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大学生交流之建言◆文/周祝瑛(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4年8月号第142期(历史资料)》

两岸交流不仅是认识双方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可透过彼此的软实力,影响对方原有的认知与态度。许多研究都不约而同指出,两岸人民交流,尤其是大学生之间的互访、学习与交流,双方对于两岸社会的认知与情感,都已发生重大改变。整体而言,大陆来台人士对于台湾的公共秩序及热情有礼、开放平等、文化传统、民主法治有良好印象与评价。而两岸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陆生多数对访台期间的经历抱持积极想法,在台停留期间越长,对台湾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越深入。相对地,台湾学生前往大陆交流或求学,基于双方社会民主开放程度不同,对于大陆整体印象,则较为保留。

陆生对于社会事件持不同解读

然而,根据近年的研究发现,澳门来台求学学生来台半年至九个月后,三分之一的澳门学生开始对来台读大学决定感到后悔,原因甚多,包括:对于国内若干私立大学与科技大学的学习品质,与学生读书风气等问题感到不满。尤其许多学生来台前并不清楚国内一般私立科技大学虽以「科技」为名,但却是朝技职体系发展,与原先期望有所落差。此外,对于台湾之食物、交友、社团等都出现与原先期望不同之反应,也产生社会孤独等负面情绪。另外,根据笔者与杨景尧教授所主持之「两岸大学生交流之评估研究」计划也发现:大陆来台交换生与学位生,因对所处的台湾环境相当敏感,对于社会重大事件也呈现出不同态度。例如:二○一四年四月,笔者和十多位在高雄中山大学就读研究学位的大陆高校学生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因太阳花学运而对来台求学与毕业后的发展持相当悲观态度。另一方面,针对交换陆生的数百封问卷,又出现对于太阳花学运持赞扬态度。其他的研究也发现,大陆学生中交换生与学位生,尤其在研究生这一族群上,原就受到我方招生政策「三限六不」的影响,对于长时间留在台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更出现与过去的认知与假设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曾针对来台读大学与研究所的大陆学位生及短期半年或一年的交换生,进行追踪研究,发现一些值得政府、民众、甚至各大学留意关注的现象。首先,对台湾社会与民众的整体印象,陆生十分肯定台湾人与人间直接互动时的态度,例如一般民众的人情味、商店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民众的基本礼仪、公德心与守秩序习惯、环保意识等。相对的,台湾民众对国外事务的理解与投入,包括:一般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国际观,整体社会对外来文化与人民(尤其是国外的有色人种)的接纳程度,皆不如预期。

至于来台学习上对台湾整体的大学印象,最受到肯定的是学习条件与资源,其次为校园环境,但多属于硬体方面的条件。至于在学习气氛与学习效果上,则与原先期望有所落差。尤其在与台湾同学的互动、课程中的实习机会、上课讨论气氛、台湾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程度、课堂参与度等)、台湾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准时上下课与交作业)、台湾同学的国际观与对大陆的了解等,则出现落差,尤其对于大陆社会仍充满过时的偏见。

由于地缘及文化语言上的优势,台湾仍属陆生出国学习与交换的热点地区之一。每年数千名的交换生来台最主要目的,是领略不同文化,开拓眼界、感受台湾的风土民情。学习能力与学术水平方面并非来台交换陆生的首要目标。但对于另一群来台长期学习的学位生,在花了二至四年不等的青春岁月,有机会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后,他们对台的观感就相当不同,尤其当他们毕业后必须在三十天之内离境,面对大陆企业对台大学文凭的不熟悉等挑战,这些与大陆人脉中断数年、由台湾培养出来的陆生,他们的满意度与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换言之,原先许多相关研究所认定的两岸大学生交流,有助于双方对两种文化的了解与交融,来台停留时间愈长,对台湾产生民主与自由等社会方式与学习样态愈认同,其实仍有疑义。尤其从最近的研究与首届大学部毕业陆生的部分调查内容发现,随著陆生长时间在台的停留,反而更容易出现陆生在台湾与大陆这两种文化与社会制度的调适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外在环境与事件的冲击,凸显出「教育交流」非常脆弱的一面:不但受到两岸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容易受到政治事件中的社会议题的左右。相对的,在大陆交流与求学的台湾学生,是否也有类似的反映?值得探讨。

