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观察阿里巴巴现象 找到两岸新竞合战略◆文/陈彦豪(台湾大学新闻所兼任助理教授)《交流杂志104年2月号第13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当世界各地还在收拾二○一五跨年烟火所留下的满街狼藉时,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为「阿里巴巴」)为首的八家大陆企业,已经迫不急待地在第一个上班日开始「打造未来」─与大陆央行共同著手组建国家级的个人征信体系,以迎接十倍速扩展的数位经济与新的国家安全挑战;几日后,台湾地区再陷禽流感风暴,当舆论又见民粹猎巫之际,阿里巴巴则隔海宣布将在南韩仁川市投资兴建「阿里巴巴城」(初期规模约为三十亿新台币),以此为大陆与南韩之间多项产业交流投石问路;而阿里巴巴下一个布局剑指何方?并购EBay、进军好莱坞、取代亚马逊…这些都是美国矽谷与华尔街圈津津乐道的版本。
从参与国家级经贸数位建设、配合大陆外交战略投资亚洲市场、到以「世界第一」为目标为全球竞争布局…阿里巴巴在短短两周之内所展现的大开大合,与其被台湾媒体长期忽视或低估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许多台湾民众是在去年「阿里巴巴纽约IPO」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以下简称为「双十一」)的新闻轰炸中第一次知道阿里巴巴与她的创办人「马云」。还有意见领袖批评「双十一」只是一个提倡物欲扩张、即时行乐等低俗价值的商人诡计;也有学者就马云对台湾年轻世代与新创产业频频温情喊话提出警告,认为这是细致的统战不能不防…这些观察或许都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但是当我们拉高视野细究阿里巴巴最近五年的成长与发展动作,以上种种的批评与解读恐怕都不是台湾对「阿里巴巴现象」的最佳理解版本。
台湾应对诸多的「阿里巴巴现象」有更深的了解
去年的「双十一」可算是阿里巴巴在高调赴美上市之后,又一撼动地表的惊世之作。这次的「双十一」累积了过去五年的经验和能量,以两千五百八十五.六亿新台币的规模挤下美国,登上世界电商第一大国的宝座。「双十一」为物联网的价值在二○一四年下了最有力量的注脚,也为大陆地区已逐渐褪色的「世界工厂」光环,换上了「世界市场」的新招牌。台湾地区的商业文明素养在亚洲享有盛名,所以更不应该把「双十一」视为单纯的「大型网路购物活动」。事实上,阿里巴巴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与战略内涵,吸引众多欧美一流研究团队投入研究,以下略举出三个较未被讨论的面向提供大家参考。
一、阿里巴巴成就了大陆众多产业「跃进式的进化」:
一般人或许听闻,为了参与为期约一周的「双十一」活动,店家通常得花上半年的时间进行前置作业,这其中包含大数据科技支持下所进行的产品趋势预测、产品设计与收集、品牌行销、物流与库存布局等。但实际的情况远比这些更复杂。
「双十一」的数字可能亮眼,去年台湾厂商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近年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与「天猫」两个平台上的电商数目爆增,平台上「争取眼球的战争」早已达到白热化,通往「成功电商」的路上也因此尸横遍野。这种环境逼使电商们必须进行「跃进式的进化」。即使只是贩售内衣裤,电商都必须从网店情境设计、体验设计、社群经营、流量与转换率的提升策略等每一个环节,要求细致化与专业化。连美国的商学界都不得不承认,阿里巴巴旗下几家标竿电商所展现出来的网店经营文明,已领先EBay与Amazon三到五年。这些店家完全「跳过」实体零售通路的思维(案例证明,不少想在「淘宝」与「天猫」上复制实体店成功模式的卖家,最后都不得不「打掉重作」、「换脑袋」),因为他们面对著与实体店面中不一样的客群、高度互动的消费者关系经营与十倍数的商业节奏。
哈佛大学商学院曾派出团队进驻阿里巴巴进行案例收集与研究,其专案的重点便是大陆电商所引导出来的产业「跃进式进化」。事实上,「淘宝」与「天猫」虽然本质上是网路购物平台,但平台上丰富的案例分析对非销售类的数位产业发展也深具启发性(笔者便曾在报端援引阿里巴巴经验,对台湾数位新闻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言)。阿里巴巴后来也成立「淘宝大学」,以作为大陆电商知识的累积与传承之用。
二、阿里巴巴(似无心插柳地)推动了大陆社会众多层面的改造工程:
「潜规则」一向是「进步」的大敌,而「稀缺、有限的机会」与「资讯高度不对称」则是「濳规则」最常见的温床。阿里巴巴所支持的大规模产业进化,近年来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大陆社会众多层面的同时进化,而这其中「潜规则的示微」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如前所述,大陆电商的蓬勃发展与高度竞争,让产业各环节的细致化与专业化成为必然,其结果是每个环节对专业人力的需求急速扩大。这二年来每逢「双十一」就会出现人才荒,劳工薪资也水涨船高。另外,「创业」和「参与电商」是目前大陆新生代最高调、最时尚的「名牌」,「在外商公司任职」已经退居第二志愿,而过去必须忍受各种「潜规则」以求在国营企业里获得一职的情况几乎已不复见。
