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英的战略意义和冲击效应◆文/吴东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美国暨欧洲所研究员兼所长)《交流杂志104年12月号第14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继出访俄罗斯、蒙古、韩国之后,十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再次专程访问英国。他此行受到欧洲舆论普遍的关注,英国更史无前例的高规格接待,除鸣放一○三响礼炮、接受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国宴款待、安排国会演说、在首相的乡村别墅安排中英版「庄园会」,卡麦隆首相(David Cameron)还罕见的声称「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佳伙伴」,宣告二○一五年是中英关系的「黄金年」,把习的来访定位在中英关系「黄金十年」的开端。
中英关系升温的背景
「金」或许为习近平访英的关键字。从中英关系开启黄「金」时代、习近平下榻白「金」汉宫、和女王共乘皇家「金」马车,至中英加强「金」融合作,经济合作成为驱动中英关系的主因。
大陆对欧投资以往偏重贸易与资源开发,如今则转向高技术制造与服务业。陆企对欧投资重点在德法英荷等国,意在取得先进技术、国际行销或全球品牌,金融或法律等知识密集的境外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小,但有逐渐增长趋势。大陆看中英国的是伦敦居于欧洲金融中心地位,如能把伦敦另类交易市场(AIM)视为跳板,即易于进军欧陆国家,逐渐扩大对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遑论有助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二○一四年北京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AIIB ),英国率先加入,赋予西方对AIIB抗衡布雷敦森林国际金融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想像空间。
中英经贸合作范围原本即广,主要集中在投资、金融、新能源、人文和基础建设等五大领域。随习近平访英的企业界人士,就不乏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的领袖,中英签署的许多合作协议,金融合作也是重中之重。
欧债危机爆发后,英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对欧洲以外地区与国家的关注甚于以往,经济利益主宰了唐宁街决策者的思维。英国财政大臣欧斯本(George Osborne)二○一○年六月首访大陆时称「英国需要中国带动其经济发展」,印证了英国巩固中英邦谊的急迫性。
英国是西方第一个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允许大陆投资境内核电厂与兴建机场的大国,卡麦隆(David Cameron)政府似乎想塑造其为大陆在欧洲的主要伙伴。大陆是英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英国则是大陆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二○一一年伦敦启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以来,英国已跨升为大陆在欧最大投资国,投资总额突破四百亿美元。
二○一三年十二月初,卡麦隆首次访问北京,促成陆方赋予英国八百亿人民币(约一二九亿美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注一)额度。英国原想抢先成为首个与大陆签署人民币清算协议(RMB ClearingAgreement)的欧盟成员,后因涉藏议题冲击,被德国捷足先登,英国迟至二○一四年三月底才与大陆签订人民币清算与结算备忘录。同年十月十四日,伦敦成功发行三十亿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成为大陆境外第一个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国家。
习近平访英的连锁效应
近两年来中英经贸关系突飞猛进,大陆成功投资多项英国大工程建设,李克强去年六月访英时,双边签署了总额达三百亿美元的三十余项合作协议。对伦敦而言,「一带一路」规划带给英国经济发展难见的机遇,习近平与英国签署五五○亿欧元的多项合作协议,既有助于活络英国经济,间接也提升了英国在欧盟的角色。中英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大幅超越过去,从伦敦的出租车至欣克利角核电厂(Hinlley point C),从投资英国高速铁路(中车集团投资五百亿英镑于英国第二条高铁HS2线)(注二)到水利公司,皆可见大规模的陆资进入英国,难免引起德法荷等欧盟传统经济强国的群起效应。习近平结束英国行程不久,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Willem-Alexander)伉俪、德国总理梅克尔女士(Angela Merkel)、法国总统欧兰德(François Hollande)随即争先恐后访问北京。
