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陆配对两岸关系和新住民政策的期待与建议◆文/庄舒仲《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台湾二○一六总统大选在一月十六日落幕。选战激情过后,远嫁来台的大陆配偶,相较台湾民众,心情恐怕忧虑多于喜悦。面对民进党即将在五月上台执政,有鉴过去民进党拟定两岸政策对陆配的态度,仍让她们记忆犹新,担心两岸关系踩煞车,甚至走回头路,如何化解陆配疑虑和不安,将是新政府处理新住民融合政策中,一项重要挑战。 面对未来充满变数的两岸关系,陆配现阶段多抱持观望,一方面期待新政府能维持现状,延续马政府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方面也有所期待,希望针对陆配,除公平、公正对待,更盼站在人伦和人道立场,未来在政策、修法上,能够更照顾、重视陆配的需要。 在二○一五年,陆配并未沉默无声,多位陆配和新住民相关协会串连向政府发声,包括陆配取得身分证时间六年改为四年、前婚子女就学与排配问题、陆生纳入健保、大陆学历认证、争取成立新住民委员会等诉求,均是陆配关注和争取修法焦点。行政院顾问谢立功指出,有些可经行政院修改法规即可解决,但更多必须经由立法院修法,才能解套或改变,有待朝野先建立共识。 此外,在大选投票前夕,移民/住人权修法联盟(简称移盟),曾提出「政策四问」请三位总统参选人回复,问题包括境外面谈制度、陆配取得身分证六年转四年、放宽婚姻移民归化条件和保障和改善无国籍人处境,前三项均与陆配有关。尽管蔡英文办公室回复内容虽强调人权、多元、平等,但移盟顾问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认为,仍带著过去新住民政策影子。

两岸政策盼能和平持续 化解陆配不安

高雄市新移民社会发展协会理事长湛秀英坦承,换党执政让陆配忧心、害怕,更怕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对身处两岸婚姻的陆配来说,是件非常残酷的事,尤其民进党对两岸关系迟未表态,更别说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她期待新执政者能扩大两岸交流范围,真心关心陆配家庭与陆配二代的福祉。 彰化县新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宗菊梅表示,担心新政府上路后两岸关系只坏不好,是嫁来台湾的大陆姐妹选举结束最为忧心的事,希望至少维持现状。 延续马政府两岸政策,几乎是陆配的期望。台湾新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徐春莺表示,大选后陆配对新政府的期待,除延续目前的大陆政策外,也希望主政者能提出对陆配更好的政策,为陆配争取更多福利。 台北市湖新社社长,也是教育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赵二娟表示, 期待未来新政府对新住民友善,好的政策可以延续,需要改进的可以加强,有公平疑虑的,可以做得更公平。

争取公平与公正对待 与外配一视同仁

尽管陆配与外配都被视为是「新住民」,但陆配婚姻受《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简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约束,外配则受内政部「外国籍人士与国人结婚申请归化中华民国国籍暨户籍登记」规定管理,在取得身分证、前婚子女依亲等条件都不同,同是新住民,却有不同规定,正是陆配坚持和争取修法的理由和原因。 赵二娟表示,身分证六年改四年,对陆配很重要,至少可以让陆配觉得跟外配一样公平。而且取得身分证可以更快保障陆配权益。先前,台南有陆配因为离婚要被遣返,可能想到亲子分离,以后见不到面,心里过不去就轻生了。「至少得一视同仁,与外配一样」。徐春莺质疑,「既然都叫新住民,为什么大陆配偶就是不一样」。 然而,蔡英文回应认为,外配申请废除国籍旷日费时,陆配若改为四年对外配不公平,仅承诺会落实陆配与外配「实质公平待遇」,并在考量「国安、社会承载、制度配套前提下」检讨整体移民政策。显然,「六改四」将会是新政权必须面对,也是赢得陆配信任的关键修法议题之一。

争取尽孝道与维系亲情 人伦问题待重视

台湾新移民劳动权益促进会理事长刘茜表示,新住民存在很多隐性问题,尤其与人伦有关议题,像陆配老年照护、亲属探亲,却因为亲等或时间限制,造成子女或父母两地奔波,或哥哥和姪子可来台探亲,嫂子却不能跟来的情况。 中华团结联盟总会会长,也是大陆姑爷的卓兴国则认为,政府为两岸人民搭建手续快速、简便的医疗绿色通道有迫切需要,在政策未改或修法改善前,可帮助陆配家庭面临家人或父母生病时,来往两岸照顾家人。 台湾新住民发展协会在二○一五年计划推动两项陆配政策,一是尽孝道,二是保亲情。徐春莺表示,前者针对一九八○年代后出生的陆配,在大陆一胎化下,多半是独生子女,父母均已年迈,子女远嫁来台无人照顾,虽可藉探亲来台相聚,但路途奔波对老人也是折磨,往来旅费更是重担,站在人道立场,台湾配偶也有责任照顾大陆配偶父母,故应开放父母来台定居。 徐春莺指出,目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虽定有大陆直系血亲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得申请来台定居,但因有数额限制,等排到入境,可能超过十八至二十年以上。「放宽人数,以及降低年龄,才能让子女有机会尽孝」。 有人想照顾父母,也有想被子女或孙子照顾,来自福建的陆配陈小娜感触良多。她说,前婚子女配额现在申请依亲定居,增加名额至每年三百人,排配要花上六年,孙子就更难等,她二○一五年七月帮大陆孙子申请依亲,已排到五十年后,「等我孙子拿到配额来台,我都不知道自己还在不在」。

