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与海基会公众服务座谈会」纪实◆文/高蓓蓓《交流杂志104年6月号第14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鉴于数据的重要性近年逐步呈现,掌控核心数据意味掌握先机,而伴随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路等信息传播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影响各项产业,大数据不只瞭解过去,更是发现未来。为进一步了解如何将大数据分析运用在海基会的公众服务领域,借以提升海基会的效能与公众服务品质,故邀请七位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以下为学者专家们针对相关议题提出看法。
谢邦昌(台北医学大学医务管理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大数据的「4V」特性
过去十年间,数据爆炸已成为众人所知的话题,这些数据散布在各个地方,除光速成长外,数据既多且杂,但这些却是「资讯完整的宝库」。
大数据时代和一般资料库分析不同之处在于,过去所处理的数据多属于结构性,亦为传统资料库用于协助解决商业行为的资料结构;现在除有繁杂资料外,还有许多对于非结构化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鉴于大数据产生的多元性,约可概括为「4V」特性,即资料量(Volume)、资料类型(Variety)、真实性(Veracity)、输入和输出速度(Velocity),非结构资料的大量形成,强烈冲击传统资料库的技术与应用。
掌握舆情 正向操作
如何消化庞大资料进而发掘其中的价值?海基会除可利用本身拥有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外,质化的资料中更含有大量资讯,可将文字结合数字分析,运用大数据,使产生的资料与民众需求更具关联性。
此外,针对大数据下的舆情分析,亦可从庞大的网路资料设定关键词组如「九二共识」,加以机制化并解读,将可即时掌握舆情资讯,正向操作议题以获取民众的共鸣。因此,大数据的重要性不在于数据资料量有多少,而是如何应用软硬体,透过多元化的资讯整合,从各种数据中分析线索及趋势,进而达到预测与预防的效益。
李允杰(空中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海基会顾问)
协商交流与服务
柯P运用大数据设定选战对策是成功的案例,最近行政院各部会开始重视大数据。我从海基会的协商、交流与服务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协商可利用大数据针对谈判政策进行调整。以服贸协议为例,先从民众关心的议题与项目著手,续就协商的策略加以研究。在两岸交流方面,举例而言,透过大数据分析,可得知两岸之间陆客来台的消费形态。最后是服务,海基会除了透过各种已发生的人身安全案例可掌握发生的原因外,亦可运用大数据分析,了解台商在大陆投资经商面临的纠纷态样,进而做好预防风险的因应对策。
开放资讯 精进服务
从大数据(Big Data)迈向开放资料(Open Data),透过开放资料以实现资讯公开透明化,增加社会民意由下而上的参与,同时思考如何促使两岸和平红利雨露均霑,扩大公民的参与及合作。未来,海基会除持续深化数位服务,可善用包含大数据、开放资料、社群媒体、电子参与等资讯科技与网路社群技术,辅以大数据分析,瞭解民众面临的问题、需求及关心之议题,主动回应并强化资讯的整合,使台商、台生、陆生、陆配借由网路有更多分享与回馈,帮助海基会精进创新服务功能。
周韵采(元智大学资讯管理学系教授)
「大数据分析」并非有一套装软体可执行,而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花时间搜整资料,执行分析。以目前海基会业务而言,尚无须使用大数据分析,即可自行设定主题,至海基会原资料库中搜寻相关资料,以统计软体如EXCEL即可执行归纳资料。
海基会如考虑将业务纳入大数据分析,建议应将现有的和既有资料结合,并结合大陆的微信或微博,来做语词分析。例如台商要销售产品,海基会的词语分析即可协助台商厘清大陆的品味与趋势,帮助于台商选择物流与合作对象。故如何充分利用资料扩大服务功能,是海基会的重要工作。
案件勾稽 预防与因应
其次建议海基会所建置的App可类别化,包含案件处理、文书认证等项目,逐步建立即时资料,进行分析。依海基会目前所拥有的资料来看,在服务台商的领域,可分析以往台商人身安全及产生纠纷之多发区域。另利用海基会建立的历史资料库,从过去办理案件的特质,进行案件追溯、资料追踪及勾稽,提供两岸事务相关主管机关进行资料分析,主动提供台商相关讯息及警讯。此外,大数据的应用不仅系案件勾稽,亦可预测分析结构性资料,事先作出预防与因应,防止危害台商人身安全事件一再发生。
林蔚君(资策会数据科技与应用研究所所长)
了解趋势 引导趋势
在资料整合、搜集与分析前,应先有效并妥善地管理资讯,才能让数据分析整体的效益加倍。大数据分析并非「数大便是美」,大数据真正的意义在于将海基会既有的历史资料,与从行动设备/服务上取得的多样化资料进行混合使用分析,才能建立专属的资料库,获致丰富且精准的观察。大数据就是要搜集资料、产生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趋势并引导趋势,才是做大数据研究的最终目标。
海基会运用大数据,首先必须确认目标,结合过去与未来的数据资料,从基本资料的准确度与技术双管齐下,内部资讯加上外部综整,化被动式的整理为主动式的处理,可产生更多效益。
