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新媒体发展对两岸资讯交流的影响●文/陈清河(世新大学学术副校长兼教务长)《交流杂志103年10月号第137期(历史资料)》

随著新媒体工具的发展,两岸积极发展的资本与社会主义政经对话,充斥各式各样需要借由媒体的工具与路径的新型沟通模式。在政治运作愈积极的社会情境,媒体的影响力必然更大;换言之,两岸的沟通模式在当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过程与行动,当一个沟通的环节出了问题,即会对两岸带来失衡的危机。同理,两岸政策的成效,与推行期间的沟通有很直接的关连。基于新闻自由化与数位程序化的渐趋成熟,各种新颖、多样的传播管道的运用,以及资讯取得的分散,也让两岸政府在政策谈判中面临到各种挑战,尤其受到民气的约束,两岸政策的沟通及运作将更加复杂。

近年来, 两岸在民众教育、知识水准的大幅提升下,民间资讯交流自主性也大为密集;加上民主意识的高涨,政府在做政策决定时,从政策产生到政策推行的过程,都需考虑到许许多多的面向,甚至必须思考,内化驯服的「行为认同」,与外部沟通的「心理认同」。以「说服性」来区分,沟通所具的说服性质较强,通常是以双向的沟通进行;若沟通所具的说服性质较弱,其主要是以单向的告知或增加支持度为其目的。

然而,此处所说的双向与单向仅是程度上的差别,由科技进步带来新的媒体兴起,许多媒体同时具备了双向与单向沟通的性质,例如部落格(大陆的微博)、Facebook(大陆的微网志),即是一种具单向发布讯息也能双向沟通的庶民媒体。从新媒体网路治理模式的特质来看,新媒体强调不同行动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深入的决策资讯、公民的涉入和不同团体的参与,并借此开启平等参与的决策空间、避免政府单向的决策权力、强化政策的正当性基础及创造多元的协力关系。

大陆新媒体发展与资讯管制趋势

大陆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广电总局于二○○七年曾联合颁布「网际网路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在此一监理制度下,提供网际网路内容与服务的企业,必须是受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并要求大陆境内网际网路网站提供的内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

然而,二○一一年大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在新媒体发展上,全面提高宽频普及率和接入频宽、新一代讯息技术成为其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孕育而生的大陆新兴媒体平台,因为充分融合影音的生动性和网际网路的即时互动性,再加上开放阅听人随意点播的网路影音与行动多媒体简讯流通,让大陆的年轻族群大幅减少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多元讯息沟通管道的成为大陆资讯管制的负担。

在大陆陆续完成三网融合的环境之后,因为专业的网路影音内容提供者会制作大量新资讯,以微博或微信方式即时分享,让一般人能够不仰赖受管制的广电媒体,采自主选择直播、点播和互动方式得知讯息。也就是说,广大的大陆年轻族群网路使用者,虽然形式受管制,但仍积极以自制影音内容上传至网路或手机的平台,与众人进行分享。与其他国家相同的是,大陆在数位汇流的浪潮中,各式新兴服务应运而生。举网路影音或行动影音为例,其所提供之视听服务与电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陆是经由上级指定电信业者透过电信宽频网路提供视听服务,虽充分呈现数位汇流的服务情境,但讯息在社群媒体中不断发酵,也有资讯管制的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大陆新媒体发展加速,根据大陆「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二○一四年六月,大陆网民人数已达六‧ 三二亿, 其中使用手机上网人数高达五‧ 二七亿。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大陆民众对公共议题发言的空间,一些对时政的批判甚至透过微博广为传布。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上台后,针对网路媒体采取一连串的管制作为,大陆当前的新媒体发展可说是在官方所设限的框架中生存。大陆当局一方面思考如何透过新媒体的影响力形塑官方亲民的形象,另一方面则透过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的管控,监督网民的言论。

为了取得一贯的内容与讯息沟通的管制模式,大陆广电总局于二○一四年三月发出通知,对违规播出网路剧、微电影等网路视听节目的互联网视听节目,视情节予以警告,最严重者五年内不得投资和从事相关事业。大陆广电总局发布此一针对强化网路剧、微电影等视听节目的内容审核以及节目播出机构的新规章,情节严重者可予以没收违法活动设备、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处罚规范,不外乎是受到新媒体之自媒体与社群媒体过度发展,所提出的应变需求。

