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商转型的机会与挑战◆文/张弘远(致理科技大学国贸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4年12月号第144期(历史资料)》

近来大陆华东、华南等地的台商投资出现衰退的趋势,例如广东东莞等地部分台商因为无法继续经营而陆续采取结束营业或撤资,根据东莞台商协会的观察,目前有意结束营业或转进投资的台商家数大概是现有厂商的三分之一左右。无独有偶,同样在华南地区的许多外商企业如微软诺基亚的东莞厂、松下企业、小林制药等,也陆续宣布将把部分或全部生产线撤离大陆。

如何理解这一波外资企业的撤离行动?多数意见认为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陆整体经营环境恶化,如:劳动成本上升、员工短缺、国际景气低迷等因素所导致。此外,先进国家市场需求衰退、后进国家生产出口减少等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低迷,也让相关企业无法乐观的面对未来。

大陆经营环境近几年的转变

大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其经济快速成长与出口部门的优异表现,让其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与世界的工厂。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条件与生产型态的变迁,其中直接回馈在经济部门的影响便是劳动价格水准与社会福利成本的增加,这样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却也成为现阶段许多台商必须要设法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大陆目前经济成长减速,为此导致其国内制造部门经营压力倍增,面对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持续衰退,大陆当局开始提出相关对策,例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自由贸易区试点」等相关计划,期望能够维持成长并保留产业元气。然而,相关政策除了想要刺激经济成长,其也肩负著推动大陆产业结构的转型的任务,如此一来,这对于传统制造部门,尤其是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出口制造业部门必然会造成压力,而这个发展趋势对台商也产生冲击。由于多数台商所属之产业种类多为急需升级的生产项目,自然也让其面对来自大陆官方要求汰旧换新的压力。

此外,大陆当局为了强化税收、整顿财政,近年来也针对企业税赋、政策优惠等面向屡屡提出新的政策规范,例如之前针对政策优惠内容与执行所提出的「六十二」号文件便对台商经营圈产生巨大冲击,其后虽借助台商协会等组织的积极沟通而暂缓执行,但类似的政策讯号却已然让台商有所警惕,大陆已经不再是外商投资的天堂。

于此同时,大陆也积极推动内需市场的发展,这个作法相当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但是,服务业对于劳动的需求极高,这也间接造成制造业的劳动需求受到排挤。同时,服务业的工作型态对于青壮劳动人口具有高度吸引力,自然也对于制造业用工条件与环境带来压力。

最后,当大陆当局揭橥「中国梦」之后,为了要让整体社会按照预定时间达到全面小康的阶段,让全体民众体会社会主义发展的先进性,大陆当局开始积极完善各项社会福利措施。例如对于最低工资的要求,根据大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仅仅在二○一四年便有十九个地区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在一四‧一%;此外,大陆也在积极完善劳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畴,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陆续推出,也让台湾企业经营成本迅速增加。面对大陆投资环境条件的改变,台商开始思考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台商的因应

其实早在二○一二年七月,便有媒体针对台商经营困境进行深入调查,当时台商面对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出口退税减少、基本薪资调整等相关政策已经开始有所警惕,特别是来自于地方政府「腾笼换鸟」的产业规划企图,更让其忧心过往美好的经营时光不再。为了思患预防,许多台商陆续采取了因应的策略作为。

首先,进行转型规划。以往台商多属出口贸易的制造业型态,然而随著海外市场需求减少,大陆生产成本增加,后进国家的快速追赶,台商开始慢慢转向进口销售的产业型态,透过开发内需市场的作法来增加大陆市场的利润贡献。许多台商表示,开发大陆内需市场虽然有其难度,但却是必须要戮力以赴的目标。

其次,进行业态调整。许多台商在大陆经营多年,虽然事业已有基础,但面对全球贸易变迁所带来的压力,也有转投资至服务业的规划,例如从事连锁餐饮、物流运筹或卖场通路等,而最近跨境电商的议题,也迅速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

最后,开始思考转进。由于东南亚、中南半岛等地正陆续进行经济开放,对于外资也提出许多优惠措施,因而若干台商思考如何运用此一契机作为延续经营的可能,特别是邻近的越南、柬埔寨亦锁定台资企业而进行新一波的招商动作,这个变化让台商改变其投资布局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台商的机遇与挑战

当台商开始思虑转型后,无论其选择那一个方案,首先必须面对的便是转换自身在供应链的原有位置。近年来台商供应链「在地化」的现象已经出现,许多陆资企业开始接手生产环节,若仔细分析这一波的趋势,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台商对于陆企的需求,使得许多大陆企业成为台商的分包厂商,由于创业动机旺盛与经营企图强烈,陆企快速成长而取代原有台商位置。

其次,由于台商若干经营者对于未来职涯规划的设定,因而转让经营权或所有权,结束原先供应商的关系,这也提供了陆资企业替代的机会。

若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大陆企业切入产业供应链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要素驱动下的自然结果。随著大陆生产要素价格的增加,过往以劳力密集为主的生产型态也面临改变,为了生存,陆资企业必须要从成本或品质方面来强化竞争能力,因而也造成其与台商出现竞合的关系。

台商面对经营环境改变、外在市场需求衰退、陆资企业竞争等不利因素,当然会感到压力。但相对而言,这同样也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例如部分台商开始转型成为资产租赁或金融创投等型态的企业,协助大陆企业强化体质,抑或发挥经验优势成为协助策略制定或提供管理智慧的企业,这些转型的策略都是厂商在认清当前大陆产业发展的现实后,勇于切入其附加价值较高的位置,来重新设定经营模式的创新作法。

此外,随著马习会的顺利结束,两岸高层领导人见面所创造的互动气氛,或将有助于创造新的利多,倘若延宕许久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货品贸易协议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又或是台湾加入RCEP与TPP等区域经贸整合的设想可能获得新的进程,两岸经贸互动的态势又将会是柳暗花明。

倘若上述贸易协定能够因为两岸关系的新形势而有所改变,那么对于目前苦于经营环境恶化的台商而言,必然能够因此而获得脱困的正面助益。

利用外部资源协助转型

面对大陆经营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当大陆总体经济开始从出口导向转为进口替代的时期,过往以出口制造为主的台湾厂商也需要对此提出因应之道,台商要进行策略调整与强化经营体质才能维持生存。然而除了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研发与品牌行销等政策之外,过往台商互相帮衬、彼此协力的网络经济型态是否也能再次产生助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台商协会等商业联谊组织在过往扮演了与大陆官方互动沟通的良好角色,面对台商转型或转进,笔者以为类似的组织功能依然有其意义,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必要的协助。

其次,建立在信任基础的协力网络是否能够继续运行抑或是复制到其他经营环境?这关系到台湾产业弹性优势的保存与发扬,对此台商应当减少单打独斗的经营心态,透过资讯分享、技术交流、市场共创的方式来经营新的市场环境。
最后,过去台商前往大陆甚少获益于我方政策资源的挹注,然而随著东亚区域经济型态的转变,政府积极加入区域经贸整合,协助厂商获得更好的营运优势,也成为协助台商转型的重要助力。

倘若能够保留台商元气,协助其深化经营优势,扩大海外产业布局,以台商过往的优异表现,我们对其将来发展其实并不需要太过忧心。若能运用台湾产业能量与海外台商相互连结,支持其转型转进,或许能够为台湾总体经济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