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首访欧洲透露的政治意涵●文/吴东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美国暨欧洲所研究员)《交流杂志103年6月号第13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二○一四)年三月下旬,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成为一九八○年代至今首访荷兰与欧盟总部的大陆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此行表面上为出席海牙召开的第三届「全球核安峰会」、参加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甚至为中欧洽签「双边投资协议」催生,实际上却不乏「拉欧制美」的政治意图。
全球战略布局 需要欧盟支持
习近平二○一三年三月主政后,已六次出国访问,足迹遍及美国、俄罗斯、欧盟、中亚、加勒比海、非洲与东协等地区,目前对大国、周边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外交,已接近完成全球性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任内的外交政策,较强调全球战略平衡。寻求与美国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之际,北京也希望加强与俄罗斯及欧盟的战略合作。
与欧盟建构战略伙伴关系,原本是大陆本世纪初订定的战略目标。二○○三年六月欧盟首次公布的安全战略纲领,曾把大陆列为五个(中、俄、日、印度、加拿大)全球新兴战略伙伴之一。随著中欧关系受贸易倾销调查、人民币升值、大陆管制稀有金属出口、智慧产权保护、市场开放或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困扰,「中国威胁论」渐成为欧洲媒体炒作的题材,伤及大陆的国际形象。二○○八年北京奥运之后,中欧政治关系再因人权与涉藏问题争端陷入低潮。
二○○九年后的欧债危机,成为中欧改善关系的契机,尤其二○一三年十一月北京与欧盟第十六次峰会公布《中欧合作二○二○战略规划》,确立了和平与安全、繁荣、永续发展、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目标后,中欧皆有意针对全球和区域重大议题进行战略对话,借此逐步增进政治互信,凝聚合作共识。
二○一四年的乌克兰危机更让欧洲倾向「拉中制俄」策略。对北京而言,俄罗斯若因克里米亚事件而与西方长期对立,很可能为大陆带来另一次战略发展机遇,因此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俄罗斯的乌克兰政策,并不符合现实利益,遑论中美正在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又具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三月间的视讯对话提到「乌克兰情势偶然中有必然」,暗喻西方支持乌克兰反对派未见好即收,才是把乌国带向绝境的主因。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后,习近平对普京、德国总理梅克尔、欧巴马都强调「政治解决争端」的必要。
欧盟是大陆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推动世界多格局的重要伙伴,也是大陆实现「新四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合作对象。大陆把欧盟定位在「和平伙伴」、「改革伙伴」、「增长伙伴」与「文明伙伴」的同时,也强调与欧盟建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显见习近平正式访美前先选择出访德法两强并拜访欧盟总部,呈现出北京对欧采取合纵连横的态势。 倡导「去美国化」的新核安全观 整体来看,习近平出访欧盟四国透露出几项战略意图:首先,习近平访问荷兰,主要虽为出席海牙核安峰会,但他在峰会上提出的「中国核安全观」,凸显了欧巴马总统五年前「无核世界」的倡议已经失败,展现出大陆领导全球迈向持久性核安第一步的意图。欧巴马二○○九年四月在布拉格宣示,美国将致力于建立无核武的世界,同年十月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于今看来,美国倡议的无核世界陈义过高,不敌现实国际政治的演变。白宫迄今未承诺不率先对他国动用核武,国会亦未批准一九九六年的《全面禁核试条约》(CTBT),美国认定全球核扩散的双重标准,既未取信于人,遑论当下美俄为乌克兰危机而升高的对立情势,将徒增防核扩散的困扰。
习近平的核安全观主张四个「并重」(发展与安全、权利和义务、自主与协作、治标和治本),表明大陆强化自身核安能力、参与建构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体系、支持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主导国际核安合作、展现积极维护国际和区域和平的决心。鉴于核安全观内涵不仅止于核武裁减,也涵盖了核原料与核设施相关领域的安全,北京提出的核安全观,无异点出日本发展核武的野心。
