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气象交流廿周年暨气象合作协议签订之回顾与展望●文/周仲岛(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4月号第134期(历史资料)》

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于今(二○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圆山饭店进行第十次高层会谈,在两岸政府授权之下,两会于此次会谈正式签署了「两岸气象合作协议」。气象合作协议之签署可谓两岸气象界交流的重大里程碑,然而一般社会大众就「两岸气象合作协议」对于我国实质上有何助益,以及两岸气象合作发展之重要性究竟为何并不清楚,在此谨以此文予以稍加阐述。

两岸面对著共同的气象课题

 台湾与大陆之间虽然有著台湾海峡的阻隔,但无论是寒流、台风、梅雨季锋面或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系统始终畅行无阻地影响著两岸人民的生活,也因此两岸有许多需要共同面对的气象课题。以台湾地区来说,从去(二○一三)年十二月到今年二月中旬,接连侵袭之大陆冷气团与寒流共造成数百人因冷猝死;春夏之交因大陆南方之华南云雨带东移而形成的梅雨锋面系统,时常造成如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的超大豪雨灾情。相对地,历年来许多台风通过台湾附近而登陆于大陆沿海省份,如去年八月中尤特台风横扫广东广西、八月底潭美台风肆虐福建、九月天兔台风侵袭广东、十月菲特台风横扫福建浙江等,均造成大陆地区相当严重之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

 在防灾减灾的大前提下,为保障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福祉,两岸之气象合作有其必要性。台湾与大陆在气象上互为上下游之关系,若能从上游资讯预估对下游的影响,例如梅雨季根据福建、浙江等地雨势之发生状况,计算云雨带移动速度与降雨强度变化,或台风季节参考我国中央气象局于台风近台时期之观测资料,评估台风侵袭大陆之路径与结构变化,两岸面对灾害将能获取更充足的预警及应变时间,而不会产生措手不及的情况。

两岸气象交流廿年

 梁启超曾说:「天下事非一蹴可几者」,两岸气象交流与合作同样也历经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前期著重学术层面之交流互访,近五年来才正式有合作研究的开展。

 一九九四年透过两岸气象学会成立七十周年之契机,双方学术界分别于台北及北京举办了「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这可以说是两岸学术界和业务单位跨越海峡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直接正式交流。其后每一年根据两岸所关注的气象事件,讨论交流逐渐扩大至豪雨与季风研究、灾变天气监测与预报、干旱与灾变天气、台风与中尺度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防治等议题。两岸学者往返交流频繁,在会议中相互分享气象之基本研究资料与技术,并更进一步共同激荡出新的研究课题。除了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互动,二○○○年起两岸学界亦开始举办「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提供青年学子交流之场域,也开展了新生代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由于两岸所使用之文字和名词有所差异,除在学术交流与论文发表方面造成很大的不便和障碍外,甚至就公众阅读的预报内容(包含台风名称)也存在著叙述上的差异,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如何减少社会大众及气象界人员对于两岸气象名词的误解、尽量缩小两岸气象名词的差异,很快地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经过多方的努力,两岸气象界分别成立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并且自一九九九年起,两岸轮流举办「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就两岸名词对照本之翻译通则、收词范围、内容审定、编辑方式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与协调,并且整理两岸名词,迄今已推出了两个版本的两岸气象名词异同对照本,对于两岸大气科学界日后进一步进行合作研究助益甚大。

 为能加强共同面对灾变性天气系统所造成之灾害,我国家科学委员会委托财团法人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与大陆自然科学基金会于二○○九年合作推动「两岸气象科学共同议题研究─豪雨与台风研究计划」,研究重点设定为登陆台风、梅雨期豪雨及气候变化对豪雨台风之影响三大项目。此三年期合作计划是两岸官方科技部会首度正式合作研究之先例,参与合作研究之单位除两岸大学院校之外,并包含我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参与人员共同发表了许多期刊论文,合作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计画执行期间每年所举办之「海峡两岸气象科学合作研究成果发表研讨会」,是两岸执行三年合作研究计划成果的展现。两岸与会者除学术界外,还有气象业务部门如福建省气象局的直接参与,对于促进两岸实质气象合作研究与交流,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大陆福建省气象局亦相当积极推动以海峡为主的两岸气象科技合作事宜,除了在每年举办的海峡论坛中新增民生气象论坛,就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海峡航运等气象服务方面与台湾产学界加强沟通交流,并致力于组建海峡气象研究所,期望能透过深化两岸气象交流,建立海峡两岸自然灾害防治之交流合作机制。福建省与我地域相近、气候相似,影响两地的天气系统互为上下游,而福建省气象局作为一气象作业部门,两岸气象合作不仅有助于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了解,更将有机会进一步将学术研究落实于实际气象业务工作,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之实质助益

 两岸气象合作交流在今年届满廿周年,然而无论是前述二○○九~二○一二豪雨与台风研究计划,或是福建省气象局积极推动的海峡气象合作事宜,过去交流合作之实际执行及参与者多是以研究人员为主体,合作范围均局限在学术研究层面,并未触及直接与防灾减灾有关的实务气象预报及观测工作。在保障两岸民生福祉之大前提下,气象合作实应自学术研究领域落实于气象实务作业之中。为能更及早预测灾害性天气系统之发展趋势,并更准确地评估其影响程度以加强保障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两岸「天气预报资讯」与「即时观测资料」的相互交换是相当必要的。

 「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于二月二十七日签署后,中央气象局与大陆中国气象局将开始以官方职衔展开正式合作,就气象业务、气象业务技术及气象业务人员等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未来不仅可以获取更即时、稳定的气象资讯数值,而能对自大陆地区发展进而影响台湾的寒流、沙尘暴及梅雨锋面系统进行更为精准之气象预报及监测作业,同时两岸气象预报资料即时相互交换与直接沟通,将有效提升区域气象之掌握能力,降低预报的不确定性。又两岸气象实时(real-time)观测资料如雷达回波资料的即时交流,将有助于提升两岸气象部门就台风、豪雨、热浪、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的预警水准,对于减少灾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信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八年配合大陆和美国主导之「南海季风实验(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SCSMEX)」,两岸气象界曾共同规划进行「华南暴雨实验(Huanan Monsoon Experiment, HUAMEX)」,希冀借由收集华南和南海地区高解析度探空资料,探讨南海夏季季风的肇始及下游华南和台湾地区的豪大雨天气系统。然而囿于两岸关系,该实验未能完整进行。此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就气象业务技术交流合作之事宜,特别提出「就台风、豪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联合观测实验,并针对两岸共同关注的气象业务技术进行合作研究」为合作方向之一。

 台湾地区过去三十年对于灾害性天气之研究,已进行「台湾地区中尺度实验:TAMEX(1983-1992)」和「西南气流实验SoWMEX/TiMREX(2008)」等大型整合观测实验计划,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大幅提升近年来梅雨季豪大雨的预报准确度。本著过去厚植的气象研究根基,相信未来透过两岸气象作业单位正式合作之联合观测实验,例如飞机投落探空仪以及海岸气象雷达的合作监测,气象界将得以更深入地探讨影响深远之季风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系统,进而达成提升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之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目标。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