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另一次政党轮替—总统与立院选举后两岸关系的前瞻◆文/徐斯勤(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国内这次在二○一六年一月十六日总统与立法委员选举的结果,一方面固然使得国民党遭遇到一九四九年以来选举中的最大挫败,另一方面也使得民进党同时掌控了行政权与立法权。更重要的是,大选前后,许多影响两岸关系的不同因素和层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得两岸关系的长期走势,出现诸多不确定性。
影响两岸关系的多项因素
首先,两岸的经贸交流,今后是否能成为维系两岸连结与有利和平稳定的有效因素,在这次大选前后,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情况,而这也是导致此次选举结果的重要原因。从二○一四年九合一选举前开始,马英九总统的政府在经济表现方面,便被许多选民认为跟当初的承诺有明显距离。而中产阶级,尤其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感到其薪资跟物价比起来,比五年、十年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还下降。经济成长率的低迷和个人实质所得的衰退,是否完全来自于和大陆的经贸关系提升,其实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有待更为仔细的辨析。然而,马总统在二○○八年之所以当选,以及二○一二年大选中关于「九二共识」与台湾共识之争的关键,都在于国民党主张更积极的利用大陆带来的经济机会,提振台湾经济。所以,选民会将对于经济的不满,投射到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不满上,是很难避免的。 其次,在政治认同层面上,这次选举的过程、结果,及其背后的结构趋势,都与二○一二年的选举有某些明显差异。蔡英文主席此次在两岸关系上的政策基调,只谈维持现状而不谈「九二共识」,这与二○一二年选举时,她坚持台湾共识而不谈「九二共识」,被认为是导致当时败选的因素之一,两种不同时间点之间呈现出鲜明对照。此外,此次时代力量做为一个新兴的政党,初试啼声便在立院席次上有所斩获,而在政治光谱上实际是取代了台湾团结联盟的位置。这样的结果,和台湾社会整体的政治认同变化,基本上若合符节。国内的民调在瞭解民众政治认同时,是在问题中提供三个选项:你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还是两者都是,也就是双重认同。一直到二○○八年马总统上台以前,即使在二○○○年到二○○八年民进党执政时期,都是持双重认同者所占的相对比例最高(但并未超过百分之五十成为绝对多数)。反倒是马总统上台之后,从二○○八年开始,选第二个只是台湾人的比例开始超过第三个双重认同。而且在此之后,差距慢慢扩大。这个变化,基本上是代际变化带来的结果。新的一代距离中国这个概念越来越远,只认同台湾。这样的趋势,如果在两岸关系的整体格局不变,以及年轻一代接触的教育过程、社会化过程大体不变之下,应该会持续深化。
台湾的统独光谱倾向务实
在此同时,台湾社会整体对于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实际政策偏好,却未必如此。关于实际政策偏好的民调,问的是将来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关系走向什么方向,给出六个选项,最极端的是马上独立、马上统一,接下来是慢慢寻求独立,慢慢寻求统一,中间是永久保持现状以及目前暂时维持现状,以后看一看再决定。过去三十年来,这个民调是经常性的进行,而其结果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就是选中间两个选项,决定要维持现状的还是最多,而且是绝对多数。此种结果,跟关于政治认同在二○○八年之后的民调结果,存在著矛盾。一般来说,如果某人选择自己只认同是中国人,那么在第二个民调中应该比较偏向选择统一,如果选择只认同台湾,相对应该偏向选择独立,选择双重认同者可能比较偏向选择维持现状,这是比较合理的推论。但是二○○八年后认同部分开始发生交叉,只认同台湾的人是相对多数,越来越多,但在问第二种问题时,却仍然是选中间的最多,其间的不一致性,显示出至今为止,台湾民意在此问题上仍有其务实的一面。 第三,在国际因素方面,美国一方面在选举前后,都表现出对于两岸稳定的高度关注,保持和两岸高层的密切沟通。另一方面,对于总统当选人蔡英文主席不谈「九二共识」此一事实,从选前蔡主席亲访美国到目前为止,似乎并未公开表现出高度的不满。当然,美国的态度,与蔡主席选前到选后不断公开表示,不会在两岸关系上挑衅、不会制造意想不到的惊讶,息息相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与大陆在南海问题上对峙态势的升高,其影响不容小觑。在这个问题上,双方之间各有相对优势。在军事力量层面,大陆透过填海造岛,建设该地区的船舶港口与军机起降跑道后,大幅提升其军力投射的能量,几乎是将相关的东南亚国家与美国逼到了墙角,迫使美军在不诉诸实际武力冲突的前提下,借由进入大陆宣称的领海范围做为对抗行动。