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当维持现状成为全民共识《交流杂志104年12月号第144期(历史资料)》

继二十二年前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与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长于新加坡历史性一握后,十一月七日,于同样的地点,迎来了两岸的另一个历史机遇︱两岸领导人的正式会面。

这个会面,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奠基于过去七年二十三项协议所建立的两岸和平架构;此次会面,并非为见而见,而是为了巩固两岸关系既有的成果,并为两岸关系的未来,立下先例。

马习会,这个占据全球各大媒体版面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的意义,并不止于两岸领导人的会面而已。就国际政治而言,它代表著两个互不承认主权的政治实体(political entity),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领袖仍有会面的可能;对东亚区域来说,它也意味著,我国东亚区域和平缔造者的角色绝非浪得虚名。

从双方领导人的公开致词中不难看出,所谓「共同的政治基础」,事实上就是「九二共识」。早在今年十月,马总统在国庆讲话上便反复强调「九二共识」对维持两岸现状的重要性,十一月的马习会则确认这个共识非我方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货真价实的「两岸共识」。

什么是现状?现状就是,每周有近九百班的两岸航班往返飞越台湾海峡;现状就是,台湾校园中到处可看到陆生与本地学生相互切磋学习;现状就是,台商赴陆投资有更多的保障;现状就是,陆客带来巨额的消费钱潮;现状就是,年轻人只要有心,两岸都是他和她伸展的大舞台。

本期主题「两岸跨境移动」,就是为读者介绍两岸的二十三项协议、两个共识、三个共同意见所建构出来的「现状」。人流、物流、金流的自由跨境移动本是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但在二○○八年以前的两岸,却被关税、法规等种种障碍所限制,使大陆成为台湾向世界开放的一块失落的拼图。二○○八年以后,透过两岸协议的签署,双方才逐步移除障碍,朝国父「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的理想迈进。当两岸跨境的流动便捷了,两岸人民心理藩篱的消除,也就不远了。本期交流副刊登出的两篇陆生文章,正是最佳的写照。

大陆的市场向世界及台湾广开大门,不仅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以现实主义取向闻名的英国,积极与其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也使台湾得以有机会参与大陆的重大经济计划。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端出的「十三五规划」,让人一窥未来五年大陆的经济规划蓝图,而「创新」、「开放」,无疑是其中的关键成分。

在这波创新浪潮下,拥有丰沛创新人才的台湾,在两岸文创产业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台湾女孩乔琬珊将社会企业当文创事业经营,以文化创意提高牦牛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将部分营收回馈西藏地区的发展;国立故宫博物院经过九十年来的蜕变,也加入文创的行列,开发许多令陆客爱不释手的文创商品。然而,诚如本期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邱正生理事长所言,台湾的文创产业进军大陆,仍面临著资本规模过小、市场准入受限、智慧财产权保护不足等困境,有赖两岸齐心克服。

两岸现状的维持,很大程度是奠基在两岸的善意互动中。夏张二会上,两岸事务首长良性互动,也创造了两岸领导人于第三地会面的契机。马习会成真,可说是两岸的善意及互信累积到一定能量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陆委会历次民调显示,支持两岸维持现状者始终占多数,殊不知,两岸信任基础一旦破坏,现状便难以维持。在享受两岸现状所带来的美好果实时,请别忘了继续耕耘与滋养两岸互信的土壤。

十一月七日两岸领导人的世纪之握,将烙印在两岸交流的历史上发光发亮。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