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湾公民运动对北京的挑战●文/范世平(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6月号第135期(历史资料)》

去(二○一三)年八月的二十五万人「白衫军」游行,代表台湾已进入公民运动时代,但包括洪仲丘案、大埔事件、文林苑案等,都是针对台湾内部问题。而从今(二○一四)年三月十八日太阳花学运发生后,显示公民运动开始转向两岸事务。基本上当三一八学运发生后,北京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一直到四月九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博鳌论坛期间发表讲话,十六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记者会上回应后,才逐渐看出大陆的态度,也显示其对台工作出现新的挑战。

北京必须调整对台工作思路

 大陆没有想到,服贸协议明明是「对台让利」,竟让台湾人民为此上街头,显示对台工作必须调整思路。特别是中共对台始终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其中特别是针对年轻人,但这次大学生却成为反对两岸交流的急先锋,尤其,他们多来自于台大、政大、清大、交大等名校。

凸显北京对台工作的结构性盲点

 过去,大陆在一年内要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紫金山峰会、海峡论坛、和平论坛等大型涉台会议,但这些「菁英活动」,台湾基层民众觉得遥远。但如今,对台工作要面对的已不是台湾的政商名流,而是一般庶民。过去「由上而下」的宣传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参与这次三一八学运的学生,社运经验丰富,思维灵活难测,善于网路动员,精于媒体造势。如果日后两岸协议都必须面对他们的层层检验,则两岸谈判恐进入「沼泽区」。

 因此张志军在四月九日表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背景下,两岸关系受益面不均衡,更多是大企业受益,中小企业和基层民众受益则不明显。他指出,受益是肯定的,陆方希望透过交流合作,让两岸享受更多的和平发展红利。

北京忧虑 「逢中必反」已深植台湾社会

 基本上,从台湾与新加坡、纽西兰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来看,既引不起台湾民众的关注,也没有任何抗议。但对于两岸服贸协议,了解的人虽然不多,只因与大陆有关,就面临强力反弹。恐怕台湾人真的对大陆充满高度的不信任、威胁感与焦虑,加上缺乏自信,以及「恐统」的政治思维凌驾理性的经济分析,使得反弹四起。当服贸协议被等同于独厚财团、陆企入侵与贫者越贫时,北京希望借由经贸来达成「两岸同胞一家亲」的「以经促政」目标,就困难重重。 打乱北京对台工作的原本规划

 三一八学运发生后,原本张志军希望在四月成为首位访台的国台办主任,奠定其历史地位,而他可能在此行宣布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有关人道探视权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而促成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的建立,使两岸关系更朝向「制度性安排」的方向发展。但如今,这些都因而延宕。

 不过张志军在四月九日表示,仍希望在今年上半年赴台湾访问,会与陆委会保持沟通,选择好的时机到台湾看看。他强调「毕竟没去过台湾,我需要了解台湾的所有情况,尤其是基层民众的想法,所想所思,以及中小企业的想法」。由此可见,张志军不愿意因为服贸争议而造成其他对台工作的推迟,仍希望借由访台寻求两岸关系新的突破。

 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次服贸协议遭强力反弹,加上日后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审议,则两岸货贸协议恐难在短期内过关,更遑论还有大陆希望签署的两岸文化协议与政治协议,都将寸步难行。北京对台工作强调「先经后政」,如此将使得两岸长期停滞在经贸阶段摆荡,无法跨入政治阶段。 是否重签服贸协议让北京为难

 如果日后立法院逐条审查服贸协议,对于条文有所修改,则两岸势必要重启谈判。但今年三月二十四日「环球时报」呼吁大陆不能在服贸协议重谈上「让步」;二十六日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希望台湾社会也能深切体会大陆民众的感受,都显示陆方的态度。四月十一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进一步表示,两岸已签协议重谈无此先例,「两岸两会授权协商和达成协议的权威性,应得到维护」。十六日范丽青再度表示,「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服务贸易协议是已签署的协议,也是两会获授权签署的协议;两会获授权协商和所达成协议的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