有「质」的数据量
数据量绝对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数据的量,而是有「质」的量。并非使用大量的数据才有价值,小量的数据也有其可利用性,进行分析、解读,发掘出数据的价值才是重要。
前端的App 搭配后端的整合
将海基会的服务透过App来搜集资料是一项不错的点子,未来若海基会的App建置完成,可自App中撷取更多资料进行分析,提供个人化的服务,惟App仅是前端的资料搜集,后端的整合才是基本功,若没有这方面的人力,建议可以委外处理。运用大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可以先从小事著手,建立一个属于海基会的平台,让使用者在平台上留下资讯,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汲取经验,相信最终能以数据洞悉,创新价值。
刘宜君(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教授兼主任)
因地制宜思考
因地制宜思考大陆的地方特性,观察台商在不同省份面临的状况与需求,以此为基础建立海基会的资料库,同时延伸至台商的人身安全,增加台商对于当地法令的娴熟度,利用以往资料交叉分析,研发台商在陆纠纷仪表板,并针对某些犯罪好发区域,预先警示台商的人身风险,建立危机意识及认知各种可能面临的人身安全问题,并加强宣导呼吁台商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的一再发生。
因此,对海基会而言,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符合需求的分众化服务,以个别服务(如台商或台生等)为核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其需求特性,透过粉丝专业,从主要的社群与关键议题了解,并借此提供个别化之需求,以期透过个人需求的满足改善服务品质。
普通资料蕴含价值
除了要能接受杂乱资料,从中找出相关性,运用大数据,还有另一个重点,就是任何纪录,如民众来函、文书验证等,都是值得参考的结构与非结构资料。这些蕴含丰富资料的纪录、轨迹,只要仔细记录与累积下来,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资料探勘方法,例如关键因素分析、群集分析、趋势分析、语意分析、视觉化分析、预测等技术,之后由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读分析结果,便能从中了解台商、陆生需求,进而使海基会既有的资讯平台,转变为具有附加价值的政策分析资料供应者。
赵哲圣(开南大学资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
明确定位目标
不要因为政府推动大数据,海基会就跟随推动。要思考进行大数据分析之目的为何?现有的人力、物力可否负担?并非所有业务都要做大数据分析。
此外,可在网站上针对既有的数据资料广义进行分类化,使民众有感。同时应审慎思考如何加值资料的意境性,将紧急服务专线获致的资料有效综整,使其成为具利用价值的数据。
交叉比对使用者行为
此外,针对造访海基会网站的使用者进行使用者行为分析,善用后台机制抓取民众使用行为交叉深层比对,分析高度关联性,进而了解何种资料最为民众所需要。
数位化资讯 俾便取得
为因应数位化时代,传统的各类实体宣传手册与座谈会似不符需求,建议可将政府相关资讯与资源建置于App,使台商与台生易于取得。运用现有数据做分析后,更重要的是解读数据,发掘价值,在质与量之间如何衡量用数据找寻机会,用数据产生价值,为海基会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
陈彦豪(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新媒体学程设计委员)
发掘巨量资料的新价值
任何组织机关的大数据应用都可依据「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由内而外」三个方向进行思考。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很广,但目前多集中在市场分析与风险预警两大块。以海基会为例,「由小而大」可能是先作服务需求调查,借此将会内的人力物力调配到最佳化(这里也有「由内而外」的味道,先调整内部团队,再处理外部挑战);另外也可作单一重要议题的舆情分析﹕这些应用的规模相对较小。「大」的专案则可能是针对谈判对手所进行的长期敌情分析。
大数据应用的另一个关键是「因地制宜」。「数字管理」(即依数据作理性的管理与决策)是现代组织运营的显学,但(一)并不代表所有旧的分析方式都要打掉重练;(二)不应「为大数据而大数据」;(三)要注意数据分析的品质。分析工具的品质非常关键。以舆情分析而言,市面上的语意分析引擎上百种,大部分引擎仍(藉著人工智慧)在进化当中。品质不同的舆情分析工具可能会对相同的资料海导出方向回异的结果,不得不慎。
目前许多人把社群媒体作为大数据(尤其是舆情分析)的资料源。事实上,海基会自身产生出来的资料已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例如,每天临柜服务里服务人员与被服务人士互动的影音、从世界各地打来海基会要求协助的电话录音、电子邮件;以及官网和App上使用者留下的「数位足迹」……都可借由目前的技术产生出高价值的决策参考资料。数据分析可作的事情不少,海基会可依轻重缓急订出优先次序一一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