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创点燃大陆老山村新活力◆文/庄舒仲《交流杂志104年6月号第14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大陆各地许多如诗般美丽的传统村落,因人口外流,拉大城乡落差,面临存亡危机,因此喊出了「新农村经济」、「美丽乡村」等农村再造新观念,希望借由发掘农村景致与特色、特产,活络地方经济活动,为农民创造绿色财富。
位于武夷山南麓的福建泰宁县的李家岩,是这场乡村翻转运动中,被视为改造标竿之一的村落,当地政府找上在台落地生根的大陆艺术家宓雄合作,展开以「经济加值」做内涵,藉著两岸文化和思维差异碰撞出的「文创」火花,点燃老山村的新活力。
邱羽伶和刘江明,是宓雄找来改造山村,拥有旅游和室内计设经验的台湾新生代。揹著大行李,转乘飞机、动车(速度更快的火车,大陆专有说法)和巴士,两位台湾九○后青年,花了整整一天的交通时间,进到了大陆福建省山区的泰宁县,在这个与他们故乡生活形态、地理环境完全不同的农村,踏出人生首度参与两岸社区营造的第一步。
改造农村 坚持台湾思维
「美丽乡村」计划,概念就像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福建泰宁的十多个计画示范区其中之一。这次企划的「耕读李家」总体营造,重点放在农村结合周遭丹霞特殊地形,以及凸显当地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以农耕体验和走读文史,发展文创观光吸引游客,振兴当地经济。
邱羽伶和刘江明的工作目标明确,但做的事却很多元,不仅要为农村设计路牌、视觉系统规划,为当地民宿加入新计设元素,就连民宿的经营观念和行销,也包涵在内。此外,在村落各个景点上,两人也设计不少画龙点睛小公设,像是草棚、桌椅、吧台、小商店等,添加更多休闲气氛。
邱羽伶指出,台湾的东西,对当地农村存有新鲜感。她举例,像社区品牌「耕读李家」,就采用繁体字,凸显当地曾是李春烨、朱熹等历史名人隐居耕读的丰厚文化底蕴;英文命名,不采直译,改用李字加上乌托邦,变成L'epotia,没想到当地人都没反对,反而觉得有意思。
不过,台湾的想法,在大陆并非照单全收。刘江明说,为农民民宿改造时,利用当地的竹子当材料,设计了竹编吊灯,但农民习惯用壁灯,不习惯吊灯,直到来访朋友都说好看,才接纳这些设计,有了这次经验,农民在装修自家的民宿时,会主动征询刘、邱两人意见。
「就地取材,最低成本」。邱羽伶说,社区改造初期示范,主要从卫生整洁做起,先给游客有个好印象,毕竟还没先赚到钱,就要农民砸钱投资,风险太大。
为了行销改造后的泰宁,两人还设计文案、美工、拍照片,运用数位传播科技和网路社群帮村子行销,在微信、社群网站分享改造前后差异,引发网友热烈回应。行销带来好人气,激起不少做民宿的农民兴趣,纷纷跑来「搭便车」,拜托帮忙一起宣传。
至于成效如何?邱羽伶指出,「过去来泰宁游客人数,假日顶多一、二辆游览车,改造后,游客增到四、五辆游览车,连小客车也有四、五十辆」。
从漠视到肯定 年轻人用专业说服
从「当初农民压根认为我们是来玩的,谈起正事,连搭个话都不想理。」年纪仅二十四岁的邱羽伶和刘江明坦承,可能外表太过年轻,一开始当地人并不认同他们的专业能力,内心倍感挫折。
为了化解居民的疑虑,观察环境周遭几天后,刘江明请人骑著机车,载他到拆迁留下的废弃农舍,搬回一堆村民认为是「垃圾」的废弃木料,「很多村民看在眼里,觉得我的行为很愚蠢」。刘江明笑说。
不过,当刘、邱两人像变魔术般,以回收物资、木料,搭建丰富艺术人文味道的工作室和家具,才让农民心服口服,了解文创巧思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更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环保观念,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地方政府也依样画葫芦,「山寨」了一间,充当临时办公室。
不到半年时间,两位台湾年轻人,靠著耐心沟通,以及文创实力,终于说服农民相信,台湾来的孩子,真的有两把刷子。邱羽伶说,村民以前见到我都会问:「小邱,你要去哪里玩」?现在见到我,问话差不多,但最后「玩」字,换成「忙」字。
生活也要学习 相互适应饮食
不光在工作,就连吃,也让习惯清淡口味的台湾九○后,花了不少力气沟通。邱羽伶表示,泰宁这边农民煮菜偏好重油、重咸和重辣,饮食口味不同,刚来时很不适应,加上当地缺乏物资,自己想换口味,也找不到地方买吃的。
而且,要求少放点油和盐的建议,农民也无法接受。刘江明坦承,即便告诉他们这样吃比较不健康,有时还会踼到铁板。村里的老先生、老太太会回你一句,「我这样吃,都吃到这把年纪,哪里不健康」?
