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张会:两岸博弈新阶段●文/包宗和(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3年4月号第13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台海两岸关系若从政治面向观之,早期呈现「僵持赛局」的局面,对大陆最有利的状况是两岸一中,这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最有利的状况是一中指中华民国,或如民进党执政时所主张的,一边一国。对自己最有利者,正是对对方最不利者。处此零和状态下,双方宁可「相互对抗」,也不要「相互合作」,「对抗」乃成为彼此的优势战略,且没有转换为「合作」策略的诱因。
两岸在政治议题上的僵持,连带造成两岸在军事及经济互动上僵持的局面。迨九○年代双方均发觉「相互合作」的好处大过「相互对抗」时,两岸博弈乃逐渐由「僵持赛局」转变为「囚徒困境赛局」。
两岸的囚徒困境赛局
「囚徒困境赛局」的特点是双方最佳与最差的情况与「僵持赛局」没有不同,但「相互合作」的好处转而大过「相互对抗」。困境在于当彼此政治立场未变,对抗局面依然存在时,如何能与对方合作,又不会被对方出卖。换言之,两方面都利于相互合作,不利于相互对抗,但只要彼此政治僵局未解,相互合作的基础就相当脆弱,困境就始终存在。
诚然,要想摆脱囚徒困境,釜底抽薪之计即两岸间的政治问题能获得解决。但当此一目标目前仍无法实现时,若欲增加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即系于几项要件能否具备。首先,出卖对方的好处不大,被对方出卖的损失降低。相互合作的利益不断上升,相互对抗的代价不断提高。此外,双方交手互动会持续下去,使彼此均保有一旦被对方出卖时,能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机会。而要在困境下维持较为稳定的「相互合作」,双方能否确保互信将极具关键性。
两岸自二○○八年马总统上任后,由于政治问题迄今难解,故困境依然存在,但北京与台北「相互合作」,却有长足的进展,究其原因,有下列数端。第一,马总统接受「九二共识」,重建起两岸最起码的互信;第二,两岸历经民进党执政八年的波折,双方相当珍惜制度化协商的恢复,故利用对方合作善意,来出卖对方的动机非常弱,甚至不存在。而大陆顾虑台湾利用机会走向台独的「被出卖情结」,也因马总统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而获得纾解。至于台湾忧虑被大陆吞并的另种「被出卖情结」,则因国内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台美关系的提升而大幅削减。二○○○年至二○○八年两岸关系的紧张与高度不确定性,使双方均有感于「相互对抗」所带来的损失,而随著全球化的氛围和马总统「先经后政」的决策作为,使得「相互合作」不仅可行,并且加速扩大了合作需求。更何况两岸互动将是一个持续性的作为,任何一方试图出卖对方,均将遭致后者的报复。由于相互合作的益处上升,使得任何片面降低双方关系的作法均属不智之举。过去五年两岸两会共同签署了二十一项协议,即为「相互合作」趋于稳定的表征。
从对抗走向合作
惟不容否认,当两岸关系往深水区移动时,政治僵持所形成的困境又不免浮现出来。北京追求统一的目标从未改变,台北确保中华民国体制及寻求台湾生存发展的初衷也从未变更。当两岸政治定位未决之时,双方博弈则仍是「囚徒困境」的局面。接近深水区若处理不慎,可能使已趋稳定的「相互合作」再度松动而显现脆弱性,但也可能因处理得当而进一步提升互信,使「相互合作」益形稳固。最近刚结束的「王张会」基本上是使两岸关系朝向正面发展的成功个案。
如前文所言,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呈现一种「僵持赛局」的态势。当大陆主统,台湾不论是主统或主独,均与大陆立场形成零和对抗。两岸若能体认政治上相互合作将较相互对抗更为有利,则可望对各自政治主张保持较大弹性,使政治互动博弈从「僵持赛局」逐渐步向「囚徒困境赛局」。其间的关键即在于彼此是否愿意认真思考由对抗走向合作。
就大陆方面而言,其早期「一中」立场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框架下,台湾和大陆的政治定位是处于零和状态。二○○○年八月,中共副总理钱其琛提出「一中」新三段论,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裂」。二○○二年三月新三段论正式列入中共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总理工作报告当中,最后文字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和大陆因而取得较为对等的地位,这是大陆政治立场从「对抗」往「合作」移动的症兆。
就台湾方面而言,早期主张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后者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此与大陆一中旧三段论相当类似。九○年代台湾结束动员戡乱之后,虽仍主张一个中国为一九一二年以来成立的中华民国,主权及于中国大陆,但承认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此为台北逐渐接受两岸政治现状的一种表示。二○○○年民进党执政,虽有「一边一国」的主张,但仍然无法真正走出一中框架。二○○八年国民党重新执政,重申「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并强调「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政治立场从「对抗」移向「合作」相当明显。换言之,北京与台北在两岸政治定位虽仍各有坚持,但已逐渐正视对方存在的现实。政治僵持局面虽未打破,但彼此对政治议题已展现出「相互合作」的某种意愿。
王张会:提升两岸政治互信
此次王张在南京会面是大陆与台湾处理两岸事务部长级官员首度举行双边会谈,并互称官衔,同意建立陆委会与国台办直接联系的机制,这不仅在两岸关系上是件大事,在双方政治互动上也是件大事。王张会强化了「两岸互不否认治权」的认知,甚至朝「相互承认治权」迈进了一步。台湾希望透过难得的突破来争取中华民国在两岸互动中应有的地位,大陆愿意促成此会则应该是著眼于如一味漠视台湾政治现实,将无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若为「政治僵局」,代表的是政治无解,若能转为「政治困境」,虽仍有诸多困难,但至少已开启摆脱困局的契机。而如何使双方互信能够维持,进而强化,将是彼此能否在政治层面继续朝向「相互合作」迈进的关键。
事实上,王张会对降低双方政治疑虑,提升政治互信,发挥了相当正面的效果。大陆愿意以官衔称呼王郁琦主委,显示愿意更务实地面对两岸政治现状,台湾担心被对岸并吞的疑虑因而下降,此有助于台北对北京政治信任度的提升。王主委访问南京,在中山陵谒陵时指出「中华民国已经一○三年了」,此在告慰国父孙中山先生其开创之中华民国迄今仍屹立不摇,也意味著中华民国宪法所延续的法统依然存在。大陆方面无法接受中华民国即台湾,因为这是一种「一边一国」的型态,但对中华民国宪法下的一中,或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的九二共识,则是可以接受的。王郁琦主委的前述讲法,无疑可某种程度地增加大陆对台湾的政治信任。在双方政治问题未获根本解决之前,彼此政治互信的提升,将有助于稳定两岸间的相互合作关系。
寻求共识 强化合作
展望未来,若欲继续强化彼此间的相互合作,可以从几个方面著手。首先,切实实践双方既有的共识,如王张会所达成的四项共识:坚持「九二共识」;完成ECFA后续协商,完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扩大深化两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以及继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其次,设法创造出新的共识,由「求同存异」进展至「聚同化异」。第三,以同理心思考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和己方主张间的折衷妥协。第四,避免碰触对方红线,保持双方持续折冲的氛围与空间。第五,更务实地面对两岸政治现实,由「互不否认治权」移向「相互承认治权」,以巩固并深化双方的「相互合作」。如此两岸的政治困境就不会演变成台海的军事危机,却可能进一步带来改变彼此政治关系的转机,有助于困局的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