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青年就业市场大解构◆文/李沃墙(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4年8月号第142期(历史资料)》

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青年的竞争力攸关一国的经济实力,青年的未来也影响国家发展前景及竞争力。随著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两岸青年的就业也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文针对两岸青年失业率的现况、成因,以及两岸青年就业与创业环境的趋势变化分析如次。

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是全球化现象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二○一三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指出,青年就业日趋恶化,全球十五至二十四岁青年近七千三百四十万人失业,青年失业率估计达百分之十二点六」。那么,台湾及大陆地区二十至二十九岁青年失业率如何?表一的主计处统计显示,台湾二十至二十四岁的青年失业率早已冲破百分之十三,是平均失业率的三倍,二○○六年冲破百分之十后持续上升,至今仍居高不下;惟二十五至二十九岁的青年因求学或部分已在职场一阵子,但失业率亦高于整体平均值。

大陆对青年失业率估计并没有采用国际通用的衡量方法,从百分之八至二十都曾出现。但根据二○一三年商业周刊报导,大陆似乎也步上欧洲青年失业率偏高的后尘,二十一至二十四岁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六至二十。

高失业率原因不一而足

造成全球各国青年高失业的原因回异,兹就两岸状况剖析。 【台湾地区】 一、广设大学造成供给过多、学历贬值 一九九四年,台湾的大学院校仅六十一所(专科七十二所),学生人数约六十八万人;在教改团体「广设高中大学」口号下,除了新设大学外,也放宽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导致台湾的大学院校数量以倍数增加。二○一五年,大学院校已快速增加至一百五十九所,在学人数达一百三十四万人,其中博士班学生数三万一千多人、硕士班则超过十七万三千人;二十至二十九岁具研究所以上学历者就超过十四万人(一九九七年底仅二万二千人)。

二、学用落差大 台湾的大学教育一向偏重考试及学术论文写作、轻实务操作;技职与大学比例失衡,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青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间存有结构性落差,以致「企业找不到他们所要的人才,青年也找不到好工作」的学用落差,是造成青年就业不易原因之一。

三、职场与预期落差大、派遣工缺乏保障 许多高学历青年找工作时往往受到父母和同侪影响,对于工作待遇有既定想法。一旦工作条件或薪资与原本期待产生落差,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低就,因而造成高失业率。 根据统计,台湾有七十六万六千人从事「非典型劳动」,四分之一是年轻人。因台湾有九成以上的派遣公司跟派遣劳工签订短期雇用契约,阶段性工作结束,就被迫进入长期失业与就业的恶性循环,这也是造成青年失业率高的因素,政府宜速立法谋求改善。

四、不愿屈就低薪  根据主计处调查统计, 二○一四年台湾全年的平均薪资(含经常性薪资、年终(节)奖金、绩效奖金、员工红利及加班费等非经常性薪资)为四万七千三百元,为历年最高;但若扣除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百分之一点二后,以二○一一年价格衡量的全年实质薪资平均为四万五千四百九十四元,仍不如一九九九年四万六千零四十元的水准,薪资倒退十六年;一般大学毕业生起薪约为二万二千至三万元台币,显见薪资增幅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准。

【大陆地区】 一、协助青年就业宜改弦易辙 大陆有近二千六百所大专院校,大学毕业生从二○○二年的一百万人成长至二○一三年的六百九十九万、二○一四及二○一五的七百二十七万及七百四十九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压力高涨,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在经济成长放缓、经济下滑压力持续增大、加上产业结构升级跟不上就业结构变化,不能提供足够的白领就业机会,使得大陆青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此外,因劳动力短缺问题,高中层次的青少年反而较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二、推动产学合作 促进就业 要改善前述的学用落差问题,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结合双方资源,加速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育。例如,学校请业师到校上课,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习,表现良好者,毕业可直接录用。也有人建议,政府可开设海外就业的职训班,提供训练机制,并媒合台湾失业青年到海外台资企业就业。大陆河南省教育厅颁布新政,让大学生可选择休学创业,创业成果还可折算学分,亦不失为一项创举。

