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在陆台商看选后-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还不够◆文/赖湘茹《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政党轮替,两岸交流走向新局,「民共」之间还在摸索,蔡英文的两岸论述备受关注,字字句句、一言一行都让台商绷紧神经。站在第一线,台商们深知大陆身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重要性,亦深谙两岸关系、不只关系到两岸;在大陆「一中原则」下,台商都在关注蔡英文能为台湾撑出多少空间。

「维持现状」还不够

对于两岸未来的经贸互动,在大陆逾二十年、现任上海台商协会会长李政宏形容,「当前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刻,完全没办法预测」。 尽管从蔡英文的背景来看,世贸谈判代表起家、曾任陆委会主委,拥有外交、经济、两岸经验,但李政宏观察,在蔡英文当选的中外记者会上,同时出现中华民国国旗与民进党党旗,「这是过去前所未见」,换言之,「很难按照以前的路径或蔡英文过去的背景来思考未来」。 一月十六日选举当日,总统当选人蔡英文先后在中外记者会及竞选总部用不小的篇幅来论述她的两岸政策立场,包括「维持现状」、「未来我处理两岸关系,会积极沟通,不挑衅,也不会有意外」、「将会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预测性、可持续的两岸关系」。 而后,蔡英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进一步阐述「维持现状」的关键四元素,包括: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以及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过去二十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台湾的民主原则以及普遍民意。 其实,自二○一四年年底地方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绿营执政可能性大增以来,「民共」双方不断隔空喊话探测底线。至去年十一月两岸领导人会晤前后,蔡英文表述「没有否认一九九二年两岸会谈历史」,陆方则表述「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嗅出双方开始寻求对话基础的可能。 蔡英文选后抛出的球,北京还没正式接招,外界多半认为,北京还在等今年五月二十日蔡英文的总统就职演说。但是,台商们显然对于「维持现状」一词感到著急。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表示,虽不认为蔡英文主政下的两岸关系会「倒退」,但在世界局势快速变动下,「如果只是维持现状,是不够的,进步的慢其实就是倒退」。 翟所领担忧的,更多是台湾当前面临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被边缘化的困局,「对于两岸谈判与区域经济整合,我们已经落后太多」;当前,前朝内阁进入「看守」,蔡英文也表明没有多数党组阁的空间,翟所领忧心忡忡表示,四个月的看守期,就是一年的三分之一,但是时机却不会再重来。 两岸协商,外界当前最关注的是货贸谈判及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货贸谈判在「中」韩FTA的压力下更显紧迫,且由于我方与韩国出口大陆的主力产品高度重叠,随著相关产品关税减让上路,我方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从蔡英文当前端出的政策来看,「拼经济」将是未来四年的施政主力。但是,对于两岸经贸前景,台商仍惴惴不安。参与区域经济整合,蔡英文数次提了美方主导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却未曾提过陆方主导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翟所领认为,蔡英文的「国际合作」,大陆应该要包含其中。

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

过去八年,国民党执政下的两岸经贸交流,屡被批评过度依赖大陆。数据显示,大陆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比重有四成在大陆,二至三成在东协国家。去年以来,台湾外销订单持续负成长,去年全年数据更创下金融海啸以来、近六年最大衰退幅度。其中,随著大陆红色供应链崛起,我对陆出口订单衰退问题日益显现。 蔡英文或许在摸索一条减少对大陆依赖、或者尝试绕开大陆因素的道路。但李政宏表示,若单只从数据来看,就说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这其实是缺乏国际视野的说法。他指出,自二○○八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经济陷入困顿,大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数据显示,在TPP当前的十二个成员国当中,在二○一四年,有八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大陆。换言之,台湾要加入TPP,首先要面临的不只是国内产业对于加入高标准、高门槛自贸协定是否已有充足共识、做好开放准备,在TPP采「共识决」的参与机制下,台湾加入必须寻求所有参与国的同意,大陆终究是台湾绕不开的大石。 李政宏表示,当各国拼了命与大陆政府打交道,看准的是大陆为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很可能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没有人能弃这个市场不顾。他也坦言, 确实,大陆陷入经济增长的缓慢平稳期,但即便是百分之六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仍名列前茅。 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必须分散风险,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台商要问的是,如果过去「过度依赖」大陆将成危机,那「分散风险」具体配套在哪里? 李政宏指出,观诸其他新兴市场,印度也展现了不输大陆的经济成长力道,但是,对于台商来说,相较大陆,印度的市场准入门槛更为复杂,包括相异性更大的文化背景。此外,「分散风险」,政府有没有具体评估,风险要分散到哪里?俄罗斯、巴西、印度还是东南亚?我们的利基、优势是在哪里?怎么去发展? 李政宏认为,就因为两岸问题不只关系两岸,更牵动美「中」、亚太区域,因此新政府更应该以更宏观、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两岸问题,「不应该让政治凌驾一切,失去宏观、精准的判断,这不是人民之福」。

红色资金来袭 是阻力也是助力

去年,大陆紫光集团入股台湾半导体产业,引起台湾产学界极大震撼,大陆经济崛起,已经不只是在陆台商面临「红色供应链」下的「断链」危机,现在陆方的主动性更强,「红色资金」来势凶猛,瞄准的,是台湾数十年打拼、积累起来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 台商多数认为,大陆资金来台投资是好事,但同时,适度管制也是必须,当前政府要做的,是找出产业发展的下一步,整合声音,擘划出一条具有策略性、可行性的发展道路。 台商坦言,大陆经济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包括严峻的外贸情势、股汇市剧烈波动、产能过剩等,但是,对岸当局也不乏中长期的策略布局,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五年一次的规划,台商要问的是,台湾未来数年的经济策略大方向在哪里? 李政宏表示,外资投资我国主力、具竞争力产业确实应该要慎重,但不能让政治超越一切。如果美国资金可以,为什么大陆不行?我们能够善用大陆的投资力量到什么地步、来进一步发展自身产业,为产业转型发展找到契机,「红色资金,是阻力,但也可以是助力」。 李政宏认为,大陆在经济转型过程要发展自己的供应链,这是趋势、也是已经摆在眼前的事实,台湾要找的,就是增加双方合作互补、减少竞争,「这些,都必须沟通、沟通、再沟通」,换言之,两岸政府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互信基础做为前提。他表示,过去数年两岸谈成二十三项协议也不是那么容易,中间经过多少折冲、进退,但重要的是,两岸的沟通绝对不能断。

不确定性 就代表有机会

近年,大陆大力推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著眼全球、天津针对东北亚、广东瞄准港澳及东南亚,而福建,很明显的就是对台。外界研判,大陆的意图很明显,将在未来数年大力把台湾的资金、人才、技术引入,发展福建。 身处福建自贸区三大片区之一、厦门台商协会会长陈信仲表示,当前两岸确实处于不确定的氛围,不过陆方对于福建自贸区的摸索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陈信仲指出,名为「试验」,就是很多都在摸索,充满不确定性,有些内容,大陆官方可能自己都还不清楚会有什么成效,但「摸石头过河」的过程,或将产生很多机会。 李政宏总结,新政府上任后,除了要有再进一步的两岸政策、与大陆建立政治互信,并且端出完整的产业、经济发展蓝图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修补选举期间产生的人民情感裂痕,特别是在青年政策、青年沟通上要更加著力,给予更宏观的国际视野,了解大陆的发展脉络、市场,以及台湾发展与生存的空间。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