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经贸关系的质与量:过去、现在、未来●文/高长(东华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3年10月号第137期(历史资料)》

由于政治对峙的原因,长期以来,台湾与大陆双边经贸交流一直受到官方不同程度的干预,所幸由于双方都采取非对抗性的经贸政策,政治介入并未完全堵死经贸交流的通道。两岸各具有的比较经济利益条件,互补互利,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双边经贸交流持续快速发展。

以双边贸易为例,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公布的资料显示,贸易总额由一九九○年的五‧六亿美元,逐年增加至二○一三年的一二四三 ‧八亿美元,一九○~二○一三年间平均每年成长率约一五%。同期间,台湾对大陆出口值由四三九亿美元增加至八一七‧九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值则由七 ‧六亿美元增加至四二五 ‧九亿美元,每年平均成长率分别约为一四%和二四%。目前大陆已是台湾最主要的经贸伙伴,第一大外销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最大的出超来源地。

两岸双边贸易快速发展

随著两岸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大陆对台湾贸易依赖度则呈现先上升后递减的趋势,相互依赖度呈现不对称的格局。以双边贸易总额计算,一九九○~二○一三年间,台湾对大陆贸易依赖度由四‧二%逐年增加至二一 ‧六%;而同期间大陆对台湾贸易依赖程度,则先由五‧五%逐年上升至最高点七 ‧二%,嗣后再逐年递减至四 ‧七%。两岸双边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不对称的现象,显示大陆作为台湾的贸易伙伴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台湾作为大陆的贸易伙伴地位则反之。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五大进口来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入超来源。

两岸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过去二十多年来呈现显著变化。台湾对大陆出口货品主要为工业原材料、半成品和机器设备及其零配件等,电机与设备及其零件(HS 85)、塑胶及其制品(HS39)、机器及机械用具(HS 84)、人造纤维丝(HS 54)等一直都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前十大主要货品;而鞋靴(HS64)、浸渍、被覆或黏合之纺织物(HS59)、针织或钩针织品(HS 60)、人造纤维棉(HS 55)、纸、纸浆及纸制品(HS 48)等,近年来已被排除在前十名之外。

台湾自大陆进口的货品,一九九○年代初期前十大主要货品中,工业用或药用植物(HS 12)、矿物燃料(HS27)、土及石料、石灰及水泥(HS25)、棉花(HS 52)、衣著及服饰附属品(HS 61、HS 62)等,近年来已退出十大之外,取而代之的是贵金属、被覆贵金属之金属及其制品(HS 71)、光学、照相仪器及器具(HS 90)、化学品(HS 29、HS 38、HS 39、HS28)等。台湾自大陆进口制造业半成品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现象,显然与台湾逐渐松绑进口限制有关,而大陆制造能力提升也是关键因素。

两岸贸易货品结构与台商投资策略相关

台湾与大陆的双边贸易高速成长,以及货品结构特征的变化,与台商到大陆投资行为密切相关。台商到大陆投资,早期由于政府管制,且当时大陆投资环境仍不够好,投资的案件数不多,且平均规模也很小;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期过后才大幅增加。历年累计至二○一三年底止,经济部核准在大陆投资件数四○七六二件,投资金额一三三六‧七九亿美元,大陆是台湾对外投资最主要地区。

台商在大陆投资,早期主要落脚在广东,其次是江苏、上海和福建、河北等沿海地区;近年来,广东、浙江、河北等地所占比重呈现相对减少的现象,其他各省市也呈现不同幅度的萎缩,京、津、鲁、冀、辽为主体的环渤海湾地区,及以重庆、成都、西安为重心的中西部地区,则逐渐受到台商的青睐。

就投资行业而言,主要为制造业,其次为服务业,其他行业较少。不过,就长期趋势来看,制造业所占比重呈现递减现象,而服务业、营造及水电煤气业则反之,呈递增趋势。在各项制造业中,早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及其制品等传统制造业,自一九九○年代中期起,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电子零组件等技术密集制造业呈逐年增加之势;基础制造业的比重在不同阶段中大致维持在四分之一左右,没有太大改变。近十多年来,受到技术密集制造业大量投资的排挤,基础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一样所占比重都呈现相对下降趋势。

台商赴大陆投资后,一般会继续利用既有的产业网络,自台湾采购所需原材料、资本设备等,投资促进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扩张,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两岸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不过,随著上、中游关联产业也陆续前往大陆投资,就地供应,或大陆本身产业链渐趋完整后,大陆事业即减少自台湾采购,显示两岸商品贸易和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这种现象改变了与台湾原有供应链的连动关系,进而导致两岸产业在制造方面的分工缩减。

两岸产业分工调整与时俱进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赴大陆投资的台商,绝大多数都保留母公司在台湾继续营业。这些厂商在两地安排的生产活动,普遍采取水平分工方式,惟留在台湾生产之产品大部分的附加价值较高。此外,在大陆的事业主要负责生产,其他的活动如研发、新产品设计与测试、市场行销等绝大多数由台湾的母公司负责。

台商在大陆投资事业基本上是全球布局之一环,近年来,受到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潮流影响,以及随著大陆经营环境改变,台商在两岸的分工布局已有所调整。首先,台商愈来愈重视利用大陆的资源与市场腹地,并利用特有的产业网络进行跨境分工布局。其次,随著大陆事业生产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台母公司关闭制造部门的案例有逐渐增加的迹象。第三,近十多年来,制造业在两岸投资布局,采用「台湾接单,大陆生产」营运模式者愈来愈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随著大陆产业快速发展,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形势已逐渐发生质变。首先,由于大陆企业逐渐壮大,两岸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让互信基础原本薄弱的两岸产业关系雪上加霜。其次,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渐形成的产业聚落,例如苏州(昆山)、东莞等电子产业聚落,过去与大陆本土企业的联结不深,未来随著大陆「十二五规划」政策支持,大陆本土企业逐渐壮大,产业不断升级后,在大陆的台商产业链生态有可能出现质变,是否会侵蚀台湾在两岸经贸关系的相对优势,值得进一步观察。

两岸产业竞合关系的质变

此外,近年来东亚各国积极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合作,形成另类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台湾构成了严峻挑战。台湾试图融入东亚经济整合的行动,受到国际政治现实的阻挠;与大陆虽然已签署ECFA,但后续协议进展不顺,其中,服贸协议卡在立法院,货贸协议后续协商进程延宕,不仅不利于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发展,而更严重的后果是,其他国家出于对两岸关系生变的疑虑,或对台湾自由化的决心与态度不信任,与台湾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受到波及。EC F A 后续协议卡关若不能突破,势将影响台湾融入东亚经济整合的进程,大陆对台湾的磁吸作用不减,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只会增加。

其次, 从微观面看,未来两岸产业竞合关系可能出现新的风貌。尽管目前两岸产业发展仍各具有优劣势,台湾的产业基础较强,产业链较完整,研发与创新能力较优,但缺乏品牌和市场支持;而大陆具有多元且广大的市场腹地,在合则两利的经济诱因引导下,两岸产业合作应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随著大陆企业愈趋壮大和成熟,两岸企业优劣势或将出现消长,可能挫伤两岸企业合作的意愿;此外,大陆积极建构本土的产业体系,不在乎全球产能格局;而台湾产业却受制于市场腹地,发展空间遭到压缩。对台湾而言,除了尽早完成ECFA后续协商并付诸实施,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方案。为了发挥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共创双赢利基,两岸应携手合作,善加利用ECFA机制,强化两岸产业发展政策协调,避免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并化解两岸产业界「相互竞争」的心理障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