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发行人语》两岸新元素 丰富新内涵《交流杂志103年8月号第13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上半年的两岸关系,即使曲折不少,挑战不断,依然踏著稳定的步伐往前迈进。

继今年二月陆委会王郁琦主委赴陆访问,大陆国台办张志军主任亦于六月二十五日回访,双方举行「第二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确立两岸事务主管机关负责人互访的制度化机制,会中达成的多项共识,更为彼此交流往来朝「两岸机制化」方向迈出一大步。

两岸经历六十五年的分隔,各自存有不同的历史记忆。随著两岸交流广度与深度的扩大,双方在交流中看见差异、了解歧见,但重要的是,彼此能逐渐以包容与尊重的心态相互对待。

 全球政治局势动荡,国际经济情势严峻,大陆旧有的「让利」思维与模式似已不足以因应现今的挑战。两岸新世代在政治认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或将对两岸关系带来些许误解和焦虑。惟从另一角度来看,两岸新世代没有历史情结的包袱与牵绊,拥有未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可用创新的思维突破既有框架的束缚,逐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一同思考解决两岸难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绝非单向努力就可获致,我们有义务为青年创造愿景,大陆表明希望倾听台湾青年世代的心声,让两岸和平发展产生共鸣与互信。今年陆生来台就读学士班,国内各大学共录取一八○四人,招生率达九成,创下历年最高。相信陆生来台就读的人数愈多,愈能为两岸新世代创造更多的接触与相互理解的机会。

 近年来,尽管亚洲政治局势互有消长,但经济发展却毫不回头朝整合互利的趋势前进,尤其大陆更积极进行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彰显其第二大经济体的庞大影响力。首先,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南韩总统朴槿惠于七月三日发表联合声明,「中」韩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七月七日与德国总理梅克尔会谈,双方同意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推进「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七月十日落幕,双方达成九十多项成果。台湾早于二○一○年即与大陆签署ECFA,却因攸关民生的两岸经贸协议与法案,如「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在立法院审议停滞不前,导致协助业者进军大陆市场的「先行者优势」快速流失中。面对区域经济整合的巨大浪潮与韩国的竞争压力,台湾不能再拖磨下去。根据经济部推估,「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一旦生效,台湾输往大陆的工业产品,包含工具机、汽车、面板、石化等,总计约三八六亿美元,因关税及与韩国产品重叠性高,深受影响。值此之际,短期解决之道,「谈得早不如谈的好」,台韩产业虽高度重叠,但双方各有强项,政府将尽力争取比韩国更好的条件与待遇。

 长期而言,必须积极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解决我国在区域经济边缘化之风险。为了新世代著想,台湾必须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程度愈高,不但有助于经济发展,更提升民众对于经贸自由化的信心,有利于两岸经贸协议的推动。

 根据美国网站调查,台湾荣登二○一四年全球十大最安全国家第二名。台湾的民主价值、人文素养与地理条件,正让那抹自信且真诚的微笑在世人心中为台湾加分。两岸共荣共存,带给彼此是更多的机会。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虽有各种新元素不断加入,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让这些新元素成为正面的能量,持续丰富两岸关系的内涵。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