社会事件与陆生来台求学之研究与评估

有鉴于此,作者建议国内应尽早探讨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历年来如:太阳花学运、香港学生占中、张显耀泄密案、环球时报报导陆生遭台方间谍案、APEC「马习会」破局、淡大学生会会长选举、台湾拟通过陆生健保案、习近平重提「一国两制」,与台湾历次选举等,对于两岸大学生产生之影响。此外,二○一七年大陆将正式进入少子化阶段,大学生人数将持续下降,此趋势是否也会影响台湾的陆生招生?上述这些社会事件与议题对于两岸大学生的影响为何?尤其大陆交换生与学位生,对于上述事件的态度有何改变?这些事件会不会左右大陆交换生日后来台深造的意愿?是否会降低大陆学位生在面对其他陆生来台求学时的推荐意愿?面对国际留学生招生竞争加剧,大陆面对台湾「九合一」大选后的政治生态与两岸关系,开放陆生来台与招收台生政策上,是否会受上述一连串事件影响?反观,我方二○一六年也将面临总统与立委选举,这些变化将对台湾的陆生政策有何影响?值得学术界预先进行评估与探究。

两岸大学生交流政策建议

两岸交流不仅是认识双方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可透过彼此的软实力,进而影响对方原有的认知与态度。然而,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两岸大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呈现相当不同的认知与态度,有必要尽早针对二○一一年正式开放陆生来台就读以来,两岸大学生之交流变化,与双方返国就业之状况,进行追踪分析。除针对两岸重大事件对两岸学生态度变化进行探究外,可汇整两岸陆生与台生的相关论文与专题研究报告,进行后设分析。最后,进行「两岸大学生交流追踪资料库」建置工作(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Database,简称CEUSD)。建议政府成立类似「国际教育协会」,仿效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定期汇整来台陆生与赴陆台生基本资料、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期能出版类似《两岸大学生交流门户开放报告》(The Open Doors Report on 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建立两岸大学生交流追踪系统,协助规划台湾各大学陆生辅导与追踪体系,为两岸大学与招生建立双方交流风险评估机制,并提供招收陆生的政策参考,进一步为两岸少子化的到来做好准备,积极吸引大陆未来各行各业的领导者与大学生来台学习研究、与交流合作。

适时检讨、调整政策

两岸学术交流建立在台海关系,尤其涉及大学生交流这部份,表面上呈稳定成长,实际上深受双方当局政策所主导,包括政治与社会气候等。双方关系其实会受到不同政党政策取向与社会事件所影响。例如,台湾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阳花学运,即是影响两岸大学生交流观感与双方政策走向的例子。因此,如何掌握两岸重大社会事件对于两岸交流之可能影响,尤其针对近期发展与潜在冲击进行评估,将有助于双方正确解读社会冲击,减少政策误判之危机。此外,国内目前对于陆生之相关研究甚多,但因各自缺乏联系与统整,较难发挥一定之学术影响力;对于各大学招收陆生也缺少单一窗口,而出现各自为政情况。因此,实有必要建立两岸大学生相关资料库与后设研究。例如:今(二○一五)年台湾各大学研究所录取陆生人数虽较往年提高,但来自国内大学(私校为主)培养的毕业生占三分之一,与前三年多以二一一、九八五大陆高校学生的素质将有所差异,是否代表报考台湾研究所的陆生人数及素质呈现下降趋势?据报载,今年国内若干顶尖大学预备录取的正取陆生,大多放弃来台就读,结果录取的多属备取陆生。换言之,国内顶尖大学在招收大陆一流高中生上仍有努力空间。也有陆生观察,认为来台前两年陆生(不论是大学部或研究所)程度最好。当台湾高教口碑与相关政策逐渐在大陆传开后,对台的新鲜感与神秘感逐渐消失,甚至能较务实看待来台读取学位一事后,是否会对来台念学位意愿有所影响,则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最后,对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或招收陆生的「三限六不」等政策,在实施四年以来,有不少地方已经不符时代需求,亟需重新检讨与调整。尤其在明年「一○五台湾高教少子化大限」即将来临之际,必须及早检讨陆生政策,进行全面的陆生调查,重新检视招收陆生的上位概念与实施目的。在现有招收政策与诱因不足情况下,台湾教育机关与各大学必须及早研拟因应对策。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