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萧李会:搁置服贸协议争议 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文/曾秋英《交流杂志103年6月号第13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三月下旬以来,由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引发的争议持续延烧。反服贸协议衍生的太阳花学运,不仅为台湾政界投下震撼弹,对于台湾社会,尤其是两岸经济合作更是带来巨大冲击。学运在历经二十多天后,宣布在四月十日晚间六点退场,暂时划上休止符,但服贸协议乃至于两岸后续ECFA协议该何去何从,不但仍是未知数,且蓝绿政党之间的拉锯仍在持续。
值此敏感时分,前副总统萧万长在四月九日以两岸市场共同基金会荣誉董事长的身分,率领台湾代表团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二○一四年年会」,并于四月十日与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面。对于这次两岸高层人士的重要会面,大陆是否会对反服贸争议做出表态,甚或调整两岸政策方针,都成为「萧李会」之前,外界关注的焦点。
萧李会 萧未提服贸争议
事实上,在萧李会登场前,两岸市场共同基金会执行长陈德升就透露,在公开场合不会主动提及反服贸协议争议与台湾学运,而是更多的以两岸产业合作及区域经济整合方向为主。但不排除在私下见面时,双方可能就服贸协议争议引发的两岸政策反思,有进一步的沟通讨论。
「萧李会」四月十日下午在海南博鳌国宾馆正式登场。除了萧万长外,还包括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及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等多位台湾企业界人士出席。
萧万长在「萧李会」会后记者会上透露,和李克强见面时,并未提到台湾反服贸协议争议,并且避重就轻回答「因此不了解李克强对此的想法」。他并强调,博鳌论坛谈的是区域经济整合,他也提出希望台湾不要被边缘化的想法。
萧万长在与李克强见面时表示,两岸经贸是两岸政治互信和社会信任的基础,也唯有双方产业能体现优势互补,发挥市场机能和落实法制保障,才能实现两岸经济的永续发展。
萧万长表示,受到国际情势和两岸各自内部变化的影响,当前两岸交流与合作,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必须加以克服。其中,台湾内部最关注的主要在三方面:一是两岸经贸由「互补大于竞争」变成「竞争大于互补」;二是两岸各种制度与管理差异造成台商进入大陆市场的重大灾难;三是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急迫性及遭遇到的困难。
萧万长:两岸应增互补 降竞争
有鉴于此,萧万长对李克强表示,两岸需从三大面向突破合作瓶颈。首先是积极推动两岸经济战略对话及政策协调,希望透过双方经济战略的共同探讨及政策协调,增强互补性,降低竞争性,在各个领域及产业形成新的合作模式,体现真正互利双赢的两岸经济合作。
萧万长提出,双方可以透过两岸企业家峰会,试图在民间企业合作平台上做出努力。不过他也强调这仍有赖双方主事者在政策上全力支持,才能做出更多更广泛的成果。
其二,积极建构合作型的两岸自由贸易关系。萧万长称,两岸企业与经济规模差距甚大,产业特性和发展程度也有极大不同,台湾对大陆又存在长期人才与资本的赤字,因此许多台湾民众和中小企业,对两岸未来经贸关系存有疑虑。为降低这样的疑虑,萧万长提出,未来应逐步建构具备两岸特色的自由贸易区,透过各种合作机制的建立,降低可能的负面冲击,提升正面效益,共同塑造两岸经贸愿景。
第三,积极面对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化解台湾经济遭到边缘化的疑虑。双方应积极探讨两岸合作和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衔接机制,打造台湾参与RCEP和TPP的路径图,化解台湾经济边缘化的疑虑,为两岸创造互利双赢,也是两岸关系能否再上层楼的重要契机。
李克强: 经济上愿对台湾优先开放
李克强与萧万长见面时则明确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加倍珍惜。他虽未提到台湾的反服贸协议运动,但话语间十分肯定多年来两岸共同携手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取得的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也表露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高度重视。
李克强指出,只要坚持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李克强以两岸一家的角度,强调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加快实现经济一体化,共创双赢,造福两岸广大民众。
李克强并阐明,两岸经济合作正面临重要转捩点。他表示,愿意与台湾民众分享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两岸经济合作中照顾台湾民众的利益,在对外开放的时候先一步对台湾开放,或者对台湾开放的幅度更大一些,促进两岸经济融合与共同发展。
面对萧万长提到台湾希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李克强正面回应,两岸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促进经济融合,有利于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并称,两岸深化经济合作,既有利于两岸扩大互利双赢,也有利于台湾经济进一步走出去,在两岸经济融合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以更强的竞争力走向国际经济舞台,实现更好的发展。
强化区域经济整合 大陆加速推动
事实上,强化区域经济整合,已经成为大陆积极的政策方针。在「萧李会」登场的当天早上,李克强在博鳌论坛开幕式上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新未来」为题,强调大陆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决心。
李克强在演讲时表示,过去十多年,亚洲区域内贸易规模从一兆美元扩大到三兆美元,占区域内各国贸易总量的比例从三○%上升到五○%,但这样的比例与欧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李克强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应齐心协力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提升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水准。
他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也是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RCEP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符合亚洲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传统实际,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兼顾不同成员国的发展水准。
李克强表示,希望与其他成员国一起积极推动谈判进程,期盼RCEP在二○一五年能够达成协议,明确点出时间表。除了加快RCEP时间表,面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李克强则持开放态度,只要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大陆乐见其成。
他表示,可考虑启动亚太自贸区(FTAAP)的可行性研究,以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利益最大化,并强调RCEP和TPP应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李克强之意,就是透过大陆主导的RCEP,与美国的TPP相抗衡,以避免自身被隔绝在区域经济合作之外。
加入区域经济整合 台湾准备好了吗?
从萧万长提出的三点建议,不但反映出两岸在深化经济合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性合作,强化彼此对话和协调,才能让各种经济政策能够不断适应现实变化,使两岸经济合作产生更大的加乘效果,稳步前进。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台湾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整合不断加快的大潮流,台湾能否参与其中并避免被边缘化,也是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道关口。
面对大陆提出希望RCEP可在二○一五年达成协议,只剩一年多的时间,萧万长在会后记者会上,也坦言他的忧心。萧万长说,RCEP的成员国都是台湾主要的贸易对象,据统计,RCEP国家与台湾往来的贸易额,占台湾GDP的五八%。若是明年底谈完,后年开始零关税正式生效,而台湾又未能加入,则台湾将面临严重的边缘化。萧万长忧心忡忡表示,「时间并未站在台湾这边」,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加入。
不过萧万长也说,多年来他在国外各个场合不断为台湾发声,强调台湾希望加入区域经济整合的意愿,但必须要自问「国人究竟准备好了没有?」这包括心理上和作为上的准备。
萧万长称,国人的行动往往展示出来是负面的,也让国际间质疑台湾欲加入区域经济组织的决心。他去年参加APEC会议时,就有不少人问他,台湾要加入RCEP,「are you ready?」萧万长强调,若是还没做好准备就想要加入RCEP,「是不切实际的」,也透露出台湾想要参与区域经济体,不论政府或民众,仍须拿出破釜沈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