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青年「微型创业」正当红◆文/李念殊《交流杂志104年8月号第142期(历史资料)》

传统定义中的「创业」,往往意谓著「一种追求高报酬的冒险行为」,创业成功,可能致富一生;失败,或将永难翻身。不过,以现在当红的「微型创业」来说,风险与报酬却未必如此剧烈,对年轻世代更可能是一堂培养专注、学习决策、累积经验与自我实践的宝贵课程。

「微型创业」风起云涌

创业有大有小,在创业的规模与资金光谱中,「微型创业」应是数量最庞大的一群。政府虽未明文定义微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区别,但在二○○七年施行的微型创业贷款凤凰计划中,则将微型企业定义为员工人数五人以下,小型企业则为五十人以下(按:此一定义与美国相同,惟欧盟则将微型企业定位在员工人数十人以下)。

依据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二○一四年的统计,台湾中小企业共约一百三十五万家,合计聘用约八百六十七万员工,其中微型企业家数及其聘用人数虽未单独表列,但台湾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平均员工人数不到七人,如果再从部分新创的微型创业聚集地观察,一人企业更是比比皆是。再依上述经济部的统计,台湾就业人口共约一千一百零七万人,如果扣除中小企业聘用约八百六十七万员工,则大型企业聘用的员工总数仅约二百四十万人。因此,对台湾经济的成长与就业率而言,微型企业的活力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也为引导台湾走向创新型社会带来可能性。根据今(二○一五)年「全球创业指数」(GEDI),台湾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八,领先瑞士与新加坡;另依据全球创业观察(GEM),台湾于「创业意图」指标中「年轻人视创业为职涯规划」排名第二,显见台湾创业能量与创业精神蔚然可观。

同样地,在大陆总理李克强喊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具箱」政策后,各类创业者、新公司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目前大陆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几乎每分钟诞生七家新公司,创业速度惊人,其中又以北京、深圳为最。另根据统计,美国近二十年,平均每年就业机会增加百分之一点八,其中,成立五年内的新创小型公司对就业机会成长的贡献达到百分之三。可见新创事业不仅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更为国家的产业与经济注入活水。

「微型创业」的几种类型

整体以观,新世代的「微型创业」与传统型创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更多的科技应用与文创软实力,不仅追求较低廉的成本,更讲求速度与独特性。同时,政府为鼓励青年创业,也致力于推动创业协助政策。以目前国内「微型创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一:网路平台 随著网路科技兴起,每年不断增加的上网人口以及日益便捷、广布的物流服务,提供网路经济绝佳的发展基础。同时,由于facebook、LINE等网路平台风行,大幅降低行销成本,让更多有潜力的年轻族群有机会与能力,透过网路科技的运用竞逐市场,例如女大生陈卓妤成立脸书粉丝团卖肉粽,单周就卖出五百颗,销售成绩令人咋舌。

另一方面,对政府而言,如何透过网路推动或落实创新创业,协助青年运用网路科技创业,活络经济,也成为不可忽略的课题。但根据近年一项网路创业趋势调查结果,网路商店创业者以三十一岁至四十岁居多,其中创业后获利比就业时期多者仅占百分之二十五、高获利者也仅占百分之五。因此,好的商品必须不断创新、掌握时下趋势,提供独特、客制化产品及服务,持续满足消费者需求,强化其购买意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网路购物市场中稳定获利并成长。

