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共创福祉:「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签署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文/张文彦(东华大学台湾东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吕佩玲(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副主任)《交流杂志103年4月号第134期(历史资料)》

 两岸地震科技交流已超过二十年,地震灾害及防治也是两岸人民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和二○○八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破坏性的地震。今(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两岸两会举行第十次高层会谈并签署《海峡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两岸地震科技长期的合作交流,透过两会合作协议的框架,正式开展了地震监测业务单位的实质合作,主管机关中央气象局将执行并担负起重要的角色。  此协议为两岸地震监测技术的相关合作,契合政府从民生相关科技出发,达成「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共创福祉」的目标,也是两岸在地震科技合作上新的里程碑。随著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地震局近年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以现代化及国际化大幅提升地震科技观测和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在此协议基础上,除提供监测地震活动资讯、加强监测技术合作外,在两岸地震科技的合作和防震减灾技术的应用,应是未来推动两岸地震科技合作的长期目标,并在台湾领先的优势领域上,有机会加强发展成为国际地震监测、预警的重要区域研究中心。

两岸地震监测合作的重要性

 透过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的签署,两岸地震监测主管机关透过地震资料的即时交换与监测技术的交流,有助提升测报能力及范围。台湾与大陆都面临大地震的威胁,地震资讯的交流包括地震站地震仪观测资料与地震测报参数地交换,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规模和震度的资料,可以有效提高地震定位的准确性及缩短测报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如能组成「两岸地震联合观测网」,将可涵盖发生于各自地震观测网外的重大地震。例如对大陆而言,台湾隐没带及西部麓山带发生之重大地震;反之对台湾,发生于大陆沿海的长乐─绍安断裂带和海峡西侧的滨海断裂带等重大地震,如一六○四年泉州外海规模七‧五大地震和南澳岛附近两次规模七以上强震。近年来台湾海峡海域地震活动频繁,已多次发生规模五以上中强地震,因此两岸地震联合观测网,对此区域地震测报效能之提升将有重大助益。

 近年来,大陆经济发展挹注于地震科研的观测及研究大幅成长,著手积极建置现代化的数字化台网(Digital Network);台湾则长期在强地动观测、速报预警和地壳变形观测等具有相当不错的监测经验,相信两岸地震监测协议的签署,可加速两岸地震相关监测技术的经验交流,创造互补双赢的效益。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发展重点 及工作体系

 二○一二年四月,在地震科技工作研讨会中,中国地震局确定了未来工作重点:深入贯彻《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全面实施《十二五地震科规划》,确定重大计划和专项,聚焦在重大理论和核心技术,包括地震构造环境和发生机理、地震灾害机理及防御技术、地震监测预测和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等突破。在《十二五地震科规划》和《十二五防震减灾人才规划》中亦重视科技团队建设的部署,结合创新基地建设,启动地震科技创新团队组建,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局属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等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布局。

 中国地震局辖下除包括监测中心、预报中心,也在地震学与地震工程领域研究建置许多创新性的团队,如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八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黄土地震工程、地震大地测量、地壳动力学、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活动构造与火山、地震预测)。

两岸地震科技国际参与情形

 台湾地球科学界近二十年来有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已从本土研究迈向国际,其间历经九二一大地震,台湾的地震监测、速报均获国际上的重视。特别在地震研究上,地震预警和「东南亚宽频地震观测网」均显示台湾足以在国际地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担任区域研究及资料中心的角色。二○一一年台湾亦加入了全球地震模型(Global Earthquake Model)国际组织,主要为提升我国地震防减灾能力,研究领域包括地震危害(Hazard)、地震风险(Risk)及社会影响(Social Impact)等。目前由中央研究院国际灾害风险整合研究中心(IRDR)督导,以整合国内地震科学、地震工程及社会科学等领域,建立台湾地震模型(Taiwan Earthquake Model, TEM),与世界地震模型接轨及交流,促进相关研究人员参与及协助世界地震模型基金会(Global Earthquake Model Foundation, GEM)之各项活动。为提升台湾国际能见度,若能将台湾所设置之跨国性—「东南亚宽频地震观测网」研提纳入APEC项下紧急灾害准备工作小组(APEC’s Emergency Preparedness Working Group)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将对APEC组织下各经济体,特别是南海周边及东南亚国家,在东南亚地震研究及防灾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地震及海啸预警防灾上发挥重要贡献。

 大陆方面,二○一二年二月中国地震局外事工作会议中,特别对当前防震减灾国际合作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工作部署。目前中国地震局与六十余国相关单位或机构建立双边合作关系,在许多相关国际组织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下地球所、工力所等单位甚至主导多个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依据二○一一年四月中日韩三方领导人高峰会倡议,中国地震局于二○一一年十月在北京召开「东亚地震研讨会」,达成「北京共识」,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合作研究项目、地震国际救援反应,推动境外地震台网,并逐步开展境外地震安全性评估。

 中国地震局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全面发展与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地震合作双边关系,实化交流合作。如重新修订中美「关于地震和火山领域进行科学与技术合作的议定书」并于中美科技联委会期签署;中美数字化地震台网三期升级改造,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和美国地质调查所阿尔布开克地震实验室(USGS/ASL)为项目技术负责单位。同时也进行中日应急能力建设、中德地震第一反应双边项目、中蒙合作远东地区地磁重力研究项目等,并与东欧、非洲和中东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借由制度化的协议,可经由地震监测业务的交流,进行长期性的合作,增加两岸地震界的双赢互惠,同时让学术界有所依循,深化地震科技相关工作的推展,此协议对台湾学术界绝对有正面助益,在稳定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有助于我国参与国际地震相关重要研究计划及活动。

未来展望

 台湾与大陆近年来在地震及防灾科技上均有很大的进展,透过加强并扩大两岸地震科技合作交流,有助提升两岸防震减灾的能力。在此协议基础上,首先应先建立两岸地震监测合作机制。

 两岸地震科研及主管机关体制架构有很大的不同:台湾地震监测、速报和预警主要隶属中央气象局业务范畴,地震科研则属科技部及所属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救灾整备在消防署及国防部;大陆方面则由中国地震局及辖下省局涵盖所有业务范畴。因此,下一阶段可考虑纳入科技部、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地震工程中心、行政法人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及消防署等单位,扩大合作层面,例如地震科技领域的台湾海峡地震联合观测,地震观测方法研究与地震预报试验场,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地震海啸观测预警等;地震工程及防灾领域的都会区灾损评估、减灾自动控制系统、耐(减)震实验技术和设计、应急救援基地与培训、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等;以及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育与交流。

 由循序渐进且稳定的合作发展,两岸地震主管机关建构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质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社会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减轻两岸民众在地震之生命财产损失,为两岸在地震防灾上共创福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