但是,在法理层面,菲律宾将其与大陆在南海的争议,提交海牙国际法庭仲裁,预定在二○一六年宣判,而大陆坚持国际仲裁不具拘束力,始终未出席国际法庭所举办的听证。大陆在南海问题上所持的「九段线」法理依据和立场,源自一九四七年中华民国政府所提出的「十一段线」主张。南海问题牵动著大陆重要的物质性国家利益,以及更深层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未来台北在国际压力下,放弃原来的法理主张,那么这给两岸关系带来的冲击,恐会大于台北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所产生的效应。如果综合以上所谈的国际因素,那么显然与二○○○年到二○○八年,美国基于反恐需求而和大陆保持一定合作关系的格局,有所差异。
攸关人民福祉议题为首要考量
第四,未来几年内,国民党本身的内在变化,也将对于北京的对台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国民党此次败选的主因之一,是其基本支持者的投票率较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过去八年来,国民党政府在经济议题以及其他多种不同议题上的绩效表现,造成社会内不同群体各自在其所关注特定议题上的不满。过去三、四年来,每当社会上有大型群众集会,表达在特定议题上对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时,参与的群众未必都是因为该次集会的特定议题而来,往往是各自标举其原来关注的议题而发声抗议。这个事实显示,未来任何政党执政,都要面对多种议题的挑战,以实际绩效来争取选民认同。未来如果民进党证明自己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目前各种引发民众不满的多种议题,那么它的版图将无可阻挡的持续扩大。但如果不是如此,那就完全不能排除往后选举中国民党仍有机会取得较高支持率。一般民众除了认同议题外,对攸关切身福祉的相关问题还是非常在乎。 然而,国民党本身能否在选民的政党认同和选择上,持续做为一个有意义的选项,不是只由民进党执政后的表现来决定,而是另外存在著国民党本身的问题。选后的国民党,如果仍然陷于内部的权力、派系之争,无法革故鼎新,在年轻世代选民眼中树立新的形象、提出新的愿景、让社会大众感到其重视青年的才干和意见,那么国内选民整体的基本盘将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向绿营倾斜。而这种持续倾斜的态势,必然会影响北京对两岸关系长期的预期,从而影响其对台政策的节奏和步调;如果北京预期台湾内部不再存在一个仍有可能执政,而在两岸政治关系上与北京仍有部分交集的主要政党,那么其整个政策设计,将面临全盘重新检讨的可能。
两岸存在多重挑战 有待克服
最后,到目前为止,台湾和大陆未来在内部的发展和稳定上,也都面临比过去更大的挑战。就台湾而言,仅举数端:经济低迷和产业长期无法有效转型—一个存在了将近二十年的问题—密切相关,政府的政策固然重要,但国际体系分工的结构性制约也有影响。少子化的台湾,面临比例愈来愈低的劳动者和纳税人,以及与日俱增的财政黑洞,但仍在持续扩大社会福利,而近年来的全球经验显示,选举民主和社福扩张的结合,其可持续性颇有问题。而能源政策,则面临降低成本、经济发展、节能减碳、避免核灾等多项彼此冲突的目标和考量。在因应各种难题上,相关政策所面对的选民,随著人口的世代交替,选民是愈来愈要求其所持的各种理念性和物质性利益都受到保障,但对于必须付出的成本和妥协,能接受的回旋空间却愈来愈小。 就大陆而言,国际间普遍预测其总体经济成长将持续下降,甚至硬著陆。而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强力整顿各级干部和官员,固然得到多数社会大众支持,但也使得党国体系内部的张力为之升高。影响所及,北京近一两年来的对外政策,显然已逐渐摆脱了所谓「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格局。美国学者谢淑丽(Susan L. Shirk)在「脆弱的超强」书中所描述大陆内政和外交的不对称,从胡温时代到习李时代,其程度是有增无减。总体来看,从冷战结束至今,台北和北京同时面临如此棘手的多重内部挑战,严格来说恐怕是不曾发生过。 综合上述分析,蔡英文主席在今年五二○就任总统后,短期内与过去陈水扁总统处理两岸关系的节奏和步调,应该有所不同,若是如此则两岸关系未必会出现重大变化。甚至,北京是否下决心要针对民进党政府不愿谈「九二共识」而施加惩罚性措施,也仍值得观察;无论是降低经贸或功能性交流,或继续压缩台北的国际空间,长期而言都未必有利于北京的反独促统目标。 然而,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应该认识到,这次选举呈现的意义,绝对不只是另一次政党轮替而已。本文以上所谈的五个层面,都与过去两次政党轮替时有明显的不同。当北京感到各种变化都使得其现有的对台政策作为,愈来愈无法实现其政策目标时,对台政策的调整,可能也就在长期的渐进过程中,不知不觉的酝酿发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