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解读总统国庆文告─从九二共识谈起◆文/左正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4年12月号第144期(历史资料)》

今(二○一五)年国庆日谈话,马总统再度重申九二共识对维持台海现状的重要性,并将「九二共识」称两岸共识,「维持台海现状」称台湾共识。马总统提到八成民意支持维持现状,而九二共识又是维持现状的基础,因此,以九二共识为代表的两岸共识应可获得多数民意支持。然而,八年来仍有相当比率民众对九二共识抱持疑虑。根据今年七月台湾指标民调的调查,百分之五十九的受访者认为明年选出的新政府,应与对岸协商新主张,以取代九二共识。姑且撇开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的疑问(该公司于今年四月以不同问法,发现百分之四十六认有必要维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与维持现状的关系,的确值得深思。

九二共识的内涵

两岸关系自二○○八年来的快速发展,是马总统八年任内的重要成就,其基础则是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即「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的定位。早在二○○七年竞选期间,马总统即提出两岸依一中各表达成「互不否认对方」的法律定位。所谓互不否认,乃基于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主权包含中国大陆,但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尽管双方基于各自宪法,无法承认对方主权,但是在「一中各表」之下,双方有各自解释空间,只要双方先做到治权的互不否认(mutual nondenial),就能搁置主权争议,共同解决更迫切及有实际意义的议题。更进一步说,治权互不否认就是对于两岸分属于不同管辖权的认知与尊重,这也是两岸关系要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础。

九二共识的贡献

「九二共识」最重要的贡献,是带来八年以和平为基调的两岸关系,巩固马总统所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和平现状,并带来显著的和平红利。二○○八年五月,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率团赴北京,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展开两岸执政党会谈后,隔日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随即联系复谈事项,从此展开两岸之间大交流与大合作的时代。具体来说,二○○八年以来的和平红利可分为两岸之间和国际之间两种。前者为两岸两会协商和协议的结果,后者则依赖双方通过各种管道交换意见而达成的默契,以下分别说明之。

两岸间的和平红利

两岸之间的和平红利,首推两岸直航。今天很难想像,在二○○八年前,国人前往大陆要从香港转机,往往一整天都耗在转机过程。二○○八年七月两岸通航后,两岸航班快速增加,目前一周有超过八百架航班。通航直接受惠的是往来两岸的商务客、观光客和国籍航空公司,台北与北京上海形成一日生活圈。影响所及,来自国外观光客快速增加,从二○○八年的三八○万人次到二○一四年的九九○万。与此相关的,则是陆客来台。二○○八年七月开放陆客组团来台,二○一一年开放陆客来台自由行,来台陆客从二○○八年的三十二万,成长到二○一四年的三九八万,成长超过十倍。

两岸间的另一项和平红利,则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两岸自二○○九年开始磋商经济合作协议,到二○一○年六月正式签署。由于涉及复杂的产业利益,两岸内部都有一定阻力,最后阶段大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对台让利,谈判获得突破,台湾民意逐渐转向支持,ECFA顺利完成签署。ECFA签署后,两岸设立由政府官员组成的经济合作委员会,进行后续协议谈判。ECFA的签署,为台湾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打开一条新路。在ECFA签署前,台湾所签的自由贸易协定仅限于和中美洲邦交国之间,占我国对外贸易比例约百分之零点二。透过ECFA早收清单,台湾对外贸易在自由贸易协定涵盖的比例提升到百分之六。

国际间的和平红利

国际间的和平红利,则分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和国际民航组织大会,以及外交休兵。第一,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一直是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重要政策目标,特别是东亚国家陆续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是政府的迫切任务。只是,受限于大陆的阻力,陈总统任内我国只和邦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ECFA签署后,我国立即与新加坡和纽西兰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双边研究,并于二○一三年完成签署。新纽两国非中华民国邦交国,新加坡为台湾大五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对外贸易比重为百分之四点八,因此二协议,将我国对外贸易受自由贸易协议保护之比例,再提升到百分之十。