为此,由科技部规划的「创意实现平台」,以协助青年透过网路创业平台实现创业梦想为目标,推广宣导网站经营及创意评选。行政院虚拟世界法规调适也自今年三月十二日起召开虚实整合会议,针对群众募资、闭锁型公司、网路交易课税、远距教育、电传劳动、远距健康照护、开放资料例外收费原则、零售网路定型化契约、个人资料利用与去职别化等九大议题检讨松绑。另,台北花博创新园区也在近期核定做为青年网路创业的基地,并取名「台湾新创竞技场 Taiwan Startup Stadium」。 类型二:创客实验 所谓「创客」(Maker)就是借由数位工具,搭配设计,并使用双手或自有机具做出产品的人,其精神就是数位、创新与DIY,是一种从过去只有「想」的学习模式,落实到「做」的观念翻转。在连结「想」与「做」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更能诱发新的创意与发明,被视为是启动未来创新的重要推手之一。或有论者认为「创客并非创业」,而是一种基于跨界分享、共创的精神,但笔者认为,如果好的创意能发展成可行的商业模式,自会转为「创业」,为产业挹注新的能量。例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家庭的车库往往是脑力激荡、实作创新的发源地,苹果电脑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在车库中制作出第一代苹果电脑,就是最佳的典范;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Fab Lab实验室模式及其教育推广概念,也成为Maker Movement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随著美国掀起的这股创客运动,台湾创客社群也早已成形,例如创客名人郑鸿旗在二○○九年就成立OpenLab. Taipei,让社群可以聚会讨论,现场也提供可以做精密雕刻电路板的数控工具机CNC与3D印表机等许多工具,供创客使用。目前已有许多年轻世代纷纷投入数位制造、 Fab Lab、Maker Space 的创建与推动,而台湾深厚的IT制造基础,也有利于激发更多创意与创业的发展。有鉴于此,政府也致力推广相关计划,例如劳动部委托台湾数位文化协会建置的「Maker Car行动自造车」,于今年二月在台南就业中心正式亮相。这辆全台第一部装载著3D印表机、小型CNC与数位刻字机等工具的行动自造车,主要用于前往云嘉南各乡镇市区走透透,推广创客精神,并利用车辆载具的高机动性与模组化课程,提供年轻人设备与技术,启动云嘉南地区的创客梦。

至于大陆方面,创客运动的启蒙虽比台湾晚,但却奋力急追,并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创客交流。今年七月北京举办「我和我的朋友‧创客北京体验营」,就邀请两岸近三十所大学、一百六十位青年学生亲身体会大陆的创新热潮,分享彼此的创业新思路。

类型三:文创工坊 台湾不乏创意人才,却仅有相对稀少的文创事业品牌,主要问题在于创意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并缺乏稳定的创业空间与行销通路。为此,政府近年在积极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致力改造旧有废弃空间或以活化古迹的方式,提供有意从事文创产业的年轻人实现理想的空间。以经济部为例,已在台北、高雄、花莲的老旧或废弃房舍中,成立三个创作基地,再从各个基地出发,带动相关产业聚落进驻,活络在地商圈与经济。

曾于二○○九年举办国际花卉博览会的中山足球场一隅,也在二○一四年打造成一个新的主题市集-「MAJI MAJI 集食行乐」,结合美食、文化、神农市场、创意市集及展演空间。尤其是创意市集,规模虽不大,但看著一个个年轻人在一至二坪的开放空间中,专注且亲手制作皮件、银饰、彩绘服装、金工物件等文创小商品,不禁令人动容。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与资源的投入,民间也展现自发性的力量。例如成立于二○一一年的台中范特喜微创文化有限公司,利用闲置老旧建筑,以绿建筑的概念进行空间改造后,先是以工业设计为主题在台中市西区美村路一段一一七巷内形成第一个小聚落,再持续向外延伸,引进各种文创相关的微型创业者,共同营造生活创意聚落。如今,这个结合创意观念与古老味道的巷弄型商圈,已成为年轻创作者实现梦想的归宿之一,也是旅人寻找幸福滋味的落脚处。

创新才是「微型创业」的王道

今年五月,行政院长毛治国在出席国发会空总旧址主办的「永续台湾国土空间发展特展」时曾指出,台湾经济要转型,需要靠创新、创意、创业来带动。有趣的是,当今的「创新、创意、创业」未必要大成本、大制作,只要点子够好、创意够新,加上有商业化的可行性,都能闯出一片天地,可说是食衣住行育乐,无「创」不在,例如近期一群爱好品酒的七年级生透过云端应用及专业知识,开发出「智慧酿酒瓶」,使用者只需按照「酒谱」购买食材原料,连同团队开发的「酵母胶囊」一同放入智慧酿酒瓶,即可在家酿酒。研发团队创新的想法获科技部「创新创业激励计划」青睐,已获赠二百万元奖励金,未来有机会量产上市。可见创新才是「微型创业」的王道,莫以「微」而不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