婚姻破碎切断母子亲情 陆配盼维系

陆配希望修法的事项,还有子女的探视权利,让新住民母亲离婚后,仍可留在台湾。台湾大环境不利于保障陆配婚姻权利,一旦婚姻亮红灯,若无法取得监护权,也没有身分证时,即被强制返陆,致骨肉分离。 徐春莺认为,离境后想再来探视子女十分困难,夫家也可能不愿意协助办理探亲,虽可藉自由行来台,但并非所有大陆城市都开放自由行,无异断绝陆配探视子女权利。她举例,曾有陆配离婚后,因为思念子女,想尽办法来台,甚至再婚也只选择台湾人,等她再踏上台湾这块土地,已是七年后,跑到孩子的学校探访,没想到孩子已经不认得妈妈,「人伦亲情被撕裂至此,怎不悲哀」? 除了亲生子女,前婚生子女,也常让陆配挂心。刘茜则曾经为收养前婚生子女问题申请大法官释宪,成功为前婚生子女争取权益。不过,刘茜感慨,台湾法律环环相扣,刚释宪成功,移民署又设了新门槛,要求二十岁以内才能收养并申请定居。 刘茜还指出,陆配未拿到身分证,居留权益易受影响,尤其受到家暴的陆配,可能因为不敢回家,被夫家申报行踪不明,连带影响日后申请长期居留权益,即便主管单位知道,有了这项纪录,申请仍困难重重。「曾经有位四川陆配因无法解决家暴问题,隐忍多时又求助无门,最后选择轻生来脱离苦海」。

新住民二代培力与就业改善 不应忽视陆配

在台新住民约有五十多万人,大陆配偶比重约三分之二,但宗菊梅认为,政府对新住民二代培力计画,多倾向投入东南亚配偶和其二代身上,对陆配显得较为忽略。「希望未来火炬计划,可以整调方向,多看看陆配二代的需求」。「连火炬计划都是去年开始,才允许陆配子女参与回妈妈家乡的活动,就可看出公不公平」。 「培力计划,感受不到陆配被包括在其中」。宗菊梅指出,陆配一样被归在新住民族群,但二代培力安排新住民进校园,多著重在东亚南母语学习,大陆与台湾语言相通,不少陆配身怀各种才艺和手艺,一样可以进校园,介绍孩子认识母亲家乡的文化与传统技艺,可帮助陆配拉抬社会地位,避免受到歧视。 除了协助东南亚配偶学习中文外,宗菊梅认为提供大陆配偶学习台语(闽南语)和台湾文化也很重要,除能改善家庭婆媳关系,更可帮助就业。「协会去年开了一班闽南语课程,陆配学习很踊跃」。 陆配就业上,宗菊梅认为目前职训局提供的就业训练项目,多与美容、美甲或咖啡等饮料有关,建议可以更多元化,增加餐饮等职业种类,甚至可以与新住民相关协会合作,协助开办陆配较为需要的职训课程,帮助陆配创业或求职。「很多课程学了用不上,学完就忘很可惜」。 此外,宗菊梅指出,各省市均有新移民会馆或新住民家庭服务中心,每年经费数百万,但很多都投注在台湾社工,希望未来新政府可以检讨经费运用,多搭建展能舞台,让陆配展现正面能量与才华,提升形象和社会地位,「很多乡下年长长辈常有刻板观念,不让大陆媳妇聚在一起,担心会被带坏,但有了舞台后,看到媳妇在众人面前表现,观念就会改变」。

降低社会歧视 重视心理辅导与法律援助

「台湾多元有活力,不该让族群分裂」。赵二娟认为,新住民二代的培养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助力,政府应带头改变家庭观念,很多家庭长辈仍会禁止妈妈教导子女学习妈妈的母语。歧视不只存在家庭,也存在社会。此外,随著陆配走出家庭,面临找工作不易或遭受歧视,扩大大陆学历认证,有助争取劳力付出以外的职务。 赵二娟指出,新住民歧视充斥家庭、校园与职场,带给新住民与陆配莫大心理压力,台湾在这方面的心理辅导协助,仍有待加强。「如果做得好,就不会有台南国中陆配子女疑被歧视怒而跳楼的事件发生」。 此外,法律援助部分,陆配相对弱势,没钱打官司不说,即使有司法资源,也不知如何寻求援助,宣导部分宜再加强,不然离婚官司与争取孩子监护权,在没有户籍、缺乏经济能力下,几乎是逢打必输。 家庭暴力也是一个问题,宗菊梅指出,政府看待家暴不分台湾或新住民。事实上,新住民因为身分不同,还有居留过渡阶段,加上社会仍存有歧视,一有争端,往往处于弱势,与台湾受暴妇女的需求仍有差异,应该区分对待。 来自福建,台湾新移民劳动权益促进会理事肖小翠也说,「陆配非恐怖分子,不是敌人,政府的态度会影响社会对陆配的观点,更造成陆配子女认同混乱」。很多新住民政策让陆配有被歧视的感觉,造成陆配陷入困境,违反公平原则,政府应该重视和改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