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大胆开放才能「全民有感」◆文/庞建国(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教授)《交流杂志104年4月号第140期(历史资料)》

自马英九总统于二○○八年五月就任后,两岸关系明显改善,这七年来,透过二十一项协议的签署,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推动,为两岸交流奠定制度化的基础,开辟了可长可久的路径方向,两岸关系本应平平顺顺地不断开展。

不幸的是,近一年多以来,尤其是二○一四年「三一八」学运之后,波折横生。除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立法院卡关之外,《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订定协议处理及监督条例》和《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立法进度缓慢,同时,《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也迟迟未能谈成。如果这种原地踏步的情形不能早日突破,台湾的后续发展恐怕难以乐观,以下谨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提供一些析论。

大视野下的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是世界大政经秩序的一环,对于两岸关系的理解,需要采取比较宽广的视野,并掌握住两个基本的分析脉络,就是全球化和区域整合。先谈全球化。资通讯和运输科技的进步,加上世界贸易组织(WTO)这类制度的出现,使得全球化成为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世界潮流。这股潮流体现在经济面向上,就是跨国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普及,任何产业或企业想要成长茁壮,都必须在全球性的平台上寻求具有竞争力的要素组合,并且让产品能够卖到世界各个角落。全球化的竞争同时突显了经济体规模大小的重要性,大型经济体比较容易借由本身的条件和市场规模来支撑产业发展,小型经济体就必须投注更多心力在境外寻找资源和商品销路。

再谈区域整合。全球化制度安排的推进,原先是以WTO作为主要的舞台,但是,利益纷歧和人多嘴杂的情况下,这条路径频频受阻。于是,由邻近国家透过双边或多边协商,在WTO既有规则上加码,先行先试的动作兴起,使得区域整合成为全球化的另外一种推进形式。这个地球上因而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方共同市场和东南亚国协加一(大陆)等等比较重要的自由贸易区域板块。

在全球化的脉络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供应链呈现跨国性的组合,企业必须设法在这些跨国供应链中卡位,才能生存,否则,就难以成长,甚至于会被淘汰。在区域整合的脉络中,受到制度导引和成本考量的趋使,则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供应链在地理分布上走向区域化,使得加入区域生产网络成为产业发展的不二法门。从全球化和区域整合这两大脉络来看两岸关系,我们会发现,台湾和大陆加强经贸往来,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至关重要。 台湾的经济规模不大,无法靠本身的条件和市场规模来支撑产业发展,顺应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潮流,善用境外的资源,将本身的竞争优势镶嵌进区域化的跨国产品供应链中,是本来就该走的发展道路。多年来,透过结合海峡两岸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组合,许多台湾企业因而能够发挥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一较长短,为台湾的经济注入活水,让台湾能够在全球化与区域整合的挑战中维持成长的动力。如果不是台湾的企业家能冲敢闯,善用大陆元素,不断开拓商机,台湾的处境将令人不敢想像。

「三一八」学运的迷失

事实上,两岸经贸往来曾经长期受到压抑,在马英九总统就任前,两岸之间有著太多人为的障碍,造成两岸关系进程严重落后。从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时期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都增加了两岸经贸往来不必要的成本,限制了两岸优势互补的发挥空间,流失了不少两岸携手卡位乃至于主导产品供应链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ECFA的推动其实只是在为两岸经贸落后的进度补课,而且还有很多课没有补完。

「三一八」学运发生以来,反对或质疑两岸进一步往来的人士宣称,政府原先表示实施ECFA将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利益,可是,从二○一○年六月签署该项协议以来,台湾并未明显受益,所谓「和平红利」,大多数民众无感。更有甚者,两岸经贸往来的果实,落入少数人手里,加大了台湾社会的贫富差距,成为台湾社会不平等的帮凶乃至于主凶。因此,没有必要再推进两岸的经贸往来,甚至于应该把门关小,采取更严格的限制,减少对大陆的依赖,以防止「黑洞效应」或者「木马屠城」。这些说法描绘了部份事实,却找错了问题的因由,更提出了错误的对策。

首先,ECFA签署至今,创造「和平红利」有限,台湾并未明显受惠,的确是事实。然而,此乃因为ECFA只是一个顶层设计,它的功效需要靠依此规划的实质性协议,像《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和《海峡两岸货品贸易协议》等等来落实。伴随ECFA一起的降税早收清单,其涵盖的项目只占台湾国际贸易商品分类表的百分之六.二,效果当然有限。所以,要想见到ECFA为台湾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利益,就要赶快实施服务贸易和货品贸易协议,在两岸之间大范围和大幅度地开放市场与降低关税。

其次,两岸经贸往来的果实分配不均,造成台湾社会分配恶化的说法,虽非无的放矢,却流于以偏概全。两岸经贸往来对于台湾社会分配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全球化之余,「赢者圈」对上「输者圈」的共通现象,举世皆然,不独两岸。要想减少这种负面效应,不但不能把门关小,还要把门槛降低,把门开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两岸经贸往来的「赢者圈」,把「和平红利」做大,让台湾实质受惠。然后,透过政府的重分配政策以有余补不足,让「输者圈」的人也能够分享到两岸经贸的果实。

务实开放才有出路

至于「黑洞效应」或「木马屠城」的忧虑,则充分曝露了反对者退缩自闭、不肯面对现实的心态。两岸交流固然需要一定的风险意识,注意可能的威胁,但不必疑神疑鬼,看不到机会之所在。除非打定主意要推动台湾独立,否则,「机会极大化,威胁极小化」乃是海峡两岸相处之道。在可见的未来,大陆应能维持相对优异的成长动能,只要跳脱退缩自闭的心理牢笼,崛起的大陆将意味著无穷的机会,有志有识的人,会把握机会乘势而起,不会昧于大势抗拒逃避。

展望全球大势,基本的演进脉络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历经二○○八年金融海啸洗礼之后,大陆崛起的态势底定。虽然大陆方面一再宣称,本身是「大而不强」,也不乐见世人将「G20」化约为「G2」,但是,大陆成为世界经济成长主要的火车头之一,是不争的事实。在区域整合的脉动上,大陆更展现了主导的架势。由大陆领军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包括大陆、日本、南韩、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参与成员最多,生产品项最全,成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板块。面对这个大环境,台湾该何去何从? 任何一个愿意面对现实,不抱政治偏见的人都会发现,两岸地理距离邻近,语言文化相通,要素禀赋有著一定的互补性,合则两利,分则两伤,道理至明。事实上,在经济规律的导引下,两岸之间已经形成了许多产品供应链上环环相扣的关系,脱离了这些连结,台湾将从许多产业发展的行列中掉队落伍,沦入边缘化的歧途。

台湾切莫自甘落后

今天的大陆,积累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能量,早非吴下阿蒙。以庞大的市场规模作为后盾,大陆正迈开创新的步伐,要打造自主的产业链,并且在新兴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有著十分亮眼的表现。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是任何有点眼光和志气的人都不会放弃的,更何况台湾有著比别人更好的机会来开拓利用。我们相信,真正爱台湾的人,会大胆地在两岸之间采取务实开放的作为,将「和平红利」做大,让台湾的老百姓有感。 台湾本来可以借由推动ECFA取得先机,连结大陆,布局全球。太阳花学运所掀起的「恐中」和「反中」氛围,不仅让两岸进一步的经贸往来却步,也造成了台湾在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道路上不进则退,日趋边缘化。华尔街日报的社论曾经以《台湾自甘落后》为题,形容台湾空转内耗的窘境,我们希望这只是短暂的波折,不是可悲的宿命,台湾切莫自甘落后!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