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让高墙倒下吧《交流杂志103年12月号第13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东柏林。大批东德人民站在柏林围墙边上,要求自由。或许是天意,也或许是时机已成熟,一个误会,东德当局打开了闸门,瞬间东德人民如潮水般涌入西柏林。这一开,象征著冷战的终结,民主与共产之间的高墙从此瓦解,民主的浪潮,不可遏抑。    二十五年后,正当德国人民庆祝柏林围墙倒塌二十五周年之际,香港的人民,却仍在为争取特首普选而努力。若把时间拉长、空间扩大来检视,二○一○年底到二○一一年初发生于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事实上已经为二十一世纪的民主浪潮打响了第一弹。纵使迄今在茉莉花革命中受到影响的国家仍未能成功完成民主转型,香港的人民也尚未得到北京愿意让步的讯息,但是人们对于自由民主此一普世价值的渴望,却是无庸置疑的。

 台湾作为华人世界中的第一个民主国家,对于这样的民主浪潮,理应有自己的观点。马总统于今年的国庆文告中明确表态支持香港人民争取普选的立场,呼吁北京当局理性面对香港的民主发展,本期也特别以「全球民主新浪潮」为焦点,作为马总统国庆文告的呼应。台湾实行民主宪政以来,已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路上虽跌跌撞撞,却从未想要走回头路。在这个不断探索与精进的过程中,民主的价值早已深化成每个台湾人民的DNA。但我们也了解,民主化是一条崎岖艰难的道路,民主化的成功更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这些都是当权者与抗争者要深思面对的课题。

 相较于二十五年前广播与电视的力量使东欧民主浪潮如野火般快速蔓延,二十一世纪的民主浪潮中,「新媒体」的应用亦扮演了同样的角色,甚至更为重要。新媒体载具如智慧型手机与平版电脑的即时连网性与方便移动性,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与传递讯息,而社群网站提供的平台,更成了公民互动与串连的最有效工具。在网际网路与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抗争民众的诉求、抗议现场的影像迅速传播,动员成本因此大为降低,虚拟与实体相得益彰,民主的扩散与示范效应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还要显著,民主的实践也因此有了新的形式。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也察觉新媒体的力量,矢言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试图改革党媒的同时,也加强对新媒体的管控。然而,在「党性高于人民性」的大旗下,无法贴近人民需求的党媒终究难以通过市场考验,尤其当今全球媒体生态高度竞争,中共党媒如无法与时俱进,恐面临严峻考验。

 除了媒体改革外,中共第十八届的中央委员们,对于内政上的治理困境,也不断端出对策。甫闭幕的四中全会确立「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企图将权力关进「法律」这个笼子里:就政治而言,依法行政,以制度理性取代人治色彩;就经济而言,推动「法治经济」,约束「权力」这只手介入市场经济,实现公平竞争。但是,即便上上下下都强调法治,近期大陆的反垄断作为,却让外界质疑其执法的针对性与选择性,在外商频受反垄断调查的背后,恐有保护国内企业的战略意图。

 虽然大陆有意抑制外国势力透过知名外商的力量在大陆市场上呼风唤雨,在国际场合上,大陆却透过不断的出访,与外国建立合纵连横的关系。而今年十一月举行的APEC,更是大陆展现大国实力的舞台。不论是筹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还是「一路一带」的战略布局,这个舞台上所上演的,已不止是「中国梦」,而是其升级版「亚洲梦」的剧码。

 两岸在这场大戏中,如不推倒各自心中那座以偏见堆砌而成的高墙,终将不利于自身发展。大陆要推倒的,是对「一国两制」的坚持;台湾要推倒的,则是对大陆的不安与仇视。为了两岸的未来,让我们屏除偏见,努力向前,推倒阻碍两岸继续前进的高墙吧!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