为了化解在吃这方面的僵局,两人改变战略,趁著聊天时,以开玩笑的轻松口吻,介绍台湾菜肴烹煮技巧,婉转沟通,甚至用「油少一点」可以省钱等方式,慢慢改变村民对口味要求上的不理解。「煮菜时,现在会留意调味轻重,但农民自己吃的,还是会加盐、加辣」。
用心对待 待客有如家人
刚接触时,大陆农民眼中的台湾年轻人,也存在著过度的想像,认为从台湾来的,多半会带著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俗称「高大上」的气息,互动多了,才明白,邱羽伶和刘江明没啥架子,很好相处。
对于大陆人,邱羽伶坦承也会有刻板印象。刚来泰宁,总觉得农民较缺乏文化,卫生习惯不好,吐痰、嗓门大,吃饭不用公筷,真的不习惯。后来才卸下心墙,学著用农民的角度思考,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也看到农民热情和待人真诚的优点。
回忆印象最深的互动经验,邱羽伶说,大概就是环绕村子了解环境的时候。「一趟七.五公里路程,走到哪都有村民会打招呼,即使言语不通,听不懂老奶奶福建的方言,但从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却能感受真诚与热情」。
泰宁农民热情到什么程度?邱羽伶举例,早上出门没有带伞,晚上下雨了,农民会走半个小时路程,专门为她送伞;甚至,工作晚了,误了吃饭时间,也会担心直问,「要不要送饭过来」?刘江明也说,出差回来,直叨念说瘦了,还特别煮了鸡汤。「简直把我们当成自家人看待,好窝心」。
小朋友也一样,房东亲戚的小女娃,混熟了后,只要看到邱羽伶回来,就会抱著她猛亲脸,连二岁小娃娃,也会在她下班时间,跑到门口等她,只为了跟他打招呼,碰到出差,等不到人,小朋友还会到她的住房敲门找人。
不过,农民和当地政府人员热情,有时真让他们招架不住,连婚姻都要插一脚,个个抢著介绍男女朋友,要他们别回台湾,直接在农村「落地生根」。
再往汤川 复制泰宁经验
最近,刘江明又被安排前往福建另一个山区,协助汤川镇改造社区,他形容,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近八百五十公尺,但气候有如台湾的阿里山,比泰宁距离更远,还要再搭三、四个小时公车才会到达。
或许因为背后还有一群设计、企业、农业和活动等专家支援,加上有了泰宁经验,虽然又要重头做起,但刘江明并不担心,适应和融入环境很快,且更勇于表达个人理念和想法,即使常常和当地官员开会到半夜,甚至凌晨,「可能因为怀著为台湾文创经验发声的成就感,让我不觉得累」。
汤川镇地方政府原本只想弄个「蔬菜迷宫」搞搞噱头,吸引旅客,但刘江明代表的文创团队却给了「舒活汤川」整套主题行销概念,把思路重新包装、定位,将五形八卦概念融入蔬菜迷宫,把不同蔬菜和植物依杂粮、药用、观赏、水生和瓜果等进行分类,在游乐中也富含了教育、科普知识。
同时,刘江明还结合当地特色物产,如蔬菜、金银花、杨梅、小笋等,制做成农产加工品或供游客手做茶包等方式贩售,这些点子,也让地方政府,将原来几十万人民币的预算提高十倍。
「以前,农民种烟叶,只知道制烟,但他们没想过,还能拿来做手工皂」。刘江明表示,目前试著将食用玫瑰加上香草,发展出手工皂、干燥花等不同文创品。这次他扮演技术和概念转移的角色,先辅导当地公务员成为种子讲师,再延伸到农民。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看到成效,五月八日在厦门举办的旅游博览会,特别免费提供二十平方公尺大小摊位空间,让他们好好展示农村改造成果。「在会场,这样摊位的租金,至少要好几万人民币」,刘江明语带自豪地说。
付出越多 成长越丰收
回想半年来在泰宁的工作、生活点滴,邱、刘二人有感而发表示,「付出越多,成长也越丰收」。他们从农民学到在地客语、文史、农耕知识和待客热情,也盼能分享自己的台湾经验和所学,帮助大陆农民改善农村生计,种下希望。
半年来的贴近观察,大陆市场规模和公务人员做事态度,都带给邱、刘强烈震撼与压力。「政府年轻的公务员很有冲劲,也愿意投入,学习心态饥渴,模仿能力又强」。刘江明强调,过去对大陆公务员的刻板印象,完全打破、改观了。
「在这里做事压力不轻,必须不断充实自己,不然很快就被赶上」,刘江明坦承,来大陆这半年,比在台湾工作两年,成长还要快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