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当开放成为世界主流《交流杂志103年10月号第13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持续一个多月的经贸国是会议,于七月二十八日顺利落幕。这是回应太阳花学运所召开的全国性公民会议,尽可能广纳参与、寻求共识,为台湾的经贸前景把脉,也为民间与政府搭起另一个对话的平台。而透过网路让国是讨论走出会议室的「虚实整合」形式,更为零距离的公民即时参与模式,创下先例。

一如网路参与的模式,让民众的意见穿透会议室的高墙,直达会场,台湾的经贸战略,也试图穿透国界、跨越大洋,让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直送贸易伙伴的国境内,将丰沛的资金与人才引进台湾的企业中。

打破藩篱、拆毁高墙,开放,几乎已成了世界的主流价值,对于高度依赖贸易拉动经济成长的台湾而言,经贸国际化,更是不得不走的道路。本期焦点「台湾经贸国际化大战略」,带领读者跳脱「大陆化」还是「国际化」的二分法思维,从两岸经贸关系二十多年来的演变,理解台湾的国际经贸布局从来就不是单一路径。与大陆正常的经贸往来,同时与其他国家洽签自由贸易协定,才是减少单向依赖、融入区域经济的唯一途径。

「自由经济示范区」如同其名,是择点「示范」,而非全国一体适用。为了破解有心人士对自由经济示范区编织的恐惧,本期「正确认识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特别企划,一项项破除坊间似是而非的谣言。状似难懂的《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并非门户洞开的代名词,而是「让世界看见台湾」的新尝试。断开法规的枷锁,自由经济示范区寻求一个更具弹性的制度,因为自由与开放,乃是孕育创新与竞争力的珍贵土壤。

开放的另一层含意是透明化。如果说,对外开放指的是法规的松绑,那么,对内开放指的就是政府行政过程的公开透明。政府依法行政,两岸协商过程的任一环节都禁得起社会大众检视。然而,就如新接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职务的陆委会施惠芬副主委于本期专访中所指出,为了化解社会大众的疑虑,政府认为有必要透过更公开透明的程序,强化与各界的沟通。而行政院版本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就是政府对民众诉求的回应。

新媒体的发展,助长资讯流通,却也让不实的言论到处流窜。本期世新大学陈清河副校长特别提醒,政府如要强化对民众的沟通,应善用社群网站即时与快速传播的特性,建立多元化的回应体系,确保对民众的沟通正确而有效。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