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文教交流后对台湾高等教育的三项建言◆文/郑博文(屏东大学不动产经营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4年2月号第13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个人从二○○○年起开始赴大陆参访其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或公或私都有赴大陆行程,也有短期教学经验,对其高校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迅速发展并不陌生,谨就个人的所见所闻提出三项建言,希望对台湾高等教育执事人员制定未来两岸文教政策时有所裨益。

放宽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学历采证有助陆生招生

首先谈两岸高等教育的认可,大陆目前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约有二千三百零五所之多,而目前我们政府正逐年增加认可学校尚未超过一百五十所,对照大陆对台湾所有大学、技术学院与专科学校是一律采证,因此台生赴大陆求学并无任何限制。

学历采证的限制,显示出教育部招收陆生来台入学政策的矛盾,也可见目前陆生来台入学政策实务执行与理想规划实有一大段距离,如果我们不承认大陆学校学生的学历,大陆学校的主管或家长又如何能送学生来台就学?因此个人建议教育部不妨再放宽大陆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历采证,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从二○○六年起大陆九八五与二一一的高校终止专升本,让大陆的职业技术学院无法取得大学学历,这原本是台湾大学与技术学院招收大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大好时机。

然而,由二○一三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解读,个人觉得专升本似乎有恢复可能,也许大陆的大学体会到台湾因少子化对大学招生不足的危机,进而放宽职业技术学院有机会取得九八五与二一一的高校学历,如果这项观察成真,台湾的大学与技术学院欲招收陆生来解决生源不足的机会将会破灭,盼望教育部能盱衡时局,对大陆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大规模学历采证,或许将有助于发展未来陆生招生政策。

「轻松」是两岸高等教育的强烈对比

近两年来陆续有陆生赴屏东大学交流学习,本学期有陆生选修本人的课,在课堂上个人不禁问起来台半年选修几门课,陆生回答修「八门课」,相对本地生,他的上课时数是比本地生多出八、九小时,再追问为何修这么多,陆生的答案再令我吃惊,因他必须符合大陆原校的毕业一百六十八学分门槛,对照屏东大学商管学院的毕业学分一百三十九学分,足足多出二十九个学分,这样至少得多修习十门课,要毕业一点也不轻松。

古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台湾的大学毕业生对这句话或许会有许多感慨,为何不在大学期间多修几门课,面对未来才能有更多选择。我们的教育部是让台湾大学生「轻松」的元凶,一直要求各大学降低必修学分及毕业总学分,有些评鉴委员会将必修学分及毕业总学分过高列为缺失,迫使各大学系所纷纷调降必修学分及毕业总学分,目前不少前段大学的毕业学分已调整为一百二十八学分。

台湾的大学学费制度是「吃到饱」,本应鼓励学生多选课来充实未来所需,但目前的制度就是鼓励「轻松」,我曾碰见一些学生毕业当年刚好修足一百三十九学分,若于最后一学期有一门选修课不及格,就无法如期毕业。毕业门槛低的另一影响,是学生可集中两三天选课上课,周休四天,当然容易养成「安逸」的毛病,提不起劲来学习,这也是台湾企业主认为新一代大学生学习浅薄、无法吃苦以及应付多元变化的主因之一。

台湾大学生的「轻松」,除选课少外,也表现在课堂自律,按时上课本来就是学生应负的责任,但二十年的教改,致使学生上课纪律荡然无存,包括准时上课。无法准时上课又怎么会专心上课,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于是,台湾大学生在许多领域的竞争力是节节败退,却又无法检讨自己「轻松」的学习态度,反而归咎于授课老师的教法有问题,让他们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台湾的大学为何有今日「轻松」的场面,其实最基本的原因在二十年前的教育改革,放宽大学入学窄门,使高中(职)生能轻松考上大学,因而出现了大学联考七分入学的闹剧,闻名世界。再加上政府目前非常容易借钱的就学贷款措施,让今日学生无法体会到昔日大学生举家借贷,背负债务而珍惜上学的求学精神,目前台湾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少是属于过去举家借贷的大学生,因此在课业表现非常杰出,在校所学能够运用在工作职场或事业开创,由于他们认真的求学态度,也造就他们追求新知的学习力,这些原本台湾高等教育或技职教育的优良传统被教改二十年摧毁殆尽。

