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共识与分歧●文/蔡明彦(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10月号第13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今(二○一四)年七月九日,第六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召开,由美国国务卿凯瑞(John Kerry)、财政部长雅各布‧卢(Jacob Lew)与大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共同主持。
「战略与经济对话」是美国与大陆最高层级的官方定期对话机制,这次对话的时间点刚好在美、中发生一连串外交摩擦之后,包括双方针对网路安全、东海防空识别区、南海争端等问题发生不快,因此格外受到外界的关注。
美、中铺陈友好对话气氛
在前述外交对立气氛下,美国与大陆在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一再强调增强合作、管控分歧的必要性。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开幕致词时表示,美、中应认清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争议,呼吁双方应共同建构「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双方经济关系与军事关系的建设。美国国务卿凯瑞则在致词中重申美方无意围堵大陆,而且欢迎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并能为区域安全做出贡献的大陆。
从谈话内容来看,美国与大陆有意避免过去一年的争议影响本次对话的气氛。但美国在回应陆方有关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提议时,仅强调「美中关系新模式并非用话语来定义,而是要透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借以呼吁陆方不应让美中合作沦为政治口号,而应采取具体行动、解决两国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表达和美方合作意愿的同时,强调大陆逐渐崛起的国力,并且重申「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的说法,似在暗示大陆希望在太平洋地区扮演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角色。
凯瑞在出席本次对话前,曾接受北京中央电视台专访,在访谈中指出「美中关系新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定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陆必须接受国际典范、商业标准以及国际行为规范,这些都是美、中对话的重点。
基本上,美中整体双边关系正呈现出一种「竞合」的特质,双方因为国力差距逐渐拉近,存在竞争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必须维持对话与合作,防止争议升高及扩大。美、中领导人利用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重申合作的意愿,不仅可向国际及国内社会展现双方有管理彼此竞争关系的意愿,也可利用这次对话为今年十一月双方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亚太经合会」(APEC)的领袖会晤,铺陈友好的气氛。
美、中达成三百多项合作共识
在这次第六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在战略对话部分,达成了一一六项成果与共识,包括:合作因应区域及全球性挑战、地方合作、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环保合作、科技与农业合作、卫生合作、双边能源、环境和科技对话等八个面向。美国与大陆同意未来将加强在反恐、执法、反腐、海关、渔业、海事、交通、领事、残障人士保护、能源与气候变化、核安全、环保、科技与农业、卫生、地方等方面的合作。
另外,双方也宣布将尽早建立两军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并就制定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进行磋商。同时,美、中也同意就朝鲜半岛核武、伊朗核武及阿富汗等国际与区域问题加强磋商。
在经济对话部分,这次美国与大陆总共达成九十项成果,涉及双方在「强化经济政策合作」、「促进开放贸易和投资」、「提升全球合作和国际规则」、「支援金融稳定和改革」等四大领域的合作。而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双方同意在二○一四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共识,并且承诺在二○一五年初启动负面清单谈判,这项决定被大陆官方及媒体称为「历史性成果」。
美国方面也表达了对大陆主办今年「亚太经合会」的支持,并且承诺将尽快完成对二○一○年「国际货币基金」(IMF)配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查程序。对于大陆关切的美国出口管制问题,美方承诺在出口管制体系改革过程中将给予大陆公平待遇,并且鼓励美国民用高技术产品对大陆出口。
在召开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同时,美国与大陆也举行了今年度的「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讨论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青年等方面的合作,并在最后达成一○四项成果。
就美、中在「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触及的议题来看,广泛地涵盖了双方关切的双边性、区域性与全球性问题。这也反映出美国与大陆,一个是现有国际强权、一个是崛起大国,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连结关系。
旧争议有待解决、新争议不断浮现
表面上看,美国与大陆在这次对话中,针对战略合作、经济合作、人文交流达成三百多项成果,可谓「成果丰硕」。但美、中之间仍存在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旧」争议,包括:人民币汇率、高科技产品关税、大陆市场开放、智慧财产权保护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旧」争议未解决的情形下,「新」争议却又不断浮现,导致两国关系一直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针对高度敏感的海洋争端问题,大陆在对话过程中重申对东海及南海问题的立场,强调大陆将继续坚定地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尤其大陆要求美方应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恪守「不选边站」的承诺,强调美中双方应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和摩擦。
从去年底以来,美、中双方便因大陆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中越南海争端,频频出现外交摩擦。美国除了拒绝承认大陆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外,还指控陆方片面将钻井平台放置南海争议水域,是项「挑衅行为」。对大陆而言,东海与南海问题涉及「核心利益」;对美国来说,这项问题牵涉美方对区域盟友的安全承诺,因此双方在对话过程中只能各自表述立场、互不退让。
其次,网路安全问题已成为美国对大陆施压的新议题。今年五月,美国司法部宣布起诉大陆五名涉嫌对美国进行网路间谍活动的军官,引发美、中激烈交锋,大陆甚至因此宣布暂停双方网路安全工作组的对话与活动。大陆国务委员杨洁箎呼吁,美国应创造机会恢复美中在网路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但美国国务院强调不会干预司法案件,让美中双边网路安全对话迟迟未能重启。
美方指控大陆进行的网路情搜活动,已经严重冲击美国的安全与商业利益;但大陆则认为美方刻意夸大网路安全威胁,目的在于提高美国加强网路监控的合理性。由于美国与大陆在网路安全问题上存在高度的不信任,导致双方很难透过对话解决歧见。
最后,美国与大陆也在今年对话中同意加强反恐合作。杨洁箎在会后记者会上强调,反恐将是美中未来合作的重点项目。但美、中对反恐问题存在不同的立场,依照美国国务院的说法,凯瑞在对话中告知陆方在打击恐怖主义时必须兼顾人权问题,并且要求北京区隔恐怖份子与政治异议人士,尤其不应以反恐为名,打击新疆异议人士。美国的关切遭陆方拒绝,北京还批评美国在反恐问题上一直存在双重标准。
整体来看,美国与大陆在这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达成三百多项合作共识与成果,有助于厘清双方未来合作的方向。然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双方的合作计划,特别是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双边关系中的各项「新」、「旧」争议。假如美、中在历次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只是单纯地做出政治宣示、罗列合作清单,而未能进一步化解根本性争议,那「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个平台恐怕将一直停留在「对话」的功能,无法成为解决政治与政策问题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