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亲近海洋、认识海洋、善待海洋─海洋科技博物馆巡礼◆文/李念殊《交流杂志104年10月号第143期(历史资料)》

台湾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岛国家,就常理而言,身居这方土地的子民应该对海洋有基本的认识与亲近的态度,但或许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忽视,使得一般人除了在海滩戏水玩乐,到海洋生物博物馆赏鱼观豚外,几乎都对海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颇为陌生,以致「望洋兴叹」,甚至「畏水如虎」!例如,有多少人知道台湾一千两百公里海岸线的潮汐与海浪交互作用为何?又有多少人知道从赤道往北的暖流-「黑潮」,在台湾附近行进的速度大约是人在陆上行走的速度,当它经过台湾南部时在海底形成涌升流,可将底层的营养盐带到表面,使得大量的鱼群聚集,养活渔家无数?反观同样是海岛国家的纽西兰等国家,海洋教育早就是正规教育的一环,不仅从小透过教育培养亲近海洋的心态,许多中小学课程还会安排水上活动,包括认识海洋、海上求生、帆船操作等。

再从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来看,海权论的倡导者马汉(AlfredThayer Mahan)曾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台湾虽非海上强权,却控制了东亚最重要的海道及海峡,也扮演影响区域安全的关键性角色。可惜的是,台湾从明郑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后三十年间,长达近三百五十年的政权移转,却几乎都以陆权思想为主,既未建立向海洋发展的传统,也欠缺长远的海洋战略。因此,对于海洋,过去往往只重于软性的海洋开发及海洋休闲,有关海洋探勘、海洋科学、海洋教育、海洋资源等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从台湾过去以海洋科教为主题的展馆长期付之阙如,即可见一斑。

台湾首座海洋科技博物馆海味十足


有鉴于此,行政院于一九七九年订颁十二项建设蓝图,将海洋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海科馆」)列入中央文化设施项目之一,借以提升民众海洋科学知识及海洋国际观。但从规划、考察、选址、土地取得、场馆设计,甚至分区开馆,仍历经了三十余年漫长的种种难题与挑战,直到二○一四年一月二十六日,台湾首座兼具展示、教育、研究、搜藏、休闲娱乐功能的海科馆,才正式挂牌并对外开放服务。

海科馆坐落于基隆八斗子地区,西邻八斗子、碧砂渔港、东接东北角海岸风景特定区,与九份、金瓜石风景区及瑞芳平溪风景区相去不远,可说是位于「大东北角风景带」的核心枢纽。该馆建馆及园区基地广达四十八公顷,依山傍海,视野清朗,除了意在唤起民众面对海洋的初心,更以传达永续海洋的理念为使命,尤其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各场馆的建筑特色更彰显出「海洋」的性格。

海科馆目前主建筑包括主题馆、区域探索馆及海洋剧场,由于前身是日据时代兴建的北部火力发电厂,当初建筑师林洲民率领的建筑团队为了要设计一座能够诠释海洋精神,且属于台湾特有的海洋科技博物馆,在长达八年的筹建过程中, 其设计构想与社区居民和政府机关的磨合, 就好比是一场《易经》中所谓「火水未济」到「水火既济」 的旅程。

最后, 建筑团队巧妙运用火力发电厂存留的钢骨结构,又处处融合海洋元素,让海科馆从外部环境到室内展览,彷佛是一座置身海洋的博物馆。例如海洋剧场是以台湾常见的抿石建材,透过设计造型搭配深浅变化层次的颜色,组成特殊鱼鳞板的造型;主题馆的洋流流动造型与区域探索馆的岩石外观互为犄角,则突显出海洋礁石的设计概念,而观众就如海鱼悠游穿梭其间,为各幢建筑与园区带来蓬勃的生命与活力。

主题馆新旧相融丰富多元


主题馆主要由废弃的发电厂改建与扩建而成,其中保留了一部分钢骨,包覆以海洋般的氛围与感观,呈现出新旧相融、刚柔并济的特色。大厅内还有两座昔日用来储存未燃煤矿的漏煤槽,采原址重建的方式由天花板垂直而下,融合成为展览空间;进入大厅后的空间设计以巡航的概念为主,参观者在穿过长达一三五公尺、高三十公尺的海洋流动展示长廊后,可连接由西到东各展示厅,既高且深的空间则让参观者宛若身处深海之境,而长廊所采用大片玻璃帷幕墙,当阳光穿透洒在带有鱼形镶嵌的石英砖地板上,光影的移动更使鱼形镶嵌有如鱼儿在海中嬉游一般悠游自在。

