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马总统国庆文告的民主意涵●文/庞建国(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3年12月号第13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在「以民主为傲,以台湾为荣」的国庆演说中,马英九总统强调了台湾的民主建设成就,表达了对香港民众争取特首普选的支持,提出了对大陆处理占中事件的期许,呼吁大陆「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并表示乐与大陆及港澳分享民主经验。马总统的说法引起了海峡对岸不太愉快的回应,也在两岸三地的网路评论上,掀起了阵阵涟漪。

 有许多大陆和香港的网友对马总统的谈话按赞,但也有不少的网友给予负面批评。批评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台湾近年来在政治运作上缺乏效能,「只问蓝绿,不问黑白」的社会撕裂,使得政府的诸多决策和施政,陷入对立僵持的局面,既无法化解重大争议,又拖累了经济成长。结果,台湾作为第一个进入「民主巩固」境界华人社会的光芒,因而黯淡了不少。两岸三地言辞交锋,激起了一些紧张的气氛,也燃起了几许硝烟的味道。

 不过,在大家的情绪比较平和冷静之后,再来回味马总统的谈话,我们发现,有一些积极正面的意涵其实被忽略掉了,值得我们从同情理解的立场,结合两岸的实际状况和未来期许,再做一番解读。

从国际比较的眼光 看台湾的民主建设成就

 在国家发展比较研究的领域中,台湾的表现,包括经济的成长和政治的民主化,都曾经获得高度的赞赏,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的模范。

 在经济成长的脉络上,环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里,能够促成经济不断成长,当平均国民所得达到一万元美金之后,仍然继续进步,跨越过「中等收入的陷阱」,迈入已开发国家境界的例子不多,台湾和南韩是公认表现最好的两个范例。

 在经济成长的劲道各有千秋的同时,台湾比南韩更受青睐的部分是所得分配的相对平均。台湾是很罕见的案例,能够在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多数时段中,伴随著经济腾飞而来的,是所得分配的更加均等。这种成长与公平携手并进的均富型态发展成就,至今仍然是国家发展比较研究上,经常被引用的教案。

 在经济成长之外,台湾和南韩也是少数在条件比较成熟之后,能够进一步迈向民主化的社会。对于民主建设的评量,学界一般会用透过选举和平地完成两次政权轮替,作为踏入「民主巩固」境界的门槛。就此而言,台湾和南韩都被认为已经完成了政治体制转型,进入了民主巩固的境界,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佼佼者。

 不过,在国际学界的评论中,台湾的民主化过程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因为,台湾是以比较平顺的方式、用比较少的代价,走出了民主化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历程,都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民众争取权利或在野势力争夺权力而产生的冲突,相对来说,台湾的冲突规模比较小,暴力程度比较轻,社会代价的支付也比较少。

 前述这些「台湾经验」,在国家发展的比较研究上一直广受好评,所以,马总统用「以民主为傲,以台湾为荣」作为国庆演说的主题,的确反映了台湾经验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

近年来台湾发展建设所遭遇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辉煌灿烂的台湾经验,在迈入廿一世纪之后,开始出现阴影。先是从一九九○年代末期开始,台湾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遭遇了瓶颈。在此之前,一九九三年四月的「辜汪会谈」,原本为海峡两岸开启了互利双赢的合作契机,「亚太营运中心」的构想更提出了利用大陆广大腹地和丰沛生产要素的系统性规划,让台湾成为大陆接轨世界的门户,以及世界进入大陆的跳板。如果台湾当时能够顺势往前推进,台湾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将可依托在大陆迅猛的成长力道上,水涨船高。

 可惜的是,前总统李登辉在一九九六年九月「全国经营者大会」上,反对以大陆作为腹地的「亚太营运中心」构想,要求台湾的企业界「戒急用忍」。其后,在陈水扁担任总统的时期,虽然曾经有过「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倡议,但随即转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退缩。官方政策对大陆「锁国」的结果,是台湾的经济成长从亚洲四小龙的龙头一路下滑,沦为四小龙的尾巴。

 二○○八年政权再次轮替,在马英九总统的领导下,海基会与海协会重启协商,透过ECFA的签署为两岸的经贸往来建立了制度化的架构,为台湾的经济繁荣带来了曙光。然而,二○一四年三月发生的太阳花学运,使得台湾社会的「恐中」氛围骤然升高,造成《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迟迟无法实施,还拖缓了《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的谈判,两岸进一步的经贸交流踌躇不前,台湾于是只能继续在「闷经济」的困境中挣扎。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台湾的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遭遇到瓶颈,台湾的民主化步伐还是稳健地向前迈进,「用数人头来代替打破人头」的游戏规则深入人心,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台湾,再严重的政治纷争或社会对立,都可以有一个不需要流血的解决途径,就是定期举行、全面开放、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选举。这种成就,如同马总统所说,值得大家引以为荣。

对自由民主体制的反思

 当然,台湾的民主建设成就固然值得我们引以为荣,但也有需要我们警醒惕励之处。事实上,就算是在民主先进的国家,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对于自由民主体制进行反思的声音。

大致说来,反思的第一种声音认为,自由民主体制已经出现了治理的困境。自由民主体制的哲学基础是提倡个人权利不容侵犯的自由主义,这种主张如果缺乏节制,很容易流为不顾大局的自私心态。在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中,政客们为了争取选票,常常推出「免费午餐」式的政策来讨好目标选民,近年来,欧美国家因而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窘况。在国家的治理上,右派的政党主张减免税赋以刺激经济,却不敢减少社会福利;左派的政党强调社会福利以照顾弱势,却不敢增加税赋。结果,就是国家债务不断积累,透支未来见不到底,衍生出欧债危机和美债风暴,拖累了全球经济。

 反思的第二种声音指出,选举制度有背离「选贤与能」基本作用的趋势。现在的选举,越来越专业化和商业化,各种竞选顾问公司纷纷冒头,选举掮客活跃穿梭,形象包装和舆论操控的技法更是层出不穷。在选战中,有的候选人砸大钱,有的候选人走偏锋,民众往往被各种虚假的形象和错误的讯息玩弄在股掌之间,做出不见得明智的选择,投下眼睛并不雪亮的一票。结果,就是人民无法选贤与能,政治难以清廉有为。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民主制度的运行需要摆脱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思维,导入重视他人权益的社群主义政治文化。更激进的人士则主张,只有放弃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的境界中,才能让人们站在更平等的立足点上,以更均匀的资源拥有,来实现公义社会中真正的民主。这些批评或许不完全公允,然而,对于台湾的民主现况和发展方向,我们的确需要做类似的反思。

对两岸民主前景的期许

 从反思的立场来审视目前台湾的民主表现,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一项事实,那就是受困于蓝绿对立的社会撕裂,台湾的民主建设成就正在内耗中不断磨损失色,让民众对政治失望。调查研究显示,台湾的民众对于既有的政党和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与支持度都不高,这种对政治冷感或反感的情形,需要我们认真看待,不要让台湾的民主向下沉沦。

 不过,平心而论,台湾的民主建设成就虽然因为对立撕裂而失色不少,却还是对于大陆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人性的自然需求来说,正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大陆,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要求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呼吁,台湾相对平顺的民主化经验,仍然可以提供大陆作为参考借鉴。

 有如马总统所说,民主的发展没有公式,宪政制度也难以移植,大陆的民主建设可以有自己的主见,走自己的道路。但是,我们相信,在追求民族复兴的大业上,大陆方面应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坚持中庸之道,以台湾民主的正面启迪为师,负面教训为戒,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化之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