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参访偶得◆文/陈长风(社团法人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理事长)《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自一九七○年代末期,贾伯斯(Steve Jobs)与沃兹尼克(Steve Wonzniak)在车库创办苹果公司起始,青年创业就一直被视为趋动这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而这股席卷世界的浪潮也不只在西方,在两岸,在相同的年代,也分别走出了施振荣、林百里、柳传志、任正非这些企业大老,有人称他们为两岸创业的「创一代」。自此之后,代代皆有弄潮儿出,各领风骚。中间虽也遭遇过「互联网泡沫」阶段,但都未曾熄灭不同世代两岸青年创业的热情。特别是在大陆,时代的步伐似乎从未停歇,随著经济的成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风起云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滥觞
二○一四年夏季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大陆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大陆经济科学发展,在九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而后,二○一五年三月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提到,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大陆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此后,一系列鼓励政策相继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刮遍大江南北,这股创业浪潮达到高峰,各类创业者、创业服务公司、投资机构更像雨后春笋般冒出。而大陆各省市为响应此「双创」风向,也纷纷提出相对应的支持政策。 不只是鼓励大陆青年创业,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也同步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二○一五年,大陆国台办在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共为二十一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授牌,且大陆中央到地方政府也相继提出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
青创基地之特色及隐忧
笔者在二○一五年末,恰好有机会分别到昆山两岸青创园、南京麒麟两岸中小企业创新园、杭州云栖小镇、上海金山工业区等几个创业基地参访。以下仅就个人有限观察提供一些介绍。总的来说,这些园区有下列三个特色。
特色一:结合现有园区资源,打造青年创业阵地
创业最艰难环节乃「从零到一」,而作为创业孵化平台,此四家青年创业基地都非无中生有,乃从四地原有科技园、工业园中整合资源,重新打造。因此都有著得天独厚优势,可依托原有资源、产业聚落,推动青年创业。其中,杭州的云栖小镇尤为突出。自二○一○年开始,云栖小镇便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合作,把云计算、大数据做为云栖小镇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二○一五年,又引进富士康,扩大产业生态。创业者在云栖小镇,不仅可依靠阿里云的软体优势,同时可结合富士康的制造能力,形成一个全新的「软硬结合」创业体系,大幅缩短创业者时间和机会成本。 除了这些对创业者相对有利之处,也不免有些隐忧。首先,基地依托原有园区固然省力,但在原有园区肩负「招商引资」任务下,各家基地是否能清楚自身定位|主要是为了服务早期、「可能失败」的青创企业,而非「招商」已有所成的单位,避免「看高不看低」,真切地从青年创业者需求出发,做好服务及支持,恐是各家基地要把握好尺度的关键。 另外,有部份基地所属园区,因有清楚产业定位,对于入驻创业基地的青创企业可能也有一定产业类别的限制,这是否会形成另一种进入门槛?进而违背设立青创基地初衷,也是另一个要思考的面向。
特色二:释出优惠创业政策,吸引台青落地筑巢
目前,四家基地都有释出一定的支持政策,各有各的力道。先以最北的南京来看,麒麟创新园主要提供:租金优惠、专利申请、人才申报、专案资金配置等政策,较有利于技术性的青创企业落地;接著是昆山青创园,昆山虽然是个县级市,却提供资金补贴,通过评审的入驻企业,最高可以给予人民币十五万元的创业补助,用于团队项目的前期研发等,对于还在产品开发阶段的企业有一定助益;而杭州的云栖小镇则是针对房租有一定年限的补贴政策,且入驻使用阿里云服务也有优惠。最后则是上海金山工业园,目前相关支持政策最为完整,包括:租公空间租金减免、推动资助两岸产学研合作、购屋及租屋补贴,并为台湾创业青年提供贷款信用担保等服务。 上述这些利多,都是很有利的支持,能协助刚落地的青创企业降低成本,延长战线。但仍要特别注意,这些政策是否能快速、有效、确实贯彻,亦或一样需要经过文山书海的申请、审批流程,才能获得?若无法把握时效性,恐怕制订政策的美意也要大打折扣。
特色三:经济条件发达,人才资源丰富
大陆国台办所授牌的基地,当然不只在沿海。不过恰好笔者所到访的基地,分别位于上海、江苏、浙江三个沿海经济省分,且其中三个基地分属直辖市及两个省会城市,而昆山也多年居大陆全国百强县之首,因此这四个基地所在区域乃经济条件发达之地。更重要的是,也都有极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上海有六十二所高校(四所九八五,十所二一一)、南京有四十二所高校(二所九八五,八所二一一)、杭州有三十八所高校(一所九八五),且杭州特别有阿里巴巴集团的加持,因此有充沛的行销、研发、财务等各类人才。当青创企业落地后,除有相对发达的市场可开拓外,也不虞有人才短缺之困扰。 因此,值得各基地进一步关注的是:如何协助青创企业快速地对接市场及人才资源,无论是透过导师的辅导、实体的人才招募活动,或是协助落地的青创企业,融入本地的商会组织,皆为值得著力的课题。 总体而言,这四家基地之特色、定位及相关的配套措施,当然不仅限于笔者所言,且这几家基地,也仅是大陆国台办所颁牌的部份,更是大陆当前万千家孵化器、众创空间之一粟。如创业者有心想了解更多支持政策,进而评估要落脚何方,建议可善用网路资源,或联系诸如南京众创码头孵化器此类的台湾创业服务机构(微信公众号请搜:量子创业报),或可得到一定助益。
共同打造理想创业环境
这是个对创业者最好的年代,也是对创业者最具挑战的年代。好是因为有许多的外部资源支持创业者前进,无论市场、资金、人才,都比以往更鼓励青年创业;而挑战也是基于此,有太多青年投入创业,也让竞争比任何年代更剧烈。而当台湾青年要以外来者的身份,进入大陆市场,不单要思考如何接地气,进而找出「刚需」以外的可能性,以「体验升级」来因应「只求痛点」的投资惯性,如何「从零到一」,更要审慎评估第一步跨入的市场,是否真非得去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直接面对一级市场的考验,还是退一步往愿意释出利多政策且有产业集聚可能的二三线城市,先求有再求好,这都是创业者应该认真思量的要素。 在愿意释出政策,鼓励台湾青年前往创业的各级政府下的创业孵化器的情况下,特别是大陆国台办所颁牌的二十一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笔者也呼吁应有更积极的作为。一方面,切莫让这颁牌成为锦上添花、徒具型式的仪式,成为这些基地所获得的众多牌子之一,事实上却没有任何可行、有效率的青年创业支持政策,还是将目光放在如何招商引资,如何吸引大企业的入驻;二方面,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及落地,包括「办公空间」、「人才公寓」、「人才补贴」、「启动资金」等,也应有一定位阶的专责单位协助协调及落实,让创业者能更专注在打造产品、开拓市场等核心事项上,而非陷溺在众多的行政流程中。 创业固然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但也需要良好的软性条件支持,尤其是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需要克服更多难关时,如果各创业基地能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就有可能达到「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效。而当各地方政府若愿意投入资源打造理想的创业环境,培育良好的创业生态系,吸引更多两岸青年人才投入创业时,也应将配套工作做好、做满,切莫让两岸青创人才合作愿景成为镜花水月。