高等教育与技职教育攸关台湾人才培育,人才又关系著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台湾近几年竞争力一直滑落,很重要的因素是台湾人才外流或凋零,而又无法及时补上,因此有些工作找不到人才,技术自然就无法继续传承,外商进驻或台商回流找不到人才也会影响其投资意愿,因此教育部是该重新检讨造成台湾高等教育与技职教育「轻松」毛病的原因。

对照陆生来台交流时,上课准时、听讲认真、成绩表现亮眼,有不少学校的「书卷奖」的得主是陆生,教育部当好好检讨当前高等教育与技职教育的诸多乱象,使台湾的大学生能重新在校园中珍惜各种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未来有能力去因应社会环境的多元变迁,成为台湾经济的未来领航人。首先,应以不再调降毕业学分让学生无法轻松毕业为改革的第一步,并规定有双主修或双学位的学生才能适用降低毕业学分门槛,同时让陆生来台就学能学到扎实的知能,才能让台湾高等教育的质量均佳。

开放是台湾教育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许多人会觉得大陆的高等教育比台湾要保守、落后,进而沾沾自喜,但从目前全球大学评鉴资料来看,大陆九八五或二一一的名校表现有些是超越台湾的,从世界各地的名校到大陆设分校来看,包括英国诺丁汉大学、利物浦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杜克大学都分别在宁波、西安、上海、昆山设分校,显见其高等教育的蓬勃。

目前大陆开放设校有两种类型、三种方式:第一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可进一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与大陆合作创办校区,例如:纽约大学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杜克大学与武汉大学合作;另一种是直接在大陆开设分校,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二○○四年由英国批准认证的海外分校。第二类则为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二○○六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这些学校的运作经验,以及大陆民众希望取得美国或其他国家名校的学历与先进知识,大陆势必会进一步在其他省市运作。

台湾教育部在国发会「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下也提出「教育创新」的开放政策,希望通过开放政策欢迎国外著名大学来台设分校或分班,以吸引更多外籍生来台就学,同时取得欧美名校的学历。目前,教育部的教育创新开放政策的配套措施已公布,然而个人觉得这些配套措施却是锦上添花,仅让招生不错的学校开放申请,对那些招生不理想的大学院校而言,是看得到而吃不著,同时无助于私校退场。

台湾要将教育形塑成产业其实是有相当利基,很可惜政府无法有效突显。目前陆生来台纷纷感受到生活环境方便舒适与医疗环境完善,这是他们愿意来台短期交流的主因,因此他们并不在乎台湾交流的学校是否为名校,因此个人呼吁教育部应善用这两项利基,与有意要在大陆设分校的国外名校洽谈来台设分校,分校校区以目前招生不理想的学校为规划对象,同时也是让私校退场但校园再充分利用方式,说不定也可让原私校的教职员工有新的工作机会,解除一些私校关校致校园荒废的危机,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教职机会,让国内教授增加流动机会,刺激国内大学教学国际化,是一举数得的开放做法。

大陆都能让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设立海外分校,所以没有所谓的于法不合,就看主政执事人员有无开放决心,因为制度、法规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东亚地区的学子,尤其是大陆到欧美留学人数相当多,在东亚地区设欧美名校分校是未来趋势,就地设分校可能会扩大就读规模,增加这些学校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它有可能会排挤台湾高等教育的就学人数,但名校的学费「贵」,不会人人负担得起,所以台湾的大学也不必太紧张,怕招生不足,但大陆及东南亚新资产阶级的兴起,将更重视学历与学力,因此台湾应好好把握此一趋势争取欧美名校来台设分校,吸引原先会去欧美地区的学子来台留学,若有十来所名校来台设校,配合目前台湾各大学的东南亚招生成果,台湾的「教育」产业是可形成,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增加台湾就业机会。

从大陆对高等教育的开放积极性,盼望教育部能仔细参考其突破性作为,使欧美名校在台设校并招生,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化说不定就能成功。

两岸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促进双方认识与了解彼此的制度,进而改善自身的不足与缺失,大陆高等教育目前有不少做法已走在台湾前面,三项建言是个人目前的观察谬见,期能对台湾高等教育尽一己之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