其次,两岸间的和平氛围与默契,对政府参与国际组织和维系邦交国,也发挥关键的正面作用。一九九七年,我国首次公开争取以观察员身分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历经十二年的努力,终于在二○○九年初加入「国际卫生条例」(IHR),并于当年五月以观察员身分重返世界卫生大会,此后每年皆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二○一三年,我国并以特邀贵宾身分,出席国际民航组织大会。此外,马总统在首次就任总统的就职演说,公开呼吁两岸外交休兵。此后,在两岸默契之下邦交国争夺战暂时消失,到二○一三年甘比亚与中华民国断交之前,有四年维持零断交的纪录。对照过去,从一九七一年退出联合国后,几乎年年有邦交国断交,只有两次维持两年(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六∼一九八七)没有邦交国断交,有两次维持一年没有断交,而这一次的零断交,维持了四年。而且,甘比亚断交后,北京政府并未与甘比亚建交,也降低其他国家循甘比亚模式与中华民国断交。

民众的疑虑来源

既然九二共识所创造的和平现状与和平红利是如此显著,为什么还会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对九二共识抱持疑虑呢?这背后有三个重要因素。第一是认为两岸经贸往来拉开台湾贫富差距,导致台湾贫富差异悬殊。ECFA签署前,社会对ECFA的疑虑主要是对产业的冲击,虽然大陆的让利对提升台湾社会的接受程度有帮助,但贸易往来的社会冲击,始终是民众对两岸经贸协议的必考题,也是后来服贸争议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诚如前述,九二共识是两岸各项事务性协商的政治基础,它处理促进事务性协商,也让两岸透过事务性协商而缓解政治对抗。因此,即便对两岸经贸协商的成果,在国内或国际有不同看法,但对此一政治基础,所带来的和平现状,国际社会还是正面看待。

其次,对于九二共识和平红利的期望升高,导致民众对于现状益发不满。正是因为九二共识带来显著的和平红利,提升两岸政府与民间的期望,从而带来更大的挫折与不满。由于各项和平红利多数来自大陆的让步,提高大陆对两岸关系再提升的期盼。待马总统于二○一二年连任后,将目标瞄准政治谈判,希望提升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治谈判的基础。两岸同属一国的说法,就是当时大陆智库经常提到的建议。至于我方,则将目标瞄准于TPP和RCEP,希望凭藉两岸四年累积的互信,参与这两个超大型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一举突破台湾在自由贸易协定游戏中的困局。从事后来看,此二项目标都超过当时对方政府所能接受的范围。因期望而产生挫折,因挫折所生的后座力,带来两岸关系的停滞甚至后退,并升高台湾社会的不满与焦虑。

第三,九二共识的内涵,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其重要精神包含「中国」的概念。此二字在台湾,有一半人愿意与之共处,另一半人则恨之入骨。本来嘴上念念,有口无心,对务实的台湾人来说,不是不可能。但从解严以来,反对运动以本土化挑战外来政权,以台湾主权瓦解大中国主权的合法性,作为其动员能量。一九九○年代,经历李登辉总统时代的民主化与全面普选后,去中国化的社会工程,继续维持反对运动的社会动员能量。复以从一九九○年代到民进党执政第一任期间,大陆对台政策极为僵化,如此造就强大的反中社会基础。更为治丝益棼的,则是快速发展的两岸民间互动,让两岸人民从想像的敌对到近身的摩擦,生活习惯的差异与政经利益的冲突相互纠结,以及香港经验负面效应的扩散,在在强化台湾社会对「中国」概念的反抗。

九二共识带来和平 值得高度赞赏

两岸关系当前的困境非源自九二共识,而是两个社会逐渐和解与交融必经的过程,要推进此一过程,对造成两个社会彼此疏离和敌视的原因,必须诚实面对,并从源头解决。但也必须承认,作为世界唯二的冷战遗绪,加上两岸实力相差悬殊,两岸关系的任何突破都是不容易的。况且,若是能创造令所有人不满意但可接受的现状,现状一旦长久存在,也可能改变人们对未来的想像与期待。正因为如此,九二共识所带来的和平曙光,和过去八年所缔造的和平成果,不但值得高度赞赏,更应该继续发展。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