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跨境学生 感知异文化的先行者◆文/宁鸣生《交流杂志104年12月号第14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刚刚落幕的马习会,成为马总统任期结束前最大高潮,而「陆生来台」和「采认大陆学历」,无疑是马政府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一般相信,无论是大陆台生或是台湾陆生,这一股「两岸跨境」的趋势,不会随著明年大选结果而结束。
现状:人数渐增 校系有偏好
马政府的两岸教育政策包括:二○一○年九月采认大陆学历;二○一一年招收大陆学位生;二○一三年招收大陆专科学生来台读二技等。前者让台湾学生敢于赴大陆留学,后两者让陆生成为台湾境外生的重要组成内容。
陆生逐渐青睐人文领域
二○一一年「陆生元年」,台湾招了九百多名陆生,之后随著招生技术改善、招生规模放宽,今(二○一五)年陆生(包括学硕博、二技)共招到三二三八人,人数创五年来新高。这还只是学位生,如果加上每年三万人次的短期研修生/交换生,台湾大专校院内可以说到处都遇得到陆生。
学校方面,陆生的喜好和台湾学生其实并无二致,国立大学仍以台政成清交为主,私立大学则是几所老牌私校占了大多数;另外陆生在国立大学较多读硕博士学位,在私立大学较多读大学部,这主要是因为政策限制。
陆生喜爱的科系,五年前以财务金融、大众传播、企业管理等为主,近几年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也不少,包括艺术、中文、设计、政治、社会等。
我方对大陆台生掌握不足
回到大陆台生方面。因为台湾学生赴大陆读书用的不是留学签证,如果大陆官方不公布,我方难以掌握每年有多少台生赴对岸读书,以及读哪些校系、是否是正式学籍等。但保守估计,过去十多年赴陆读书的台湾学生应该不少于两、三万。
选校方面,台生在大陆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且多是985、211工程大学,近几年也有一部分学生往内陆城市武汉发展。
过去台湾学生有近半赴大陆读书是读中医,其次是工商管理、政法等科系;二○一○年后因为台湾不采认大陆医事学历,近年赴陆读医人数显著减少。
待遇:两岸制度难类比
大陆台生与在台陆生的待遇,又可分为学费、奖学金、工读、转学转系规定及健保等几个部分。
学费
我方教育部规定,陆生来台学费不低于私立大学,亦即约国立大学的两倍;若有加收学分费(例如硕博士生选修大学部课程,或学士生选修教育学程),则每个学分费最少是私校的一‧五倍。依此估算,陆生一学期学费平均约台币五万元,一年就是十万。
至于大陆台生,过去大陆收费是比照外籍生,约本地生的三、四倍以上;二○○六年起,大陆对台生比照本地生收费,而大陆大学学费并不贵,除了金融、艺术、电脑类或部分医学系可能会稍贵一点,但一般说来一年约五千元人民币,即台币二万五,是台湾国立大学的一半,私立大学的四分之一。
学费政策是两岸教育交流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即台湾对陆生收费贵,大陆对台生收费便宜。当然,这种差异是基于双方政府的政治考量。
奖学金
台湾陆生政策「三限六不」已经规定,陆生不能拿政府奖学金。这使得各校必须想办法向企业募款,或从校务基金中拨一部分出来,编列陆生奖学金。目前的陆生奖学金实施方式,各校很不一样,有的是入学奖学金,有的是学业奖学金,例如辅仁大学「优秀陆生奖学金」,学士生每学期三到六万台币,硕博士生每学期六到十二万台币,每年名额是当年陆生人数的五到一○%。一般说来私校(尤其是几所招生不恶的老牌私校)会比国立大学积极设立陆生奖学金。
大陆台生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台湾学生在大陆有专属的国家奖学金,名称就叫做「台湾学生奖学金」,金额是三千到九千元人民币不等,比大陆本地学生的国家奖学金还要高;而且「台湾学生奖学金」顾名思义由台湾学生「独得」,不用跟港澳侨生挤,可说是「超居民待遇」。
不过别以为「台湾学生奖学金」很好拿。据台生表示,每年仅有二○%台生可以拿到「台湾学生奖学金」,也是蛮竞争的。
另外大陆宝钢集团还有「宝钢奖学金」,专给港澳台学生,金额高达一到二万元人民币,但只给几个特定的985工程大学,且人数少,全大陆每年仅一二五个名额,台生还要跟港澳学生竞争。
转学转系规定
台湾只有大学部学生可以转学、转系。根据教育部规定,有陆生缺额的学校,才能转入陆生,目前只有树德科大、世新、实践等几所大学有办陆生转学考(有的只需要书面申请);国立大学方面,由于去年起可以招收大学部陆生,每校五人,名额很珍贵,所以台大本学期开始接受陆生转入,但仅限于有陆生缺额的科系。