三、加强技职教育 减少硕博士招生数 调整高等教育的分流比例,提高技职院校数至五成以上;北欧国家为改善青年就业,早先提出「Youth Guarantees」,作为个人化计划,提供每位青年训练或工作。南韩为提振青年就业,师法德国的工匠制度,培育企业所需的可用人才,积极奖励并补助培训技术人才的职业匠师高等学校,实可做为两岸高教的借镜。因应青年就业压力大,大陆教育部限制就业市场面临饱和科系的硕博士生招生规模。另外,当局要求对学生人数不足的系所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因应。台湾累积的硕博士生已超过百万人,更应限制招生人数,以改善市场僧多粥少的困境。

赴大陆就业成台湾青年新趋势

大陆改革开放后历经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成长,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这一、二年经济有走缓趋势,仍是全球重要经济引擎,薪资水准持续上升,吸引许多台湾青年前往就业和创业。据远见杂志在二○○八年的调查显示,高达百分之五十一的台湾八○后青年萌生去大陆工作的念头,超过四成的大陆台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大陆;联合报的民调亦显示,二十至二十九岁的台湾青年愿意到大陆就业的比例由二○一一年的百分之三十二增长至二○一三年的百分之四十八。若从职业和学历的角度分析,白领专业与高学历人员赴大陆就业的意愿最高,其中专业人员或技术工作者也都有超过三成愿意到大陆工作。TVBS电视台在今年(二○一五)三月所公布的台湾青年西进大陆就业民调显示:「二十至二十九岁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工作的意愿达百分之三十四,三十至三十九岁有百分之三十二,四十至四十九岁比率则降至百分之二十二」。显示赴陆就业意愿与年龄成反比。

大陆为吸引台湾年轻人前往就业也实施多项鼓励政策和制度。如开放数十项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在大陆就业。二○一三年十二月,国台办发布公告,台湾居民在大陆常住地稳定就业达六个月,可享受大陆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待遇。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吸引台湾青年就业,二○一三年八月,福建省福州市发布十大政策,除鼓励台湾青年在福州创业外,还允许其报考聘任制公务员。

在两岸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乃至不同价值观念下,台湾青年要完全融入大陆社会并不容易。再者,大陆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若抗压性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很容易在残酷职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陆生来台则限于「三限六不」政策(限制学校、数限量和区域,不加分、不编列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或兼职、不可留台就业和不得报考公职人员),毕业后留台就业尚无法如愿。

青年创业成时尚 两岸合作共创双嬴

面对青年高失业率的困境,两岸青年兴起一股创业风潮。青创人才也成为两岸人才争抢的主角。然而,创业需要资金与舞台,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于今年初来台奉送百亿青年创新基金大礼,支持台湾青年创业。第十一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期间,福建省旅游局与途家网联手,招募百名台湾青年当店长。同年四月,由北京市台办和海峡两岸交流中心主办的京台创业论坛暨创业季活动,北京台资企业协会、中关村创业大街和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签署协议,共同协助青年创业。

行政院有感台湾青年创新人才渐渐被大陆挖角之虞,宣誓要打造台湾成为友善的青年创新环境。国家发展基金管理会于二○一三年开始,计划于五年内投入十亿台币的「天使创业基金」,鼓励有理想的年青人创业。近期,政府亦结合国发基金、科发基金及民间资源筹资一亿美金成立「台湾矽谷科技基金」,协助青年创业。科技部亦拟松绑《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针对校园创业,排除法规障碍,鼓励及引导师生成立新创公司。截至二○一四年底,国发会的「促进青年就业方案」已协助青年就业人数达九万三千人,「青年创业专案」带动新创事业成立,包含青年创业、新兴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及社会企业等计三千九百七十九家,创造稳定就业人数五万人。台湾有创新才华的年青人不应妄自菲薄,应妥善运用这些资源,将创新能量留在台湾;另一方面,两岸若能加强创新合作,并透过两岸青年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做为交流平台,则有机会创造双嬴。

培养国际观及竞争力

创业要成功著实不易,很多在大陆创业的台湾人都认为,台湾年轻人的企图心、表达能力、国际观普遍不如大陆青年。建议台湾青年应加强外语能力,多出国走走,扩大国际视野,同时培养专业职能及解决问题能力,才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