地战、持久战,使之真正成为两岸关系史的转折,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任务,也是不可失败、不应失败、不能失败的新任务,是陆委会、国台办、海基会、海协会的共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