现阶段全球核安问题的焦点多置于核原料与核能的非和平用途。欧巴马的无核世界理念原计画签订停止生产裂变原料的国际新条约,并承诺在全球回收未获有效监管的核原料。海牙核安峰会前夕,白宫突然宣称日本已同意归还高浓缩铀与已达生产武器等级的钸,就被媒体解读为欧巴马兑现当年许下的核安承诺。
日本是全球钸存量的大国,但安倍内阁决定归还美国的武器级钸数量,仅为其总存量的四%。今年底日本若启动新的核废料处理设备,未来提炼武器级钸的数量势必可观。习近平的核安全观点出了日本未交待武器级钸数量与大量储存理由的问题,暗喻日本有发展核武之心。
就当前国际环境判断,无核化世界只是各方长期努力的目标。拥有核武的美国若不批准CTBT,如何要求已拥有核武的国家弃核?美国强势阻止伊朗提炼浓缩铀,却容许日本大量储存武器级钸原料。习近平藉国际场合阐扬大陆的新核安观,率先在欧洲开启全球「去美国化」时代的来临。
对欧洲开展 抵制日本的政治宣传
为了抗衡大陆崛起,日本安倍晋三内阁充分展现了挟美欧大国自重的心态。去年联合国大会上,安倍首次提出「积极和平主义」的概念,与他先前倡议的「自由与繁荣之弧」用心相同,是想拉拢全球国家共同围堵大陆,进一步为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制定新的「防卫计画大纲」与修改武器出口原则铺路。今年四月下旬,安倍继习近平之后假「出差」之名访问德、英、葡、西、法、比六国,就被日媒解读为「对抗中国的宣传战」。
近年来,北京领导人出访期间常藉机抨击日本右翼行径。习近平此行欧洲四国,每至当地国都罕见地署名投书当地报纸,阐述大陆的外交理念。访问柏林期间,德方虽未安排其参观二战受害者纪念馆,但梅克尔总理赠予习近平的一张一七三五年(清雍正十三年,即主政最后一年)中国地图,显然是投习近平所好,为钓鱼台主权归属中国找到历史证据。这张德国人绘制的地图,清楚说明当时的中国疆域(一三五○万平方公里)是元朝后最辽阔的时代,土地面积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库页岛、台湾与澎湖、钓鱼台与琉球群岛、海南及南海诸岛。德国虽无意在中日双方选边站,却能利用一张古代中国地图,对北京传达善意。 中欧关系渐趋务实
欧债危机之后,中欧间淡化了人权与涉藏议题争端,冲突焦点反多集中于经贸问题,及至二○一四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英国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因二○一二年五月会见达赖喇嘛而让中英关系陷入谷底,英国为此拱手将庞大的经济利益让给前往北京访问的法国总统贺兰德(François Hollande)。最终,在卡麦隆保证不再会晤达赖也未提及中国人权记录的情况下,英国重新赢得与大陆开展核能、高铁、金融和科技领域合作的机会。近期英国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一项有关在「伦敦清算和结算人民币交易」的协议,进一步维系了伦敦「人民币西方交易中心」的地位。
同样的例子也适用于法国。二○一二年三月三十日法国总统选举的关键时刻,贺兰德曾严厉批评中共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中法双方贸易不平衡。选举过后,贺兰德立即采取两项措施修补与北京关系:其一,任命中国通燕保罗(Paul Jean-Ortiz)为总统的外交顾问;其二,北京驻法大使孔泉成为贺兰德接见的第一位外国使节。燕保罗拥有汉学学士学位,能说流利的华语,还能用中文做会议纪录。二○一二年九月下旬他访问北京时,与中共达成改善关系的共识。
整体而论,英法德等欧盟大国目前似已领悟出「识时务为俊杰」的道理。习近平此行欧洲四国,除了与法国签订「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及百亿美元采购法国七十架空中巴士的协议外,也分别与荷、德、比三国发布建立「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对荷兰强调「开放务实」、对德国强调「全方位战略伙伴」、对比利时强调「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习近平访欧之后,北京随即公布新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昭示与欧盟建立《深化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的政策目标,并规划双边未来五至十年的合作蓝图。从该政策文件列出的二十项目标来看,习近平此行欧洲展现的「自信外交」,让大陆有机会重新自省其国际角色与责任。面对美国针对性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北京或将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找到新平衡点。
解决双边实质问题
中欧关系长期存在「能力与期望值」上的认知差距,北京早于二○○三年就把双边关系界定为全面性战略伙伴,但至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形成对中欧关系期望过高、实际能力不足的现象。习近平此行欧盟国家显然较关注解决双边实质问题,因为中欧关系只有循序渐进,相互认知对方关切的核心利益,相互尊重对方的想法,才可能减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