以「淘宝」圆梦的故事在年轻人之间广泛传颂:曾有大陆学生自组团队在「淘宝」上收买廉价的汽车零件,最后合力完成了一辆自制的迷你版超跑车,酷炫的外型与设计感受到媒体争相报导,阿宅上网圆梦不再只是理论。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甚至公开表示有意投资这个团队。
另外,自去年开始,阿里巴巴将「圆梦」与「均富」的机会有计划性地导向农村,这项行动有可能成就更多更动人的社会改造故事。农村因受到剥削而穷困,而受到剥削的主因来自于「市场资讯不对等」,这个问题刚好是电商体系的强项。电商的最大价值之一就是让资讯与价值公开透明,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摆脱过去横在两造之间的层层迷障,甩开中间剥削之后,农业与农村因得到合理的回馈而可望咸鱼翻身。农业复兴之后,更多人才愿意进入或留在乡村作农业电商的深耕,其结果是直接改善了大都市人口过度集中与房价失控的问题,同时也间接改善了城乡差距。电商这枝仙女棒,让原本愤怒迷惘的新生代和沈闷停滞的农村一起找到了自信和动力。事实上,大陆已经出现「菜军」,而「菜军崛起」则可望能成为二○一五年电商界的一股新兴力量。
三、阿里巴巴推动了大陆社会的价值进化工程:
大陆电商有今日的规模与文明,著实跌破许多专家眼镜。过去大陆社会缺乏诚信体系与素养,也因此根本没有电商发展的土壤。马云硬著颈项把危机当商机,带著团队用科技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大陆诚信体系的建立。去年「双十一」把「诚信精神」推进到连欧美市场都不敢尝试的新境界,喊出了「消费不满意,保证退款,但不用退货!(意思就是说:都是我的错,钱还你,而商品你留著用吧!)」的口号。这虽然不是「双十一」活动里一体适用的政策,但这股气魄已然令全球相关产业侧目。
「打假货」是阿里巴巴近年来全力投入的「诚信升级工程」之一。参与淘宝与天猫的电商为数众多,素质难免差参不齐。阿里巴巴今年投入二十亿人民币对假货宣战,而「淘宝」与「天猫」对商家服务品质的考核也一年严过一年。
另外,相对于西方「以投资人的利益为先」的主流企管原则,马云则力排众议喊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投资人第三」的核心理念,并且还像传教士般地到处输出这个想法。其结果是,这个理念在阿里巴巴团队内部与消费市场上都起了令人欣慰的化学变化。它让阿里巴巴拥有相对忠实的消费群、和自愿拚命为公司理念工作的员工,最后,投资人也不得不捧著钱追著马云到处跑。谁说这不是价值观的进化与商场逻辑的小革命呢?
「阿里巴巴现象」的偶然与必然 vs. 两岸下一阶段竞合模式
阿里巴巴公开上市之后,其公司治理必须受到更透明的检视,也让大众在看似灿烂的前景中发现几块无法被忽视的乌云:首先,阿里巴巴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大陆这块对于网际网路较为封闭的市场,基本上阻绝了欧美大品牌的直接竞争;而阿里巴巴的壮大,当然也有国家级的战略政策予以支持,也因此阿里巴巴或可算是一个成果丰硕的样版,但不少观察家担心它的成功模式无法在自由经济市场中复制;另外,大陆社群网站近来更对众多官二代「介入」或「加入」阿里巴巴的经营高层表示忧心。
但台湾地区真正要担心的,是近年来两岸在众多领域出现的「代差」。近几年来,全力在各个领域中争取「世界第一」以落实「强国的承诺」,这种争先的精神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大陆中坚阶级当中形成信仰与运动。犹记得在「歼31」隐型战机的公开发表会上(「歼31」是大陆以美国F-35 JSF战机作为假想敌所自行研发的第五代战斗机),一位现役解放军空军军官激动地回忆起「抗日时期英勇的中华民国空军」,当时的国军是以老旧的飞机奋勇对抗日本新一代的「零式」战机,护国精神故然可佩,但最终还是因为两个战机之间的「代差」(意即勉强使用第一代的旧战机来对抗第二代的新型战机),让英勇的国军承受了惨重的伤亡。
持平而论,两岸在数位产业中的几个指向未来的关键领域上,已经出现「代差」。马云二○一四年参加两岸企业家论坛时直言,台湾市场的电商概念落后大陆地区三到五年,并不是危言耸听。
但台湾不应该花时间在叹息与抱怨上,想想十五年前的马云以及当时在大陆的创业环境,再看看现在我们手上所拥有的资源和两岸关系红利,以「进取学习、欣赏、参与」取代对大陆的「批评、视而不见」,应是台湾地区尽速消除两岸在各领域「代差」的更好态度。事实上,唯有我们能实事求是地对「阿里巴巴现象」、以及大陆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进行深究与定位,台湾的产官学界才有可能在知己知彼的前题之下,为台湾最佳的竞合位置,为民族发展、两岸关系、产业升级、甚至是以国土安全为前提下制订出相对正确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