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大陆「新亚欧战略」的地缘政治分析◆文/张登及(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4年2月号第13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三年九月和十月分别访问中亚四国和印尼时,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廿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合起来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正式被纳入大陆政府未来的重点任务。特别是「十二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大陆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带一路」特别被放在「二○一四年重点工作」的第二项。可见「一带一路」是中共企图连结对内、对外「两个大局」两手抓的重要战略工程。
地缘政治是一门古老的学问,直指存在与生存的时空条件。孙子认为兴亡胜负取决于「道、天、地、将、法」。其中的「天、地」两项都与存在与生存的时空条件有关。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战略家们陆续对海权、陆权多所论述,更有直指欧亚大陆为「世界岛」,控制「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大约就在中亚)就控制全世界的说法。
当今科学昌明,远程打击力量与网路战、太空战看似无远弗届,但国家与任何有机体不可能无视存在与生存的时空条件,这仍是不易之理。所以布理辛斯基的「大棋盘」与杭廷顿「文明冲突论」所谓的「断层线」,在新世纪仍风靡不绝。美国的「重返亚洲」、日本的「自由繁荣之弧」、印度的「东望政策」与大陆过去提过的「重北、安西、保东南」都企图在「大棋盘」上得其先手。习近平现在强力推动的「一带一路」,更是北京审酌内外环境背景下的地缘政治重大举措。
外部背景:华府再平衡 vs. 北京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外部背景是国际体系「权力移转」将转未转的尴尬时刻,正结合了孙子所说的「天、地」两个条件。
所谓「权力移转」,就是国际体系力量集中点的板块式移动。冷战结束后的前十五年,国际体系的权力分布因为美国优越的天、地条件(苏联瓦解与美国称雄两洋)而呈现为一种单极的状态。但起于新世纪之初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冲突而在欧亚大陆中心燃起的反恐战争,加上二○○八年以后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美国单极的位置受到冲击和挑战。此时距离一九九○年代中期「中国威胁」传言的出现已有十五年,当时还流行「中国崩溃」一说,但在小布希反恐战争后期,「中国崩溃」已经少人讲,代之而起的是「金砖集团」、「中国负责」等新概念。尤其是最近几年,大陆在经济总量上超英赶德,仅仅超越日本三年,经济规模已达日本的两倍,使体系首强美国不得不抽身中东,以「重返亚洲」和「再平衡」回防亚太,捍卫苏联瓦解后在两大洋享有的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胡锦涛时期后半段北京在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强势作为,正好有助于美国鼓励其东亚盟友承担制衡北京的责任。这样的形势变化,使得反恐战争以来北京获得的周边稳定机遇期遭到挑战。此后,大陆「韬光养晦」鸭子划水的周边柔性攻势与对美软制衡,在习李领导集体上台后更加转向「有所作为」。「一带一路」则是「有所作为」的「路径图」。其结果,国际地缘政治的新形势变成体系超强与上升大国的「双攻势」:再平衡 vs. 一带一路。
海内外观察家们大胆断言,「一带一路」部署可望成为贯穿习李执政时期的战略与外交重点,是习李当局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的旗舰性工程。
内部环境:「新常态」下实现「中国梦」
胡锦涛领导集体在二○一二年「十八大」交班以来,人们明确看到以「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把握内外两个大局的执政理念也从中共领导层的指导思想中淡出。习近平执政下把握内外两个大局的新「抓手」变成是「中国梦/负责任大国」。「中国梦」是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参观「复兴之路」做出讲话后的一个全括式理念,指向中共在「双百」(建党、建政百年)时间表上实现中国全面复兴的目标。「负责任大国」一说虽始自一九九○年代后期,但「十八大」才正式列入中共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