 事实上,北京认为服贸协议已经是对台的重大让利,要扩大让利的空间相当有限,国台办将必须面对其他部委与企业的质疑及反弹。大陆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四月十七日表示,两会授权协商和所达成协定的权威性应该得到维护。他指出,服贸协议开放承诺共一四四条,涉及一百多个服务行业,其中大陆对台开放承诺八十条,有七十八条超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水准。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达到较高程度,是一份有利两岸民众的好协议。

 因此最后,如果台湾希望服贸协议能重新谈判,但北京却无此意愿,则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北京担心 公民运动背后的台独运动

 大陆认为这次三一八学运的领导份子与绿营有所渊源,基本上已将其定性为「绿色学运」。

学运背后的「两府论」规划

 当三一八学运尚未结束,民间版的「两岸协定缔结条例」就已经出台,效率之高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一套精密的安排,甚至早就有备而来。而北京担心的是,反服贸协议只是战术的手段,此条例才是战略上的目的,目标则是推动两国论。

 从民间版来看,除增加许多协定监督的机制外,真正著眼的是「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安排两岸阶段性或终局性政治解决」等政治协定,除了有立法院高门槛的决议条件外,还需付诸公投,这使得两岸日后几乎不可能进行政治谈判。

 另一方面,民间版提出两岸谈判是以「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与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来进行,这与民进党版「台湾与中国」的「两国论」称谓相较,此一「两府论」更细腻,更技巧,也更可能被北京接受。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在去年的「两岸和平论坛」中曾说:「当前两岸政治关系是同一国家领土主权之内的两个综合实力悬殊的对立政权关系」,民间版所谈的正是「政府对政府」的「政权关系」。何况民间版既有台湾,又有大陆,此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称谓差距不大;至于是否违宪,则恐怕尚有争论。

北京反对「两府论」之论述

 民间版虽然强调的是「两府论」,但其中提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仍是在打「两国论的擦边球」。根据远见杂志在二○○九年的民调显示,八二‧八%受访者认为两岸是各自发展的国家,比前一年增加了九‧一%。而旺报在二○一三年八月的民调显示,没去过大陆的台湾人为五六%。这些人没使用过台胞证,因对两岸关系缺乏认识,感受不到两岸的「特殊性」;当他们拿著中华民国护照能免签证前往各国,更加认为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岸就是国与国关系。

 但根据我国宪法增修条文的规定,两岸是在「一个中国」(中华民国)下「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的「两区论」关系。这使得三一八学运希望借由「公民宪政会议」,由下而上的凝聚修宪共识,釜底抽薪的解决此一问题。

 因此,北京对此充满警惕。四月十六日范丽青表示,台独势力藉两岸协议监督之名,企图将「两国论」和「一边一国」的台独主张塞入法条,达到其破坏两岸协商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的。他并强调,大陆反对台独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两岸同胞都不会允许台独势力以任何方式开历史倒车,将两岸关系拉回到紧张动荡的老路上去,损害两岸同胞的利益。由此可见,民间版的「两府论」,北京并不接受。

北京担心 公民运动与台独运动合流

 这些参加三一八学运的学生,在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机时刚出生,对两岸的「严峻」情势既无感也无惧。当民进党都开始少提台独之际,林飞帆与陈为廷等「崩世代」却不避讳的支持台独,也不认为台独两字是负面词汇。只是这个台独,与过去的「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台湾共和国」不同,他们不排斥中华民国这个名称,但强调主权仅限于台澎金马,而非整个大陆。这正是民间版不断提到「中华民国台澎金马人民」的原因。

 但这些说法,都与大陆目前所坚持的「一中架构」、「两岸非国与国关系」、「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等立场迥异。

北京忧虑 台湾公民运动的国际影响

 三一八学运引发国际媒体高度关注,特别是香港与日本。由于近年中港矛盾日烈,港人归罪是中港经贸过密所致,因此不断发出台湾应拒绝服贸的呼声,以免成为「下一个香港」。而中日紧张关系未减,如今台湾大学生竟敢对大陆「说不」,全球少见而日本乐见。因此这次学运,北京忧虑台、港、日的反中力量,产生了连接点。

 公民运动在民主国家是常态,面对台湾的公民运动,北京除审慎以对外,正好也可借此机会,学习聆听台湾民间不同的声音。就此角度而言,台湾的公民运动对两岸关系未尝不具有正面意义。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