大陆「十三五(第十三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著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英关系热络自会带动中欧更紧密的商贸与高新技术合作。习近平访英期间,德法驻北京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与顾山(Maurice Gourdault-Montagne)联名投书《人民日报》,强调德法才是大陆的战略伙伴,宣称两国对北京的政策从未像今日那般紧密协调。两人声称,大陆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升级,德国的「工业四‧○计划」与法国的「未来产业战略」,广泛涵盖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对大陆产业技术升级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言下之意,德法愿意协助大陆产业升级,其效果远甚于中英合作。
德法大使投书虽未点名英国,言词中却处处与英国争锋,两人认为德法与大陆贸易额去年创两千亿欧元的纪录,是大陆与任何单一欧盟国家的四倍,暗喻德法才是中欧经贸的核心与主力。就现状来看,德国的「工业四‧○」、法国的「未来产业战略」已开始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相结合,目标是二十年内升级制造业。北京或许意识到,「中国制造2025」需要德法英等国的高新技术。习近平访英时,大陆商务部长高虎城就坦言,陆方希望英国留在欧盟内发挥积极作用,进而推动欧盟解禁高新技术产品对大陆出口,实际上也是对德法传递信号,敦促其与英国共同推动欧盟解禁对大陆输出高科技产品,策动欧盟早日与大陆签署双边投资协定,继而洽签自由贸易协定。
大陆未来对欧关系的重点或许置于落实「一带一路」的规划,希望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将其产能与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去年李克强访欧时表态,希望「一带一路」能与欧盟三一五○亿欧元的「容克(Jean-ClaudeJuncker)投资计划」进行对接。目前欧盟二十八国都提交了近两千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涵盖机场兴建、桥梁、道路工程等,大陆希望能成为参与「容克投资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备受英国媒体抨击的财政大臣欧斯本不久前访问新疆,就是希望利用大陆打造连接中欧二十一世纪丝绸之路,为英国争取乌鲁木齐或新疆地区的商机。最近英国又公开支持大陆依《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进一步深化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早完成中欧投资协定。
欧盟大国都想争取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也支持人民币加入IMF一篮子货币(SDR),英国更是首个被大陆授权境外发行人民币主权债券的国家,因此未来中英计画研究的「沪伦通」(上海与伦敦)、中欧洽签FTA或法兰克福与上海证券交易联动等倡议果真能实现,「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就会正式进入对接阶段。
中英(欧)关系的潜在变数
英国外交向来是现实主义的先驱,英国政客相对保守、务实又善于妥协,关键时刻的外交政策永远会站在符合自身利益的一方。十九世纪英国的殖民主义扩张、一八四○年代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一九三九年八月对德国纳粹入侵波兰的姑息政策、乃至一九四九年率先外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印证了英国政客重利忘义的人格特质。
卡麦隆首相主政之初,无视北京反对立场,坚持会见来访的达赖喇嘛,中英经济合作关系亦因双边政治对立而受冲击。不过,英国对涉藏议题的立场坚持不久,卡麦隆很快因为德法从大陆获取庞大的经贸利益而调整态度,二○一二年五月公开声称「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而与北京尽释前嫌。去年六月李克强访问伦敦,英国政府更罕见的安排会晤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习近平这次访问英国,对大陆向来持负面批评态度的伦敦《金融时报》社论竟然也改口认为,习近平此行「标帜了英国已根本上重新调整大国关系」。
中英或中欧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的差异甚大,众多议题的看法与立场难免分歧,北京长期主张双方必须维护相互尊重与和平对等原则,保持对话并求同存异。若基于经济互赖的共同利益基础,或许能持续关系热络的现状,但不表示英德法等欧洲国家放弃了对人权与价值观的坚持。二○一二年之前,中欧常因产品反倾销调查、人权纪录或涉藏议题而争锋相对,卡麦隆、梅克尔等欧盟领袖为接见达赖不惜对抗北京,若非希腊债务危机扩大与乌克兰冲突升温,德英法欧洲大国或许不致于对北京采取「叩头」策略。
中欧对政治价值观的差异,俨然是双边关系潜在的问题。北京似乎认知到欧盟政治统合的困难,只愿意与单一欧盟成员国接触,而无意和欧盟机构深交。这样的外交行为模式能持续多久,值得观察。
注一:合格机构投资者或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enminb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具有不同的额度,主要让海外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中国境内的金融工具,如证券、债券、基金、或一些金融衍生品。
注二:HS2线是英国政府二○一二年一月十日核准的高铁建设, 规划时速三六○公里,其中连接伦敦至伯明翰的第一阶段线计划二○一七年动工,预计二○二六年通车; 第二阶段线连接伯明翰至曼彻斯特与里兹,计划二○三三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