只是此时的「负责」已不是十多年前北京加入WTO与缔结各种「伙伴关系」的消极「融入」西方现状秩序,而是如同二○一三年与二○一四年连续两份「中俄联合声明」积极宣示的─「反对歪曲破坏战后秩序」、「不容任意窜改解读联合国宪章」、「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单边制裁、资助他国改变宪法制度、吸收他国加入某一联盟」。这些观点十分契合习近平坦率、直白的领导风格。
但习近平提出「复兴之路」的构想远比「反霸」的积极负责要复杂深刻许多。这是因为江、胡执政二十年来大陆固然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内部的政经顽疾也十分严重。过去的GDP发展模式已经在多个治理领域,特别是党政组织、环境、吏治、社会公正、民族关系等领域造成垮塌式的崩坏,而经济增长也已经从停滞走向减速,众多既得利益的权贵集团利用体制弱点内外寻租,腐败的面积和程度已骇人听闻。可以说孙子所强调的「将、法」两项内部条件,都出了大问题,危及中共执政的根基。
无怪乎习近平提出「宪法日」,揭举「依法治国」,「蛮拼的」打击大量党政军企高官高管,赢得大陆民意「点赞」。但霹雳打击毕竟只是治标,要压迫利益集团适应「新常态」,实现「调结构、稳增长」,为政权稳定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做出正面贡献,也必须给这些陷入惰性的力量指明出路。过去大陆国企等力量「走出去」呈现无组织无纪律的盲目,贪腐亏损时有所闻。「一带一路」正好为这些力量订指标、给出路,同时要成绩。
「亚欧战略」的大布局:陆海并进
对应大陆新版「负责」的「中国故事」,北京不和美国「再平衡」显示的「巧制衡」硬碰硬,而是用「一带一路」战略的「巧突围」予以反制。它既服务于对外睦邻,也是实现习李政府「调结构、促增长」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新亚欧战略」,陆路方面东段基础是「中国—东协自贸区」升级版和形成中的PCEP集团,中段基石是中俄关系与上海合作组织,西端南北两翼的平台分别是「中非合作论坛」与以经济为主轴的「中欧伙伴」。在「中欧关系」中又有两个施力点,一个是位于所有对欧平台最核心的「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一个是形成中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
至于海线方面,这两年人们多半关注的是大陆在南海与菲律宾和越南的水域和岛屿之争,以及中日围绕著钓鱼台与「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海空较劲。美国强化美日安保、主导「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TPP),日本安倍政府同时以「地球仪外交」尾随大陆出访领导人踩线拆台,从海线实施政、经、军三重围堵的态势相当明显。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缘东南翼的荣景,正暴露在美日的巨大压力下。而北京的「巧突围」则是「海上丝路」:最东仍是「中国—东协自贸区」升级版和形成中的PCEP集团,企图打造「中国─东协」钻石十年,而后是南亚的部署,重点除了海陆兼顾的中巴全天候伙伴,更重要的是印度洋上的据点─马尔地夫与斯里兰卡,同时可牵制印度。从此更向西延伸到中东与东非、南非,向东南则是近年积极经营、习近平去年还亲自出访的南太平洋岛国。
「一带一路」新秩序及其挑战
简言之,「一带一路」就是北京新「亚欧战略」的路线图,统括了「大周边」的睦邻外交、中俄与中印新兴大国的「大国外交」,还积极运用许多自创的、多边的「新舞台」、「新主场」,且使传统的「第三世界」话语用新的形式复活,与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行更激烈的台面下竞争。
至于北京的「首脑外交」、「装备外交」、「能源外交」、「信贷外交」(包括亚洲基础建设银行、丝路基金)则是其实体部署。长远看来,「一带一路」企图建构一套软硬兼备、足以与美日「亚太」论述相抗衡的世界观与安全架构,在亚洲重建某种「中国特色」传统的秩序,在「亚欧」担当「负责大国」,然后以此为中心,将制度设计层层推展到东欧、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不过早在习近平上台之前,大陆的各式各样「走出去」政策已经在美欧和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社会遭到许多质疑与反弹。直接的原因是北京所谓「不干涉」政策,正好有利本身利益集团「不透明」的行事风格。不透明导致循私腐败与无效率,于是只能严重倚赖各国「对口」的利益集团,也导致接受大陆支援的国家累积了很多质疑与不满。缅甸军政府政策转向、泰国友中的盈拉政府被推翻,以及今年一月长期与北京合作的斯里兰卡总统意外败选等等,都对「一带一路」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