至于大陆台生则少有听过转学转系的例子,因为台生在大陆本来就是「特别身分」、「保障名额」,已经转入就不能任意转出。事实上大陆本地生也是这两年才比较容易转学、转系,过去如果读到不喜欢的科系,根本没有转寰空间,「直接去重考比较快。」
健保&医保
台湾陆生不能像外籍生、港澳侨生一样纳入全民健保,只能买商业保险,一直让陆生很「怨叹」,因此过去蓝营一直努力修法。去年十月立法院卫生环境委员会初审《全民健康保险法》修正草案,国民党立委封杀民进党版本「陆生、外籍生全额自付保费」的修正案,法案维持现状,未来「陆生纳保」一案三读通过后,陆生只要自付六成(每月七四九元),政府补助四成(每月五百元)。
大陆台生的医保,二○一三年十月大陆国台办已宣布所有大陆台生都可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大陆给台生的医保是最阳春的医保险种,和台湾的「全民健保」有很大本质差异。
第一,「城镇居民医保」是只给老弱残独和学生的,这类人没有经济能力,只能负担最便宜的保险;第二,因为便宜,「城镇居民医保」只有生大病时才能给付,且还有「起付标准」(俗称门槛费),每次医疗费用没超过门槛的(通常约六百至八百元人民币)请自付;第三,「城镇居民医保」规定参保居民必须先选定一家级别较低的医院做为首诊医院,这家医院看不好了,才能去级别较高的医院看诊。
所以说,「城镇居民医保」立意虽好,但实质效果不大,因此它也没有规定强制参保,大陆很多大学甚至还建议学生参加商业保险。
陆惠台政策 有政治考量
之所以比较详尽地解释两岸健保和医保差异,是希望读者理解:两岸社会文化、人口组成、行政制度等都很不一样,比较政策之前必须先理解政策内容,以及这个政策是否有可比性;若未经过全面评估就说「某某制度陆生不如台生/台生不如陆生」,是很不公平的。
此外,大陆惠台政策正如同我方政府不敢偏颇陆生一样,都有其政治考量,这也是「不可比」的。
「认同」谈不上,「认知」待重建
台湾媒体讲到「陆生如何如何」时,往往把「陆生」当作一个没有差异的整体,却忽略「陆生」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来自不同省籍、家庭,具有不同的性别、年龄、求学经历、政治立场、价值观等;此外,短期交换生和长期学位生,大学部学生和硕博士生,其来台动机、反思能力、理解事务的框架等也不一样。
陆生多元 不应给框架
再者,陆生来台时间尚短,最多不过四年,若要谈他们对两岸的「认同」,其实还太早;更何况「认同」本身是一种动态概念,会随著客观形势和主观感受的不同而改变。因此与其谈「认同」,不如先了解陆生如何「认知」台湾,以及这个认知的转变轨迹。
不少陆生提到,来台之前对台湾的认识主要来自教科书上的阿里山和日月潭美景,以及新闻媒体上的立法院乱象;来到台湾后,许多人对「甚么都卖、甚么都不奇怪」的便利商店、捷运手扶梯靠右站以及让座文化印象深刻。
来台时间较长、初期热劲过了之后,部分陆生会开始反思并批判台湾的「小确幸」、「民主到过了头」等现象;有的陆生参与台湾社会运动、深入田野调查,有的陆生回大陆开独立书店。可以说,陆生们还在动态地形塑并实践其认知。
陆生对台湾的认知多半是比较个人式的,这或可理解为:会来台读书的陆生,对于台湾或说对于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带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政治意识型态的光谱上,也是比较温和的。
新旧台生 政治认同有别
大陆台生的分析方式则有些不同。「台生赴大陆」不是新生事物,一九九○年代有大陆台商开始,台商子女就是大陆台生的主要成员,而且从「在陆时间」及「父母政治态度」来分析,台商子女若未来倾向回台,则较高比例有多元认同,即「政治上认同自己是台湾人,文化上不否认自己是中国人」;在大陆待的时间比在台湾还长的台商子女,或是在台湾承认大陆学历之前就去大陆读书的老台生,在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则比较偏向大中国主义。
二○一一年之后,也就是台湾承认大陆学历之后赴大陆读书的台生,则较多经济考量,也较务实,他们大多是冲著大陆市场而去,其政治/文化认同较中性,对台湾未来较悲观。
综合来说,无论是大陆台生或是台湾陆生,对对岸的认知和认同都在往「中间道路」靠拢。用平等的、甚至同情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彼此,这其实也是「跨境」必然带来的文化冲击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