根据天下杂志引用德国之声的讯息,提及大陆官媒《人民日报》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报导,中国国家互联网资讯办公室联合工信部、公安部,部署从即日起在整个大陆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包括微信在内的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联合发出倡议表示要坚守「加强朋友圈管理」、「落实实名制」等,另外还将建立专门的「辟谣队伍」。该行动启动的同时,中国国家互联网资讯办公室,召集包括微信、易信、陌陌等七家即时通信企业负责人在北京座谈,会议发出一份题为「履行社会责任汇聚网上正能量」的倡议书,称:要坚守「七条底线」、建议「落实实名制,规范群组管理」等。这些措施,都将难免影响到两岸资讯交流的机制。

多元媒体的发展与两岸交流

自二○○九年,两岸电信业者开始进行高层主管的交流。不过,消费者无线上网的需求虽逐渐增加,让消费者以手机上网,或在网路上消费的行为,近五年下来,经由平板或智慧型手机版APP进行,确实相当普及。于二○一○年六月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以后,两岸的经贸关系日愈密切。因此,不论是台湾的黄金十年,或是大陆的十二五规划,二者之间应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二○一一年以后,台湾已经进入后ECFA时代,如何把握契机,共创两岸双赢的局面,对打造两岸经济营造高峰的气势,将是关键所在。

网路社群与行动通讯等媒体产业日益蓬勃发展的现象,两岸皆同。然而,媒体对行政部门政策之拟定与施政方向的影响力却日趋重要;亦即,新媒体的成熟度,必然进而影响或改变两岸人民之互动关系。尤其是台湾,二十四小时夜以继日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就高达十个,新闻频道的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伴随著过于拥挤的媒体生态,形成相当激烈的媒体竞争。这些媒体观点,对政策网络治理之内外互动关系,早已产生复杂的变化。只是,新媒体越蓬勃发展,民众触达媒体的平台种类更多元,分众市场将蔚为特色。无可讳言,行动与互动媒体兴起,不但分散传统媒体市场,对于两岸舆情的流动,必然无法忽视。

多元媒体的发展使得两岸民众积极使用多元路径与工具快速汇集资讯,包括视讯、图片、部落格、脸书、社群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形式。例如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上传大量视讯网路的讯息,并长时间下载或分享资讯。这种讯息产制与接收模式,对于大陆而言,只要领导一声令下,便可纳入管控;但是,对台湾的民主环境而言,发言权常不在政府,政府被迫朝媒体设定的议题倾斜的现象,对主政者而言将是一大挑战。在此一资讯流通机制中,只能建议比照其他国家积极回应新媒体网络治理的作法,设立线上发言人回应来自四面八方的网路意见,亦可考量成立「即时网军」,平衡两岸不对称或不正确的资讯流通。

目前台湾的网路新媒体内容,对于大陆民众而言,是取得外界资讯的重要来源。不论是台湾的文学创作、流行音乐、戏剧节目等资讯都让大陆民众深感兴趣。台湾文化的自由多元正是大陆所欠缺的,这是台湾在两岸新媒体资讯交流中可以发挥的软实力。然而,大陆民众想从官方控管的框架中窥见多元的台湾资讯并不容易,这也是造成两岸资讯交流失衡的主因。为能使防弊大于兴利,我方如何善用网路新兴的载具,避免以讹传讹,减少事后澄清以及制造资讯危机的困扰,亦即如何强化资讯搜集与快速分析的解读与过滤能力的建构,理出两岸云端化数据管理机制,应视为要务。

政府回应策略与建议

新媒体出现之后,其言论之影响力有明显上扬趋势。政府部门借用媒体通路做政府行销时,已经开始考量规划匀出部分比例之预算投置于新媒体,以利触达相关分众的必要。网路等新兴的载具,具有散布讯息快速之特质,可善用此特性即时回应,特别是提供即时正面讯息以平衡偏差的论述或说法,避免以讹传讹,增加事后澄清的困难。多媒体时代,提供之政策资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文字资料,图表及影像资料等,只要有助于政策或事件说明者,都可对外提供,以补充文字的陈述。传统上单一的发言回应体系,在多媒体时代也要有多轨的思维,资料多轨、回应方式多轨。尤其是两岸资讯交流密度日益提高的情境,为保护国家资通安全,应推出「全民国防」的策略加以因应,并进一步积极整合O2O的线上(on line)与线下(off line)交流作为,成为往后两岸虚拟网路与实质交流中之资讯对接模式。

总结而言,鉴于新媒体之言论影响力已有大幅提升之趋势,面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建议政府部门可考量编列预算投置于新媒体,以平衡两岸不对等的资讯流通。此外,公部门应善用新媒体的特性,加强对网路舆情的反应能力与熟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尤其对于两岸事务之处理,政府更应灵活运用新媒体,掌握最新情势与发言权,并促进两岸资讯对等交流。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