主题馆共有儿童厅、船舶与海洋工程厅、深海展示厅、海洋科学厅、深海影像厅、海洋环境厅、水产厅、海洋文化厅等八个常设厅,以不同角度介绍各种海洋相关知识,让民众认识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其中还有诸多设施是采互动模式进行,借由互动、语音影像及模拟生态,虚拟海洋情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为静态的展厅增色不少。

海洋剧场层次堆叠如浪卷岸


海洋剧场是基隆第一座IMAX电影院,可同时容纳三百人观赏,播放与海洋科学、教育相关的影片为主,透过先进的3D技术、高拟真的音响设备,提供观众身历其境的临场感。除了从进场到出场,借侧光环境与蓝色调,搭配大厅上方的水母造形灯,营造海洋情境。建筑的整体外观也沿用海浪的意象,以一波波海浪卷起的姿态,做为剧场挑高空间的堆叠,外墙抿石子所展现的白、灰、黑各色层次,犹如浅浪和缓有致的律动,无论晴雨都能保留该有的风情,建筑师认为这是属于雨天和雨季的建筑,是属于基隆的海洋建筑。剧场内,蓝色气泡式的圆光点缀在漆黑的墙上,让亲子共赏的电影空间,增添不少温暖且活泼的氛围。

区域探索馆展现在地生活特色


区域探索馆是比主题馆更接近海洋, 也是最先试营运开放的场馆。它的全貌, 犹如一艘静谧停息的巨大船舶, 俯瞰八斗子渔港挨身相连的渔船,形成自然的地景。可以说,从砌下第一块砖开始, 海科馆的园区与建筑就不是独立的存在, 而是要与八斗子渔港连成一片完整的风景, 这也是建筑师与当地居民不断沟通所希望呈现的意象。如果说海科馆是属于八斗子社区营造的一环,或许也不为过。

区域探索馆的空间配置,是以展示八斗子自然景观、人文及产业特色为主轴,二楼有一大面观景窗,可望向八斗子渔港出海处,每当黄昏时刻,就看到返港与出港的渔船交错而行,以及渔船装卸鱼货的繁忙景象,犹如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三楼展厅则陈列八斗子地区传统的钓鱼器材,以及真实大小的拟真渔民,并搭配多媒体,向游客诉说属于八斗子的渔村生活,以如实般的在地缩影,和居民的生活记忆产生共鸣。

场馆周边休憩步行两相宜


观赏完前述的几个主要场馆后,游客还可到海科馆周边的滨海休闲公园看海休憩,或是到潮境公园探访西太平洋的黑潮与亲潮海水混合处的洄游鱼群,或到八斗子公园来一趟亲子同乐之行,观赏如鬼斧神工般的海岸变迁地形。周遭还有六○、八○及一○一高地,都是难得的「赏海秘境」。

此外,海科馆为了善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依照资源属性及主题特色规划出海岸地质、滨海潮间、地景变迁、自然生态、区域探索与容轩园区等六条路线,并在各路线规划自导式解说牌。步行其间,既可品察历经数万年的地质变化景观、海风与山脉遮蔽交互作用下的特殊林相、潮间带一吐一吸的海洋脉动,更可循著容轩园区路线穿行榕树盘根错节交织出的绿色隧道。让海的滋味充满五脏六腑,对于都会中人,绝对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善待海洋 永续台湾


或许有人认为,海洋如此浩瀚,资源如此丰盛,是一个「无尽藏」的天然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这个天然宝库早已受到人类自私无理的戕害,伤痕累累。例如,鱼类被肆无忌惮的捕捞,使海洋生态惨遭破坏;废水大量排入海中,珊瑚为之白化。台湾被海洋环护、受海洋喂养,如果恣意糟蹋海洋资源,未来必将遭受海洋的反扑,唯有顺应海洋脉动的节律,呵护海洋生态的平衡,才能与之永续共存。

如今,海科馆正以建筑之美与丰富多元的展场,邀请您一起亲近海洋、认识海洋、善待海洋,身为海岛子民岂能错过?当然,无论您是坐车或是搭乘台铁深澳线到海科馆,请别忘了买一支源自北部火力发电厂时代的「北火冰棒」,它的水果香将启动您的味蕾,为您带来一趟难忘的海科之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